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色笔记》中的生存困境

2020-04-17丁萌方亚中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存在主义

丁萌 方亚中

内容摘要:多丽丝·莱辛的大量作品涉及人的生存困境问题。本文从安娜人生三次理想的幻灭说明《金色笔记》中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指出存在主义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危险。

关键词:《金色笔记》 生存困境 存在主义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以及英国的波伏娃,她的大量作品涉及人的生存,以及人怎么面对生存中的困境等问题,其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天黑前的夏天》、《金色笔记》、《四门城》等。《金色笔记》以支离破碎和含混的片段呈现内容,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形式:“分裂的自我用来暗示双性同体的重要;时间的碎片来表示真正时间的流动;破碎的意象表现她对完整性的希望以及她小说貌似毫无关联的多变主题及形式却意指她对生命和人类的信念的始终如一。”(王丽丽20)

《金色笔记》一共有六部分,前四部分的开头分别为:自由女性I、自由女性II、自由女性III、自由女性IV,每部分接下来的叙述顺序是:黑色笔记、红色笔记、黄色笔记、蓝色笔记。黑色笔记描写了作家安娜在非洲的经历,还有她对原创小说《战争边缘》的商业改编和反思。红色笔记记录了安娜在英国共产党内的所见所想、发现的种种问题以及政治信仰的幻灭。黄色笔记体现了安娜的感情生活,她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三者的影子》,内容是女主人公爱拉的爱情故事。蓝色笔记写人的生活,包括安娜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人的生活。第五部分命名为金色笔记,是安娜克服写作障碍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第六部分又跟着前面“自由女性”的顺序,即“自由女性V”,但没有笔记的内容。

从叙事风格上看,《金色笔记》中的 《自由女性》是传统的方法,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的特点。但这种“封闭”的写作不能反映世界秩序的混乱和安娜自我的分裂,于是,作者加入了颜色不同的笔记,将现实时空进行分割,“把拼贴、蒙太奇手法运用于作品的局部,从而实现她以结构传意的最终目的”(李世新156)。这种结构的安排旨在表明,安娜的写作过程就是从精神崩溃的分裂状态走向自我整合的过程。在《自由女性》前四部分的写作中,作者陷入写作障碍,直到写出金色笔记,作者的写作障碍才得以克服,也使得自由女性的写作得以完成。从全书来看,莱辛通过安娜在虚构与现实中的游走反映了真实社会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的生存困境问题。

莱辛创作《金色笔记》正值英国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期。在普享性(Universality)、统一性(Unity)、均一性((Uniformity)原则下建起的福利国家,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有效恢复,但是由于殖民地的相继独立,政治上的霸主地位已不复存在。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冷战的危机,越南战争的损耗等等,这一连串受政治因素影响的事件使英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生活在对未来世界战争的恐惧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生存陷入困境,存在的虚无性、人生的荒诞性、自由的局限性和悖论性在《金色笔记》中有充分的体现,最突出的是对安娜人生中经历三次理想幻灭的描写。

1.安娜人生第一次理想的幻灭

《金色笔记》中自由女性的创作是荒诞人生的缩影,其中《黑色笔记》中的“黑”更是如此。《黑色笔记》的开头就写着“这里存在着一种黑”。这里的“黑”不仅指笔记本封面的黑,更是寓意着世界的黑暗和虚无。安娜便是这个世界的的典型代表。她情绪反常,惶恐不安,对生活的城市以及整个世界充满恐惧,不能平静地坐下来写作。城市是黑暗的,世界是黑暗的,要在这样的环境进行创作,提出一种新的人生观,营造一种新的秩序,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面对白纸黑字,安娜觉得字里行间充斥着黑暗,人的品德、情操、理智、热忱仿佛都被这黑暗吞没。

