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节奏策略研究

2020-04-15林萍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

林萍

摘 要:节奏感是指乐曲的节奏性或对乐曲节奏的感觉能力。这种能力是对节拍、旋律长短和强弱进行把握、有序整合的一种能力,旨在提高训练者的感知、创作、表现能力。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对其学好音乐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为例,探析音乐节奏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同人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歌唱教学;节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29 文章編号:1674-120X(2020)04-0090-02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

(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以便利性、高效性、容量大、形式多等优势被广泛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也成了音乐节奏教学的辅助工具。如,在《捉迷藏》这首歌曲的教学中,笔者利用歌曲的动画视频与音频让学生感受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象。在欣赏环节结束后,笔者向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认为学生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本首歌曲的特征,因此一边要求学生跟唱多媒体播放的《捉迷藏》歌曲,一边带领学生通过强拍手、弱拍腿的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声势律动,体态教学

单纯的乐理教学不仅让学生难以理解,还容易打击其自信心,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在歌唱教学中合理使用声势律动、体态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记牢音乐知识和节奏。如,在《老水牛角弯弯》这首歌曲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们播放了《老水牛角弯弯》的相关动画片,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刚才的歌曲中提到了谁?谁能模仿老水牛的样子?你认为水牛的角像什么?有些学生回答,动画中涉及了水牛和牧童;有的学生直接模仿了水牛的样子;还有的学生还在认真思考“水牛的角究竟像什么”这一问题。总而言之,学生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等到解决完所有的问题后,笔者要求学生们通过拍手、跺脚、拍腿、捻指、摇头、转身等动作跟随歌曲律动,以便学生更好地熟悉本首歌曲的内容。

(三)创设意境,情境教学

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如,在教授《幸福拍手歌》时,笔者提出问题:你感到幸福吗?你幸福的时候喜欢干什么?希望让学生感受生活,体会到幸福的含义。学生们自觉地组成讨论小组回答了笔者的问题。在学生们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高兴、幸福的时候喜欢唱歌,由此引入了新课的学习中。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加入拍手、小声哼唱并跟随音乐摆动身体,进入了音乐的世界中。

(四)器乐运用,兴趣教学

使用打击乐器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在歌曲演唱或乐曲欣赏中加入碰铃、三角铁、沙球、木鱼、双响筒或自制打击乐器,甚至运用身体乐器(人声、敲击声、摩擦声等)模仿各种音效来演奏,可以增强音乐的节奏感,丰富教学的趣味性。

二、授之以渔,提高节奏感知、认知能力

(一)学习方法指导

1.运用图形谱进行形象教学,感知和认知节奏型

图形谱是指利用图像、记号和文字等方式识读音谱,是一种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图形谱进行形象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和认知音乐节奏型。

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有其特有的节奏型。有的音乐只用了几个符号就表示了音乐中的多个主要音型,不仅形象明了,还能体现音乐的主要类型;而有的音乐则用波浪线、圆点等特殊符号表示,不仅能表现音乐的走向,还能让学生清楚同一音型出现的次数。因此,笔者认为,教会学生运用甚至是创设图谱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十分重要。如,在欣赏《铁匠波尔卡》乐曲时,教师在音乐中运用画图形谱的方法,使学生快速地抓住了乐曲的风格特点——轻快、活泼,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特点并记住了乐曲所运用的重要节奏型。

2.通过听辨读写法,培养节奏记忆能力和读写能力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好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在每一次倾听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由此可知倾听的益处。教师可以通过听辨读写法,培养学生节奏记忆能力和读写能力。如,在倾听《母鸡叫咯咯》这一首歌曲时,笔者为学生们多次播放这首音乐并要求学生通过聆听记写简单的 “XX  X ”“X 一”节奏型,在节奏型听辨中填音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节奏型,听辨音高、节拍,更扎实地掌握双基。

