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闪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研究

2020-04-13张凤平

陕西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物理疗法特发性面神经

张凤平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芜湖24100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面瘫(Bell palsy),是周围性面瘫中最为常见、病情较轻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引起的面瘫。本病急性期面部外观的改变容易导致患者情绪变化及焦躁心态[1-2],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不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仍有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可能,甚至出现面肌痉挛、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西医治疗以药物和物理疗法为主[3],中医治疗以针灸、拔罐为主[4-5]。目前国内药物治疗方案已初步形成共识,且有证据表明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疗效[6],可非药物性治疗因患者就诊分散、治疗手段繁多、疗效评价不一,短期内难以形成共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7-8],因此探索简单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笔者采用针灸联合闪罐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与物理疗法治疗进行对比,取得一定疗效。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至2019年4月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治疗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27~67 岁,平均(46.22±10.64)岁;左侧面瘫15例,右侧面瘫17例;病程3~9 d,平均(7.81±0.88)d。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在21~64岁,平均(45.31±11.36)岁;左侧面瘫18 例,右侧面瘫14例;病程3~10 d,平均(8.03±1.02)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程及药物治疗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年龄在20~70岁,单侧发病;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双侧面瘫或3个月内先后单侧面瘫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影响面瘫恢复的疾病及药物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者;随访未及时复诊或定期检查者。两组患者除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外,均在康复中心行针灸、闪罐疗法治疗或物理疗法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①针刺治疗:针具采用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治疗最早始于发病3 d后,主穴取双侧合谷,患侧太阳、阳白透鱼腰、承泣、四白、翳风、牵正、地仓透颊车。配穴:取水沟、迎香、瞳子髎、精明、足三里,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鼻唇沟变浅配迎香、迎风流泪配精明、目外眦失展配瞳子髎、身体羸弱者配足三里。面部以亳针平刺为主,平补平泻,急性期留针15 min/次,恢复期留针30 min/次。②拔罐治疗:罐具采用1 号玻璃罐。拔罐治疗采用闪罐方式,患者取健侧卧位,医者左手持罐,右手以钳火钳夹持95%酒精棉球,用闪火法将置于面部附近的火罐快速吸拔于施术部位,吸拔成功后迅速将火罐取下,再拔再吸,反复操作,直至脸面部潮红为度,吸拔过程中注意更换火罐,防止罐口过热烫伤皮肤,8~10 min/次。③艾灸治疗:艾条及灸盒采用蕲艾条和竹制三柱灸盒,艾条规格为2.5 cm×20 cm/根。患者健侧卧位,将1根艾条均分,分别点燃放入灸盒中,并置于患侧面部,待艾条燃烧结束后取下灸盒,约30 min/次。

2.2 对照组:①选择型号为KT-90A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圆形理疗电极片,直径为3.2 cm。电极片放置的位置为面神经的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所支配的肌群,正级在下,负极在上;治疗电剂量调节至患者有骚抓感,无疼痛舒适为度,电流强度一般在25-50 m A 之间;治疗时间20 min/次,1次/d。②激光治疗:选择型号为MDC-500半导体激光治疗机,其波长830 nm,治疗功率在350~450 m W 范围内,治疗时间9 min/次,1次/d。超短波治疗:选择型号为DL-CC型超短波治疗仪,电极板大小为20 cm×3 cm。电极板采用对置方式摆放,患者取患侧卧位,电极板分别置于两侧茎乳头区,弹力带固定。治疗前常规预热,调节输出功率至50 m W,治疗时间15 min/次,10 次/疗程,每个疗程结束间歇5 d。两组患者周一至周六各治疗1次,每周6次,两组治疗均由同一医生操作完成。

