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波刺激风池穴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0-04-20张彧婧王琦王晓玲张景春黄建军刘小刚曹艳杰郑世江李建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风池风池穴冲击波

张彧婧,王琦,王晓玲,张景春,黄建军,刘小刚,曹艳杰,郑世江,李建伟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 引言

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发现,针刺风池穴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影响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及流速,从而缓解症状[1]。但由于风池穴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临床运用中发现其对针刺角度及深度有严格要求[2],因此提高了治疗难度,影响了临床疗效。而冲击波疗法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课题在长期临床采用冲击波疗法刺激风池等穴位治疗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通过与针刺刺激风池穴相对比,观察冲击波疗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患者主观感受,观察其安全性,希望为冲击波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 例志愿者均为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门诊招募,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组共20 例,完成病例20 例,观察组20 例患者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龄19~60 岁,中位数为38.5 岁,病程0.5~16 年,中位数4.8 年;针刺组共20 例,其中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龄18~60 岁,中位数38.5 岁,病程0.2~18 年,中位数为4.3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基线数据比较

1.2 纳入标准

身体健康,无基础病;年龄在18~60 岁之间,性别不限;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项目临床研究。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前已服用止晕药或改善供血药物者;妊娠期妇女,年龄小于18 岁或大于60 岁,以及对针刺、冲击波刺激过度敏感者;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合并有颈部血管斑块者;合并颈椎肿瘤、颈椎间盘突出、Ⅱ0 以上椎体滑脱、强直性脊柱炎、严重骨质疏松症;近期接受过神经阻滞、各种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双侧风池穴,定位:项部,当枕骨之下,平风府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处。

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操作方法:选用瑞士EMS 公司Dolor-Clast 放射状冲击波治疗仪,采用针灸治疗探头,在取双侧风池穴进行治疗,探头指向鼻尖方向,刺激1000 次,手柄压力轻度到中度,冲击波频率8-15Hz,能流密度0.08~0.28 mJ/cm2。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取华佗牌30 号1.5 寸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 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

两组患者于刺激前、刺激后5min、刺激后15mim 分别进行测试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差异。

3 疗效观察

3.1 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所有志愿者在刺激风池前、刺激后5min 及刺激后15min,分别进行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测量椎动脉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峰值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该检测由山西省中医院彩超室进行,患者取坐位,头俯于检查台上,双臂自然下垂,保持放松。

3.2 刺激风池志愿者感受记录

所有志愿者刺激风池穴后,询问志愿者感觉(包括酸、麻、胀、痛、触电感、蚁行感),并进行评分记录,计算总分(见表2)。

表2 刺激风池志愿者感受评分记录

3.3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0.0,基线数据资料中性别采用卡方χ2检验,年龄及病程采用中位数M(Min,Max)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刺激风池穴后5min 血流速度,较刺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针刺组刺激后5min 的VS 降低幅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刺激前与刺激后5min 相比较,RI 指标无明显改变,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s、Vd 及RI指标变化幅度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两组刺激前与刺激后5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刺激前与刺激后5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5min 后Vs 比较,t=-2.662,P=0.012(*P<0.05)。两组间Vs、Vd、R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s(cm/s) Vd(cm/s) RI针刺组 20 刺激前 65.52±14.28 23.04±5.15 0.64±0.05刺激后5min 62.16±14.45* 22.22±5.42 0.64±0.06冲击波组 19 刺激前 66.30±15.95 23.50±5.05 0.64±0.05刺激后5min 64.19±13.69 23.27±4.22 0.63±0.07