3.节奏编创与运用,提高学生节奏创编能力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学生不仅要学会识读节奏谱、在倾听中辨别音乐节奏型,还要有进一步的提升,那就是节奏编创与运用。这种方法适用于中高年级,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如:通过用不同的乐器进行声部组合伴奏,根据节奏型创编歌词;利用身体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改变一条简单的旋律的拍子或改变节奏型等音乐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节奏创编能力。

(二)组织形式指导

1.个人自主学习

个人自主学习是最普遍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激发潜能、沉淀知识,静下心来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节奏。如,在学习《妈妈的心》这首歌曲时,学生们在倾听歌曲中感受颇多,尝试用手脚跟随音乐打节拍,虽然大家的节拍速度和方式不同,但是学生的节奏感得以提升。

2.“一帮一”互助学习

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会出现差生和优等生,在音乐教学中也不例外。此时,为了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要鼓励“一帮一”互助学习,让优等生带动差等生学习,提升差等生音乐节奏感。

3.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随处可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究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如,在《放牛山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者通过识读乐谱或者进行乐器伴奏或者进行节奏改编,总而言之,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提升节奏感。

4.教师有效指导

有些歌曲的节奏感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不大,学生们可以自学;而有些歌曲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如,《维也纳的音乐钟》这首歌曲有着浓郁的外国风情,在音乐倾听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中外音乐的不同之处,把握好这首歌曲的节奏感。

(三)活動形式指导

1.开展节奏专题活动

笔者认为利用形式多样的节奏专题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如,让学生们自由探索乐器伴奏活动、猜测音乐旋律主题活动、改编音乐节奏主题活动、识读乐谱主题活动等。在形式多样的节奏专题活动中,学生们节奏感逐步提升。

2.举办多种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气氛,还可以增加其知识积累,活跃课堂氛围。如,笔者举办了“节拍、节奏型的听辨赛”,通过节拍、节奏型的听辨,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节拍的歌曲的律动是不同的。笔者认为,通过节奏型的听辨赛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容易混淆节奏型的进一步正确区分,增强其节奏感、律动感。

3.创设趣味节奏游戏

小学生天性爱玩,更是喜欢各种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节奏游戏,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如,听音乐识节奏,教师随机播放音乐节奏,学生要通过认真倾听,画出乐谱。

4.体验多声部节奏的丰富性

多声部节奏适合高年级的小组协作,把几个学生结为一组:有的学生需要击鼓,有的学生需要拍手,还有的学生进行“打击乐器”的伴奏。明确分工合作后,学生用不同的伴奏乐器,完成不同声部的节奏,既要记住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又要配合其他人的演奏,从而体验多声部节奏的丰富性带来的快乐。

三、鼓励教学,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进步

小学生喜欢表扬和夸奖,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进步。如,在学生参与音乐节奏专题活动后,教师要多表扬、突出进步快的学生,增加他们的课堂分值或者成长分值,每月按分值评选出优秀魅力学员和进步学员。这些分值是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小组合作竞赛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生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教师要发挥这种关系积极有利的一面,开展组际竞赛。如,在教授《捉迷藏》这一首歌曲时,笔者要求学生们自由结组学习,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感,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竞争精神。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课堂或校园“小舞台”,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鼓励班级会乐器的学生参与音乐演出也是鼓励学生掌握音乐节奏的有效途径之一。如,笔者在班级小组分工中组建乐队创编节目,其中就有节奏感好的学生,也有节奏感差的学生。学生们在合作演唱和演奏的过程中,会发现彼此之间的问题,也能激发各自的潜能。

(四)课外拓展学习,丰富知识面,提高个人音乐素养

除了利用课堂时间教授学生音乐知识、进行节奏训练外,笔者还推荐了一些典型的优秀音乐作品,例如,电影《音乐之声》,音乐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及优秀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等激励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去了解音乐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音乐节奏教学问题重重,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音乐节奏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学习自信。

参考文献:

[1]马福英.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旬刊),2017(8):25.

[2]朱润莲.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18(4):69-70.

猜你喜欢

歌唱教学小学音乐
让学生快乐歌唱
聆听,让生命如花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
小学阶段歌唱教学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