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20-04-15刘炳

教师·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自主探究人文素养

刘炳

摘 要: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健康成长的能力与品格。教师应基于学科素养的培养视角,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致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析词品句中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通过听、说、读、写等学习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还要正确认识培养其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素养;自主探究;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4-0027-02

一、引言

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将学科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如何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自主探究能力来分析。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活泼调皮的天性,难以在课堂中快速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因材施教,采取趣味化、针对性强的教学手段,有效调动学生注意力。生动趣味的课堂,在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故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与目标来创设课堂学习情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例如,在教授《春夏秋冬》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展现有关春夏秋冬季节的影像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课文中描述的优美情境真实呈现出来,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形成直观认知,从而加深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交流讨论自身对不同季节的了解。通过美轮美奂的季节景象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深入到课文内容与相关素材的学习中。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后,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关于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成语故事,如“草长莺飞”“炎炎夏日”“一叶知秋”“银装素裹”的成语典故;或讲述关于“共工、祝融大战”的神话传说,使学生了解四季在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由来,感悟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极富童趣的学习中亲近大自然。让学生有节奏、流利地诵读课文内容,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认识不同季节的特征,引导学生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词语来尝试造句,如:“春风悄悄地走来了,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象都盛开了。”“冬雪为我们送来了礼物——雪花,我们在草地上堆雪人、玩游戏,特别开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流利、完整地表达口头语言,并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文本中提及的“青草”“游鱼”“飞鸟”“红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说出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景物,如树木、池塘、田野等,并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的内容来遣词造句。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中学习,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加强语文学科素养。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中,才可以获取最具真实性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小学课堂中,可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基于教材内容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自身的引导、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媒体学习中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学生通过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将语文学习同自身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夯实语文基础,在语文学习中厚植文化底蕴,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文学习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播放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趣味的视频讲解中直观形象地了解重阳节文化,为其深入了解诗文内涵做铺垫。在初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文。为渲染阅读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诗文配乐,学生在配乐中会不由地减缓朗读速度,深刻感悟诗人恰逢重阳节身处外地、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从而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有的同学回答,诗中“独”字特别巧妙,能够充分表现出亲人欢聚一堂而诗人孤身在外的寂寥心境。学生在接触古诗文化的同时,还可加深对相同意象古诗词的理解,如《春夜洛城闻笛》《回乡偶书》。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吃透”文本素材,感悟古代文化的人文魅力。

可以说,小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而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感,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多多交流自己的感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语文学科素养、人文素养的人。

四、析词品句,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阅读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展开各学科的学习。通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生字正确发音,流利地读出文本语句,积累词句素材。教师通过析词品句实现师生、文本、生生间的交互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在《燕子》一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燕子的动画课件,调动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出示生字并标出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加强学生记忆。如课文首段“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燕子”中用“剪刀”描写燕子外形格外传神,重点标注该词语让学生感悟燕子矫捷的身姿。在诵读第三段“……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时,学生体会了燕子的飞行特征。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斜”字在表达燕子轻盈特征方面的作用,引导其联系上下文来换字或换词进行描述,有的学生指出可将“斜”字替换成“侧”,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替换成“快速地”或“轻快地”,而替换后的字词用在文章中,尽管依然能表达出燕子的飞行动作,但失去了对燕子优美身姿、轻盈生命力的彰显,由此来让学生感悟“斜”字的妙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按计划逐步深入,让学生诵读“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感悟“细”字对春雨特点的描述,并延伸讲解“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雨润物细无声”等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通过《燕子》一文的学习来联系古诗文意境,指导学生朗诵《咏柳》。

析詞品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在鉴赏语句、推敲字词的过程中渗透审美教学。好书不厌百回读,而好的文本同样也需要在多次阅读中品味。立足于对语言工具的掌握,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用规律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实现学以致用,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为形成良好语文学科素养打下基础。

五、巧用质疑,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时,要注重锻炼其思维灵敏性,应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生活体验来大胆想象,进行想象练说或文本补白的练习。例如,课文中有些文本内容并未详细描写,为学生留下了空白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空白点,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来补充、丰富,使其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在思疑互促、学思结合的学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为例,该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将陶罐与铁罐人格化,通过两个罐子的对话让学生正视到任一事物都存在着优缺点。教师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标出描述铁罐、陶罐动作与神态的语句,让学生跟随故事递进而不断想象。在读到陶罐争辩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一段时,铁罐打断了陶罐说话,教师可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文中这句话要用省略号。有的学生认为是这句话还没有讲完,被不懂礼貌的铁罐打断;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说明陶罐谦虚且善良,不愿意揭开铁罐的短处。学生通过文本中的精彩句段展开联想,在质疑语句的同时感悟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陶罐,在面对铁罐咄咄逼人的话语时,应该怎样处理。有的学生质疑不应该反击,因为陶罐本来就是谦虚、善良的性格;而有的学生质疑陶罐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改变铁罐的傲慢。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可巧妙利用学生的质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想象练说,补充陶罐没有说完的话。学生通过质疑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意义,有利于打开自身思路,内化文章思想。教师需指导学生在掌握文本中心思想的同时,带着疑问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挥自身想象力来深度演绎文本主题。这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还能使其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析词品句中形成良好阅读素养与人文素养;要立足于文本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质疑解惑中打开语文思路,学会准确地表达思想;要最大化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价值,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课堂学习中巩固基础知识,在持续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对其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喜斌,王会娟.素养指向下小学语文课程建构与实施的可能路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2):164-165,168.

[2]曾媛.学科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2):163.

[3]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2):81-83.

[4]陈景红.从“根”入手,培养语文学科素养[J].黑河教育,2017(10):39-40.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自主探究人文素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