表4 两组刺激前与刺激后15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4 两组刺激前与刺激后15min 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针刺组刺激前与刺激后15minVs 比较,t=4.62,P=0.000(**P<0.01),Vd 比较,t=4.867,P=0.000(**P<0.01);冲击波组刺激前与刺激后15minVs 比较,t=3.804,P=0.001(**P<0.01),Vd 比较,t=2.326,P=0.026(*P<0.05)。两组间Vs、Vd、RI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Vs(cm/s) Vd(cm/s) RI针刺组 20 刺激前 65.52±14.28 23.04±5.15 0.64±0.05刺激后15min 70.26±15.35** 24.97±5.96** 0.64±0.05观察组 19 刺激前 66.30±15.95 23.50±5.05 0.64±0.05刺激后15min 70.10±15.19** 24.74±5.56* 0.64±0.05

两组刺激后15min 血流速度,较刺激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回升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刺激前与刺激后15min,RI 指标无明显改变,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s、Vd、RI 指标变化幅度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表4)。

4.2 刺激风池主观感受感觉量表

表5 两组刺激风池主观感觉量表

表5 两组刺激风池主观感觉量表

注:两组针刺组刺激后,P=0.023<0.0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刺组 冲击波组酸 2.07±0.16 1.82±0.12麻 0.37±0.03 0.14±0.02胀 3.37±0.25 2.93±0.21痛 1.45±0.12 1.18±0.09触电感 0.15±0.01 0.12±0.01蚁行感 1.2±0.13 1.12±0.11总分 8.61±0.65 7.31±0.61

5 讨论

风池穴为一身祛风之要穴,属足少阳胆经,又因肝与胆相表里,故可以疏肝理气,平风潜阳;同时风池穴亦为阳维脉与足少阳胆经交会穴,两经均循行于侧头部,与颈部及脑部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4],故可以清利头目,从而可改善眩晕、头痛等症状。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颅多普勒超声具有的优点基础上,对椎动脉的观察效果更佳,目前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检测[6]。本次研究表明,针刺和冲击波疗法,刺激风池穴5min 后两组的血流速度(Vs、Vd),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刺激后15min,Vs、Vd 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且回升幅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这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同时两组治疗前后的RI 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及冲击波疗法对血管器质性改变无显著影响,而主要影响其功能性。结合风池穴解剖,其机理可能是:针刺及冲击波疗法,通过刺激风池穴,可以起到松弛头夹肌、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等颈部肌肉,解除紧张肌肉的机械压迫,改善枕动、静脉等周围血液供应,从而缓解椎动脉痉挛,使血管反射性扩张,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进一步促进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头晕不适症状。

临床对于针感没有明确的量表衡量,本此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刺激风池主观感受感觉量表,通过患者主观感受来衡量针刺、冲击波刺激感受。通过记录患者在不同疗法下刺激风池穴的感觉,如酸、麻、胀、痛等,用量化的方式来比较两种疗法对患者的刺激性,通过统计分析证明冲击波刺激量较针刺刺激小,患者更容易接受。

风池穴解剖位置相对特殊,其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凹陷中,深部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深部中间部位为延髓,临床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如若操作不当,则极易引起严重的针刺意外,如高位截瘫、椎动脉大出血等,甚则危急患者生命,所以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及深度[3];但一味追求安全,而进针过浅则疗效欠佳[3]。本次研究表明,冲击波疗法对血流速度的提升较为显著,且其提升作用与针刺疗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感受量化后经统计证明冲击波刺激量较针刺刺激小,说明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针刺疗法相当,但患者感受刺激量更小。同时冲击波疗法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方法简单等优势,因此其可以作为刺激如风池穴等具有较高针刺风险穴位的一种新选择,从而既避免了针刺意外的发生,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又易于临床推广。

本次研究中,共有2 名患者在接受冲击波治疗时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不适感,表现为咽痒、咳嗽,但患者在冲击波治疗结束后此不适症状随即消失,目前考虑可能与喉返神经受激惹有关,在操作时适当调整探头角度偏向外十度,减少手柄压力,降低冲击波频率,多可避免此类不适症状的发生,但具体参数指标及其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风池风池穴冲击波
爆炸切割冲击波防护仿真研究
爆炸冲击波隔离防护装置的试验及研究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半月板撕裂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五)
风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