APP下载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

2020-04-30徐艳

文教资料 2020年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徐艳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面对新时代的文化需求,高校应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本文剖示传统文化内涵,概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理论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以文化自信最为根本。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积淀千年、源远流长的社会意识形态,蕴含民族文化、道德觀念、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思维引导及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因此,高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精华,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肩负起传统文化传承及培养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群体刻不容缓。

一、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紧迫性分析

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平台和传播渠道,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目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一些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

目前,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匮乏、理解片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吸收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南京针对十所大学生取样调查的一项研究显示,参与研究调查的1255人中,仅有9.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83.5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剩余6.87%表示自己对传统文化完全不了解。一些大学生忽视传统文化造成的直接影响,使部分学生背离优秀传统文化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所改变,对学生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2.教学建构不尽合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科学教育在高等教育逐步占据主要地位。相对人文素养而言,科学素养是更加明了的竞争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直接动力,人文教育并未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因此,无论是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还是师资结构、分配上,传统文化教育都被安置在边缘位置。

3.多元文化的碰撞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推进的背景下,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样化,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辨别,淡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统一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在中国境内生长并延续至今的文化整体[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内涵、强大的育人功能和新时代的教育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五千年的时代更迭、历史冲刷而形成的庞大厚重的文化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中华民族积淀的物质文化及历史、思想、政治、经济、艺术等各类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经过千年时间与历史检验印证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核和价值根基。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指引。《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优秀的文化涤荡心灵、升华人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文化育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蕴含的深刻把握,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量的有效运用[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对于立身处世、品行道德有着深邃的思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中华民族先辈遵循天理自强不息、坚毅进取的思想精神与厚增美德海纳百川的品德追求。无论《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守内心道义的人生态度,还是《论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的严于克己、轻视物质享受寻求精神雅正的思想境界,无一不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思想道德与自我修养的科学态度,同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正确的三观意义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新时代激烈的社会竞争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仅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使当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面对复杂的局面,受到各种挑战。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认识自我,坚守信仰,保持定力。

3.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植我们文化自信的沃土,其丰富的层次结构和深厚宽广的内涵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活水源泉,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于新时代意义深远。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代代继承传扬,经过人民的认可和历史的检验,总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一般规律,对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思想与行为的演变史,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优秀价值体系,有利于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对国民观念及行为有指导意义。其三,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发展、积淀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标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历史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其四,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繁衍不息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源泉,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内在驱动力。传统文化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价值的根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三、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针对高校德育现状与新时代教育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迫在眉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在当下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5]。

1.改革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高校要加强思想重视程度,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与传统价值观熏陶是各高校必然的探索方向,也是時代的要求。当前高校德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课为立足点。一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必修课程,根据必修课程的特征要点,挖掘传统文化与之的共鸣,充实完善的课程和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结合地区传统文化展开教育,敦促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与认知,在大学生心中埋下传统文化菁华价值体系的种子。“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载体多样的特点,通过书法、剪纸、陶艺、戏曲、围棋等文化载体,开设丰富有趣的选修课程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并通过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育方式,让学生参与进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2.丰富教育形式

依托高品质的主题活动,挖掘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多样化载体。以新时代发展特征和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增强优秀文化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注重活动的设计体验和效果,赢得大学生的喜爱和好评,让更多大学生受教育、促成长。例如,在大学生中开展“明礼、修身”主题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传统礼仪文明、提高自身礼仪修养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再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接触社会、净化灵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正能量。此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诗歌阅读大赛”,通过经典朗诵、故事演绎、歌曲联唱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将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行动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中华传统节日包含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蕴藏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原始信仰、历法、人文与自然、天象等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哲学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可结合传统节日举办丰富的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大赛、端午节的包粽子活动、重阳节的赏菊飞花令,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韵味,增进知识,受到教益,陶冶情操,寓学于乐。

此外,高校也可邀请传统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举办讲座及主题活动,通过与专业人士的近距离接触,令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建立学院传统文化网站,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构建一个便捷的线上学习平台,并结合多媒体,运用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展现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营造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3.完善教学建构

完善的教学建构是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针对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科学的教育规章与管理规章。一是完善高校师资的工作制度及考核制度,实际成效与职称职务评比挂钩。在教师考核评价、评奖评优中增加传统文化指标的比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二是完善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可从从事文史哲工作的教师中筛选,也可从校外聘请专家指导开展。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对传统文化理解深刻,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中言传身教,感染教化学生,用优秀传统观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三是加强对政治思想教育队伍的传统文化培训,重在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指导,在各类教师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

此外,强化管理制度。高校需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实行领导责任制,明确教学目的,统筹安排,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促进传统文化教育长期、高效运转。完善反馈机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结合实情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象征。高校教育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利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让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展现出更为多元的文化魅力,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刘海燕.新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

[3]梁雪飞.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内涵比较[J].现代交际,2017(19).

[4]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周作福.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2018SJSZ08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