如果说《黑色笔记》是这种黑暗的写照,在讲述安娜小说《战争边缘》的出版事宜以及作者对非洲生活的回忆时,这种黑暗得到了彰显。《战争边缘》取材于安娜的真实非洲经历,她在非洲参加了一个左翼知识份子组成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名义上是个左翼政治组织,试图通过开展共产主义活动,组建政治团体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上,这里的人并非真心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活动,他们贪于享乐,空谈政见,不愿接近非洲黑人,无法解决非洲的种族歧视现状和其他问题。小说主要由碎片化的描述组成,这些描述与非洲的真实生活并不完全对应。安娜以保罗为原型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热情和理想主义的年轻飞行员,但现实中的保罗却毫无热情,对任何反道德或社会的现象有着由衷的欣赏。小说记录了马雪比旅馆里青年们的聚会时光,这里景色優美,充满欢乐,然而对相关场景的描写与现实不完全对应,而且还消解了真实政治组织里政治斗争、种族主义、分裂状态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组织成员维利,“他担任的是政委的职务,是共产党内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人。然而,他是我所知道的最典型的中产阶级分子...对那些感情脆弱、命运不济或者未能适应环境的人毫无同情心。”(莱辛75-6)通过这部小说,安娜最终意识到写作的虚无。她的写作不再反映真实,而是充斥着虚伪的怀旧,这样的小说正是荒诞人生的体现,它在事实上存在,但却缺乏存在的意义,真实和虚假的切换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人的存在也是如此,既是存在,也是虚无,人在世界上真实的存在和人在世界上理想的存在并不一致,理想的存在成了虚假的存在,理想走向幻灭。对自己的写作反映现实的理想产生幻灭,这是安娜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理想的幻灭。

2.安娜人生第二次理想的幻灭

《红色笔记》讲述了安娜在英国伦敦参加共产党的党内经历,同时这也是莱辛自己真实党内经历的反射。安娜从入党到退党是个人与群体冲突典型的例子。在积极从事小组活动中,安娜和好友摩莉逐渐发现党内人员的固化思想,感受到党内的残酷斗争与虚假之风,“党内充斥着一批僵死的官僚,他们管理着这个组织。”(莱辛75-6)。安娜在党内认识的情人迈克尔从东欧到伦敦躲避政治迫害,其友在东欧作为叛徒被处死,摩莉的三位共党好友也因为某些罪名在监狱服刑三年。在党内,个人没有言论自由,不允许谈论自己的看法,一言一行受到严密的监控。在苏联,个人崇拜逐渐形成,伴随个人崇拜便是对反抗者的镇压,对党内人士的暗杀和绞杀。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安娜尽管对于党内的政治事件有着自己的解读,她也不能公开地言说。

这样的描述显然有作者亲身经历的成分:“当我写《金色笔记》的时候,左倾党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锤击。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在挣扎,因为左倾党已经崩溃了。辉煌的共产党组织者进入商界和娱乐界,摇身一变成为富翁。这并非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它发生在很多共产党人身上。”(Ingorsoll 25)

经历了这样的党内生活,安娜深深地体会到,人的生存陷入困境,人被环境异化,人被群体异化,人被文化异化、人被信仰异化,人被自身异化。政治理想被异化后导致的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冲突是安娜人生中经历的第二次理想的幻灭。

3.安娜人生第三次理想的幻灭

1957年,安娜和好友摩莉受女权运动浪潮的影响,追求自由女性的生活。与查理的现任妻子、传统女性马莉恩相比,摩莉觉得自己摆脱了前夫的束缚,成为了新时代女性。安娜和摩莉都有工作和房子,经济独立,生活上不依附男人。她们自以为她们有了共同的政治信仰,也有了进步思想,争取到了平等的权利,完全可以享受人生。但在外人眼中,她们的共同身份只是不结婚的独身女人。事实上,这样的自由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幸福,摩莉和安娜的第一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安娜追求婚姻的宗旨是自由,是否相爱还在其次,结果她的身上不像是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像是魔鬼缠身,更像是在没有任何武装的情况下投入一场为了颠覆传统观念的战争,并把女儿简纳特也卷入了这场战争。

安娜也追求性自由。《第三者的影子》塑造的就是一个追求性自由的形象,她是杂志编辑爱拉,作为第三者与精神病医生保罗保持情人关系。爱拉有着影子一样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正是安娜真实情感生活的写照。安娜渴望真正的爱情,她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因此她常与不同的男性发生关系,直到遇见迈克尔。然而迈克尔却只是将这段感情视为逢场作戏,维持五年后,迈克尔离开安娜,宣告了安娜爱情的幻灭,并使安娜陷入精神危机。作为安娜影子的爱拉也发现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模糊不清的状态,游走在爱情和家庭的边缘,她的生活被笼罩在情人保罗和儿子影子中,虽然爱拉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女性,却在不停地扮演着情人或母亲的角色,安娜和爱拉在追求自由中迷失了自我。

