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体验学习圈理论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4-12葛美玲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摘 要】体验学习圈是心理学家库伯根据前人教学理论总结出来的,其基本思想建立在直观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将知识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验学习圈;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671-8437(2020)28-0240-03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小学生更易于接受直观性的知识,在理解抽象性的知识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将直观经验转化成抽象知识是教学的关键。体验学习圈理论正好克服了这一教学环节的不足,尤其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学生经历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四个环节,能比较顺利地将直观经验转化成抽象知识,并灵活应用[1]。为了合理地将体验学习圈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研究了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并以“认识时、分”一节课为例,阐述如何将体验学习圈理论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教学技巧,促进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对具体操作、体验学习更感兴趣,也较易获得知识方法。“认识时、分”是北京课改版第4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让其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时间单位时、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离不开时间,但是学生对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认识还处于感知阶段、比较模糊,还不能将时、分与钟表具体联系,更不能将时与分联系[2]。课程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进而理解时和分的进率,并能换算,而对于这种抽象的、概括性的知识和方法,学生理解困难,记忆困难,应用更困难。

2   体验学习圈——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组织心理学家大卫·库伯在系统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将体验学习程序化、科学化[3]。所谓体验学习圈,其实是指体验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基本学习环节(如图1),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

基于上面的理论,笔者决定采用体验学习圈结论进行教学,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的钟面、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规律,给学生提供具体、形象、有趣、灵动的学习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尝试概括,最终自主概括出判断1时、1分的方法,总结出“1时=60分,60分=1时”,突破理解时、分进率这个难点,并为下一节课“认识时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过程描述与设计意图

3.1  引入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钟表,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钟表。”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进入具体体验——体

验圈的第一个环节。对于熟悉的钟表,学生必将思考,更细致地观察。“请你再次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什么?”由此概括出钟表的静态特征: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还有1~12这12个数,每两个相邻数之间有5个小格。最后的行动应用是:“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时针、分针是怎么运行的?时、分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设计意图】这节课采用直接导入方式,让学生既明白了要学习的的内容与钟表有关,又联想到了以前学习的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观察钟表的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也为学生后面的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做好了铺垫,

3.2  探索时针和分针运行的关系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不足以让学生观察真正的时刻在钟表上的变化,所以笔者设计了动画演示这样特殊的具体体验:“当时间加速的时候,钟面上的指针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你一边看,一边思考,并尝试记录下来。”接着笔者依次播放13次钟表的变化(12时—1时,1时—2时,2时—3时,3时—4时,4时—5时,5时—6时,6时—7时,7时—8时,8时—9时,9时—10时,10时—11时,11时—12时,12时—1时)。在前几次放映动画时都会停顿几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回忆和记录,并在后几次放动画前提问:“你们猜测下指针会怎么变化?”启发学生发现时针、分针运行的规律。

最后展示出学生的记录单,如下。

时针从(12)走到(1),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1)走到(2),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2)走到(3),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3)走到(4),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4)走到(5),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5)走到(6),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6)走到(7),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7)走到(8),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8)走到(9),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9)走到(10),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10)走到(11),分针正好走(1)圈。

时针从(11)走到(12),分针正好走(1)圈。

在对比反思观察环节,笔者继续提问:“回忆刚才钟表的指针运行,结合你们记录的内容,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时针、分针运行的规律?”在师生讨论中,学生主动概括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分针正好走

1圈。”笔者继续提问:“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多少小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开展了实践,应用了上学期学习的钟表整时的知识,计算出来: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时。修正并完善概括的结论: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时,分针正好走1圈。”至此走完了本节课的第二轮体验学习圈。

【设计意图】直观经验是抽象结论的基石。为了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发得出抽象的结论,笔者利用启发式教学:“回忆刚才钟表的指针运行,结合记录的内容,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出来?”学生在经历过钟表中时针、分针运行的所有过程后,非常顺利地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时,分针正好走1圈”。

3.3  探索时、分的关系

有了前面對时针和分针运行关系的小结,这一轮的具体体验就以提问“分针走1小格表示1分钟,分针走1圈到底是多少分钟?”开始;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结论“钟面有1~12这12个数,每两个数之间有5个小格”,思考有多少小格就有多少分钟。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计算问题,并请学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一讲计算方法。最终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分针走1圈是60分(钟)”。接下来是应用环节——“观察得到的两条结论,①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时,分针正好走1圈。也就是说,分针走1圈是1时。②分针走1圈是60分。你发现了点什么?”学生猛然领域,惊喜地说出了他们的结论:“1时=60分,也可以说,60分=1时。”笔者再给予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竟然在钟表中发现了这么神奇的秘密,放学后一定分享给家人。”

【设计意图】推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学生思考的条理性,不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笔者先引导学生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分针走1圈是60分”,然后引导学生合情推理,得出“1时=60分”。此次推理为其后续学习分、秒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3.4  巩固应用

笔者让学习委员介绍:咱们学校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是10分钟。在这个具体体验环节,笔者适时进入反思观察:“那还需要几分钟,正好是1小时呢?先跟同桌交流交流,一会请同学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请一名学生讲解,教师点拨和鼓励。抽象概括环节先请学生观看课件中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强调两个方法的共性是应用1时=60分。最后,让学生完成填空:60分=(   )时,2时=(   )分。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刚学习的新知识解决时间问题,根据学校的具体生活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学习时间的价值。

3.5  课堂小结,深入思考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从钟表开始,最后得到课题——认识时、分。反思观察环节让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介绍认识时、分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的应用环节,追问:“关于钟表或者时间,你还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有关时间和钟表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   课例反思

课堂教学是实现体验学习的载体,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体验学习圈,在充分调动学生口、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1  体验学习是一个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结果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体验学习过程中,获得有关时、分的知识,并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

4.2  体验学习是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交互作用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在本节课中,通过每轮体验学习圈获得的知识既是前一轮体验学习圈的延伸点,又是下一轮体验学习圈的生长点,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虽然笔者已经尝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体验学习圈理论开展教学工作,可是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欠妥当的地方,如刻意追求每轮体验圈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希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体验学习理论,让该理论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严奕峰,谢利民.体验教学如何进行——基于体验学习圈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2]石雷山.库伯的体验学习观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3]严奕峰.体验学习圈:体验与学习发生的过程机制[J].上海教育科研,2007(4).

【作者简介】

葛美玲(1988~),女,汉族,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

On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Grade Two in Primary Schools

——Take "Knowing Time and Minute" as an Example

Meiling Ge

( Daxing North Campu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2600 )

Abstract: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rcle is summed up by psychologist Cooper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theory of predecessors. Its basic idea is to build on the basis of intuitive and specific perception, promoting knowledge from perceptual knowledge to rational knowledge. There is great application spa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experience learning circl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