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同桌互助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0-04-12沈琦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效应用小学数学教学

沈琦

【摘 要】同桌互助学习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其易于操作、学生有效参与度高,因而适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本文从明确分工要求、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合理反馈三方面阐述同桌互助学习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同桌互助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28-0190-02

同桌互助学习是合作学习中的一种方式,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同桌”不是随意分配的,而是根据学生的性格与学习能力有效搭配的一个单元。在教学中,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着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最终能使每个学生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小学数学学习的效率。

1   同桌互助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必要性

同桌互助学习的关键是“互助”,是学生与自己的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成伙伴的学习形式。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生教生、亦师亦友的伙伴关系,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实现同桌双赢[1]。

同桌互助学习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能锻炼合作、交流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桌互助学习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2   同桌互助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2.1  明确分工要求,同桌互助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交流能力有限,有时候同桌之间不能很好地分配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分工要求,以便很好地开展同桌互助学习。同桌互助学习中,每一小组的成员只有两个,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规模越小,学生就越难逃避责任;规模越小,合作时的互助互动就越多。在明确分工要求前,教师要了解每一对同桌在性格、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合理地分配任务,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在同桌互助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

发展[2]。

笔者曾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在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含义”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同桌互助学习。

师:这儿有10支铅笔,如果每人分2支,分给几人?还剩几支?每人分3支、4支、5支呢?同桌合作,用小棒代替铅笔,操作并完成表1。

在学生操作时,笔者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会抢着操作小棒;有的小组则是操作和记录都是同一个学生,另一个学生只是看着,最后把表格中的数据抄一下。显然,这样的互助学习没有达到笔者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体现互助,合作学习效果一般。产生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教师在学生操作前没有明确分工要求。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弱,需要教师提出非常清晰的要求才能完成任务。

笔者在第二次执教时将此环节调整为:同桌互助,左边的学生摆小棒,右边的学生根据摆的结果填表格。这一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操作时不会再抢夺任务,反馈结果时也不会出现逃避责任的情况,互助的时间缩短了,互助学习的效果提升了。

2.2  教师适时监督与介入,同桌互助学习有效开展的

关键

同桌互助学习下,教师并不应该在合理安排好分工后就让学生两人共同完成全部过程,不应该完全是个旁观者。小学生因学习能力有限,在学习中必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观察每一小组的学习情况,适时监督与介入,让同桌互助学习更有效开展。

“教师的监督与介入”是指在学生互助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一旦学生开始互助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观察学生的各种活动,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监督与介入。在有的课堂中,教师在学生互助学习时确实是在教室中走动,但是教师只是像看热闹一样看,并没有认真观察学生在互助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也没有适时监督与介入,所以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收获并不大的情况。

有时候在一个互助学习的环节中,即便教师对学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不闻不问,也会有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能探索出问题的答案,但这样的同桌互助学习显然是低效的,并不能讓每个学生真正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发展与进步。

在同桌互助学习中,在小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调解。在学生出现疑难之症时,教师要先倾听学生的想法,如果不是思维方式上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继续互相探讨,发现问题;如果是思维方式上的错误,则要及时介入,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能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去探索。

笔者曾经观摩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一课,其中有个同桌互助学习环节:学生需合作摆12根小棒,思考如何摆得又快又能一眼看出是12根。观察整个课堂,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弱,所以很多学生看到摆小棒比较兴奋,没有认真思考怎么摆小棒,而是在玩小棒,该堂课的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低效互助学习做出监督和评价,后来虽然有特别优秀的学生摆出了10根一堆和2根这种方式,但是在后来摆13根小棒、15根小棒、19根小棒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利用新学的方法,可见,这一次的同桌互助学习效果很差。教师没有适时监督和介入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差根本原因。所以教师的适时监督与介入,是同桌互助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同桌互助学习才能有效开展。

2.3  合理反馈,同桌互助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

这里说的“合理反馈”不仅指学生要反馈互助学习结果,也指教师要对学生的互助学习进行反馈。

在同桌互助学习的活动中,同桌的搭配基本上是固定的,并且每一节课几乎都是同一个互助学习伙伴,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主动与同桌形成良好的互助学习关系,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合作环境中与同桌愉快地进行互助学习。

如何让同桌互助学习愉快进行呢?笔者认为让同桌互助学习的结果得到全班及老师的肯定才行,这样也能提高学生互助学习的信心。一般情况下,同桌互助学习后,教师会请几个小组反馈互助学习的结果,但并不是每一组都有展示的机会。由此有的小组就会有一种因失去表现的机会而失落的感受。教师在反馈小组汇报结果时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几组,原因可以是多元的,如这一组在互助学习时特别安静,这一组在互助学习时能一起克服遇到的苦难,这一组互助学习的速度非常快,这一组在互助学习结束后能安静地等待其他同学等。多元的反馈理由让每一小组都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教师在同桌交流后要反馈互助学习的结果,指明哪些组与这组的结果是一样的,哪些组与那组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每一组的学习结果都能得到全班的见证。

在进行同桌互助学习反馈时,要培养学生用这样的语言去表达与评价,如“请大家看黑板。(提醒大家注意听)”“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培养学生质疑习惯)”“他的说法很棒,但我还有补充。(欣赏别人的同时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这些语言评价能保障同桌互助学习的有效开展。

教师在反馈互助学习结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时因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零星的反馈词语串联一段话来陈述这组互助学习的结果。其实,教师要给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慢慢说,说得不好的时候请他的同桌来补充,一切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不顾学生的意愿代替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在教学中,同桌是最小的合作单位,同桌互助学习容易开展,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种互助型的学习中学会交往,学会沟通,从而获得很好的数学素养。同桌互助学习模式强调在小范围内让学生形成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合作,共同探索,共同进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同桌互助学习模式必将使每一个学生掌握数学内容,在数学上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志俊.学会独立思考互助方能共赢[J].江苏教育,2016(59).

[2]施泽龙.实施“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J].甘肃教育,2014(8).

猜你喜欢

有效应用小学数学教学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