说安娜迷失了自我,是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的多重身份使她的自我分裂,“生活上她是一位追求自由却反被情感羁绊的单身母亲,工作上她又是一位有着写作障碍症的女作家,政治上她则是一位屡受挫败的共产主义者。”(刘金保133)。多重身份使安娜感到感到困惑,感到茫然,她不知道那一个是更真实的自己,好像身上有对抗的力量在较量,有追求自由的力量,有固守传统的力量,爱与恨交织,经济独立与情感依赖纠结,放弃与不放弃僵持,等等。在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安娜最终否定了自己的自由。

按照沃尔诺克的解释,“有两种方法否认自己的自由,一种是坚持认为自己像山和树一样,是物质世界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具有自己的特征和作用范围;另一种否定自由的方式是认为自己受特定目的约束,例如,一个人可能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孩子,所以他被约束的行为方式是按上帝规定的,或者至少是上帝赞同的。”(Warnock 112)但是,安娜认识自己是真实的存在,有了人生的荒谬性感知,她不可能像山和树一样躲进庇护所逃避自己的自由。安娜具有不可否认的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按照她的选择处理环境,对环境做出反应,这一事实也关闭了庇护所的大门。

萨特把人的自由称为“在处境中的自由”,任何处境都不能限制人的自由,反过来人的自由创造着处境,赋予处境以意义。存在主义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绝对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人人也必须自由选择,但一旦做出选择,就有承担与选择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自由与不幸可能连在一起,人生每走一步可能是艰难的,不幸随时会出现,一方面,“他们生活在自由的国度”,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这个时代的假设和臆断的奴隶,他们不能为此提出质疑,因为从没有人告訴他们这些东西时候怎么存在的”(莱辛10)。安娜的人生面临着选择,她必须要选择。她选择了性,所以她必须要承担这一选择的后果,一种可能的后果就是希望的幻灭,因为企图通过性获得爱情的安娜一味通过性自由来解放女性,追求权利,这种对自由的肤浅、片面理解和她的自欺行为使她无法在价值上跃向本真的存在,实现积极的自我选择。莱辛以妇女解放运动为背景塑造出的自由女性的形象正是为了使人正视男女关系,文中所谓的“自由”具有反讽意味,“自由”女性的自由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所谓的“自由女性”身份给安娜带来的是背道而驰的“束缚”之路,直接导致安娜走向崩溃,使安娜经历了第三次理想的幻灭。

安娜经历了三次理想的幻灭,体验到了角色界定模糊、精神危机和人的关系疏离,体验到了人生的孤独、虚无、悲凉、荒诞。《金色笔记》是安娜自我整合,在分裂和崩溃状态下体悟本真存在后创作出来的小说。用存在主义解读安娜人生困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安娜入党然后又退党,就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制约着人际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指向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样的生产通过工具性实现,脱离了人的本性,使人走向异化,使人际关系走向异化。从安娜加入共产党这一行为来看,她对资本主义是绝望的,对共产党是抱有希望的。但最终她和好友摩莉退党,说明安娜的希望破灭,但不等于说共产主义信仰有问题。通过安娜,作者表明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表明了对共产党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不会有变,有变的是对共产党的态度。之所以对共产党的态度有变,是因为作者看到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些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这里应该加以区分的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问题不是共产主义信仰本身的问题,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总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共产党人中有的甚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成为叛徒。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安娜的描述来看,作者并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作者不是要有意污蔑共产党,而是要再现人生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再现至少说明两点,其一,安娜在荒诞的非洲生活和英国共产党内的经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分;其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开展共产主义运动,争夺意识形态的阵地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Ingersoll,Earl G.(ed.).Doris Lessing Conversations.New Jersey: Ontario Review Press:,1994.

[2]Warnock, Mary. The Philosophy of Sartre. London:Hutchinson& Co, 1965.

[3]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李世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创作特色.《青海社会科学》2(2007):155-158.

[5]刘金保、林琳.自由追求与生存困境——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权主义思想.《外语学刊》5(2012):132-134.

[6]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介绍:丁萌,武汉轻工大学研究生;方亚中,本文通讯作者,武汉轻工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卡夫卡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创作手法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当代中国式男女生存困境的深刻揭示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