3 疗效评价标准 面神经功能评价采用面神经功能系统评价量表(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CG),SFCG 得分越高,说明面神经功能越好。面神经麻痹程度采用面瘫麻痹得分(Facical clinimetric evaltuation,FaCE)进行评价。FaCE 是由1 个整体问答和6个维度组成,总分100分,分值越低说明面瘫程度越重。面部残疾指数(Facical didability index,FDI)包括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功能(FDIs)两部分,躯体功能得分越高说明越健康;社会功能得分越低说明越健康。根据面神经麻痹程度(House-brackemann,HB)分级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率是指HB分级为Ⅰ级患者的百分比。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设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面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2周及6周后,两组患者SFCG 评分均较前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两组间SFCG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间SFCG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面神经麻痹程度比较 治疗2周及6周后,两组患者FaCE评分均较前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两组间FaCE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间FaC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6周后面神经功能SFCG 得分(分)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FaCE得分(分)

3 面瘫指数比较 治疗2周及6周后,两组患者FDIp、FDIs评分均较前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 周后两组间FDIp、FDIs 评 分 比 较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 <0.05);治疗6周后,两组间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6周后面瘫指数FDI得分(分)

4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率为34.4%(11/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9%(7/32),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治愈率90.6%(29/32)高于对照组的87.5%(28/32),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6周后面神经麻痹程度HB分级(例)

讨 论

针刺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少,容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9]。灸罐疗法亦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用的治疗方法[10]。故本文对针灸联合闪罐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进行研究,并与物理疗法比较。结果发现,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说明针灸联合闪罐疗法和物理疗法在治疗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疗效较好。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于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针灸联合闪罐疗法的疗效优于低频脉冲电刺激、超短波及激光治疗的疗效,表明针灸联合闪罐疗法具有缩短病程的作用。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恢复期的特发性面神经治疗,针灸联合拔罐疗法与物理疗法治疗效果相当。

6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当,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所引起的面瘫程度偏轻、疾病预后普遍较好有关。对于其它病因的周围性面瘫,其治疗效果是否相当,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本文治疗组患者针刺治疗始于发病3 d后,2周后采用针灸联合闪罐治疗的治疗组疗效优于物理疗法治疗的对照组,说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针灸联合闪罐治疗具有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功效。对于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针刺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在面神经麻痹早期针刺会进一步加重面神经鞘水肿,导致面瘫症状加重、疾病恢复减慢或难以恢复[11];另一些学者认为,早期针灸可以加强疏风散邪之功,有利于炎性水肿的控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2]。为何特发面神经麻痹早期针刺治疗产生了不同效果,笔者认为这可能与针刺的轻重、深浅、补泻手法、留针时间、联合治疗方法有关。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主要机制是面神经水肿、神经鞘卡压,过度的针刺刺激会引起患者不耐受,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引发局部微循环障碍加重,致使炎性细胞因子增多,加重局部水肿及卡压。如果刺激时间较长,必然会进一步引发神经变性、轴索改变、脱髓鞘病变。采取轻刺、浅次、短时留针治疗时,患者对于针刺刺激处于耐受状态下,只会增加局部血液流动、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减轻微循环障碍。

与普通针刺相比,综合的中医疗法效果更加确切,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来说,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艾灸疗法、拔罐疗法、电针疗法等。艾灸治疗具有散寒通络之功,疏散肌表腠理气血壅滞之效,起到扩张局部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加快水肿消退的作用,故临床上主张针灸并用。电针治疗虽疗效明确,但存在引起面部肌群过度刺激,引发面肌痉挛的可能,因此临床上电针的使用正逐步减少。刘茵等[13]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不同针灸治法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效果最好,痊愈所需时间最短,明显优于电针治疗、针刺配合闪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邪滞面部经络,气血壅滞,导致局部经筋失养发为本病。闪罐具有疏通皮部气血、疏散邪气的功效,具有推动气血运行,畅经通络,濡养经筋的作用。莫爱群等[14]研究表明,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闪罐治疗,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有效缩短病程,改善疾病的预后。针灸联合闪罐疗法不仅对早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较好,对难治性面瘫也有一定的疗效[15]。

综上所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采用针灸联合闪罐疗法治疗在缩短疗程方面具有优势。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期采用针灸联合闪罐或物理疗法疗效相当,治疗上应考虑患者意愿、治疗舒适度、经济成本等因素而选择。

猜你喜欢

物理疗法特发性面神经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康复疗法治疗中学生运动损伤肩关节疗效的体会
特发性腹痛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