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读三有”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

2020-04-12孙阳刘芝澄罗颖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孙阳 刘芝澄 罗颖

摘   要: “三读三有”是一种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其一个核心目标、内嵌立体化结构及三个基本原则遵循的特点直击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课程衔接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增强中高职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 “三读三有”   中高职思政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种“人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是以人为起点和终点的特殊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重要,中高职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直接关系着职业院校顺利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现状不利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学生的成长需要联系较一般,课程更为紧密,且始终是动态的、发展着的[1](149-152)。课程内容需要服务于人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状态,课程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课程体系始终围绕并服务于学生,成为塑造思想、传递知识、训练思维、赋予方法的有机体。

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要兼具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特质,需凭借学科课程的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集中表现,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8-11)。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可以将中高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品质、健全人格、公共参与。

人的成长过程有不同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虽发生有早有晚,但具有连贯性,需完成身心的自然过渡,快进键和暂停键都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中职和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虽然有大致相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价值,但是其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问题必然会成为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阻碍。如课程目标缺乏顶层设计,不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效设置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目标的有效递增等。又如课程体系建设缺少统筹规划,有时未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的特点,且难以发挥职业学校思政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基础较薄弱且缺少有效的手段,未能搭建很好的平台,课程评价机制尚不健全[3](20-21)。

解决上述中高职思政课程的衔接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各界等力量相互配合实现,且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但是中高职院校可以先一步尝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三读三有”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应运而生。

二、“三读三有”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性知识性课程,带有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三读三有”旨在用“三读”培养学生“知”的能力,加强学科理论深度,用“三有”培养学生“行”的能力,做到“讲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防止其庸俗化、娱乐化、形式化和功利化。

(一)读史、读人、读生活

1.读史

习近平思考问题总是会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以史为鉴才知兴替。这里的读史,不仅仅是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党史、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应宏观到全球通史、欧洲发展史等,宏观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如英国历史等,也可以微观到某一具体领域的历史,如明清史、西方哲学史、数学学科发展史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由社会实践和存在的经济的、物质的基础性因素决定和支配的。读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的走向、国家的发展、行业的前景,当然也能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做到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2.读人

在历史和社会中,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读人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在对比中看清现实中的自己,认清自己的定位,帮助自己找到职业生涯的发展之路。这里的读人是狭义范围的,仅限于读“名人”,至于身边的人可以放在生活里阅读。“名人”既包括推动历史发展的伟人,又包括古今中外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名人,还包括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翘楚人物。读这些名人的好处是让学生回归现实,看清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有顺逆二境,学会在阶级立场中客观地分析一个人的是与非,进而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读生活

生活是琐碎的、真实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也有苦辣酸甜。这里的读生活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带着学科理论观察生活,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不仅要学会读身边人的故事,还要读社会热点问题、国际事件和行业新闻,甚至还要读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安全技能、劳动技能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地回归生活的林林总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学生在夯实专业技能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成长中自然升华对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

(二)有思、有行、有作为

1.有思

“有思”指培养有科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对“读”的要求,是“读”和“行”的介体,思的效果直接关系“行”的实现。具体而言包括培养五大思维,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維、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即学会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从人生规划到具体问题的解决都能做好顶层设计,心中有数。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历史眼光把握事物包括人生的前进方向。辩证思维能力即利用矛盾分析法,抓关键、找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能力即打破思维定式,不因循守旧,学会开拓创新。底线思维能力即学会设定最低目标,并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扫清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阻碍,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有行

“行”以“思”为前提,是“思”的结果,也就是将五大核心素养外化的过程,这是对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行”的要求具体包括:理性爱国,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培养并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遵纪守法,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处理好人际关系,直面挫折,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热心公益事业,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乐于为人民服务奉献,做好社会国家担当等。

3.有作为

“有作为”是“行”的最高要求,也是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鼓励学生争做行业明星,对学生作为“职业人”的要求。这里的“有作为”是非功利性的,并不以在行业内创造经济利益的多少为标准,也不以一定要求研发出新技能、新工艺、新技术为尺度,更不是鼓励其增加媒体曝光率成为名人,而是鼓励学生毫无怨言地刻苦钻研和开拓创新,做那个可能在行业技能大赛未能榜上有名,但从不放弃,明天总比今天努力一点的普普通通却踏踏实实的工匠。

“三读三有”是一种教学方法,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效用的发挥对中高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衔接有重要意义。

三、“三读三有”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

中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三读三有”教学方法明确了中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指明了中高职思政课程衔接的具体路径。

(一)“三读三有”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目标的衔接

“三读三有”的教学方法特点之一是有一个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价值。“三读三有”教学方法建议采用问题导向或议题式的方式展开教学,突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即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运用的“三维并举”变成“三维一体”。

以“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为例,引导中职学生读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读关键的历史人物,读中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发展现状,然后思考如果身处当时境地,你会加入什么派别?为什么?进而思考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靠的是什么?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对自己有什么启迪?高职阶段读史的范围可以扩大,比如读国际共产国际运动史,中国民主党派发展历史等,除了读关键政治历史人物之外,还可以读同时期自己喜欢的文人或名人的传记,看看他当时的生活受到什么影响?然后读身边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会对比思考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如遇到诋毁污蔑共产党人奋斗历史的言论怎么办?前人的牺牲和奋斗换来的生活自己应该怎么办?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同样一个理论知识点,但是具体教学目标已经有所提升,中职阶段侧重了解知识理论,学生学会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并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高职阶段,依然还是“三读三有”,但是已由简单有针对性地读,到深入对比地读;由单纯掌握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思考问题,提升到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综合对比思考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个过程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靠自己的知行感悟增加政治认同。这一过程符合学生成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能自然而然地衔接中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三读三有”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三读三有”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二是内部嵌入立体化结构。从读到有,由知到思,由思到行,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中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相同的地方,但中职阶段教育仅仅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存在,对这种知识点的讲解只需要简单地了解、认同到践行即可。高职教育的要求更高,因为高职教育是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而存在的,所以这种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会更高。

依然以“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为例,虽然最终目标依然是了解、认同和践行,但是高职阶段多了中间环节,即如何了解?是在对比分析综合思考之后才了解的,如已经扩大了读的范围,不只是和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史实,还扩大到世界大范围的发展历史。加深了思考的复杂程度,不再是简单的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还增加了辩证思维的复杂程度及战略思维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达成深刻的认同,随后的践行也是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这种立足于知行融通,指导中高职学生从“学习”到“思考”到“践行”再到形成“信念”的立体化结构,可以不断丰富发展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而顺利衔接。

(三)“三读三有”促进中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衔接

“三读三有”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三是有三条基本原则,即合意原则、开放原则及生长性原则。三条原则可以成为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评价衔接的基本遵循。

1.合意原则确保中高职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单向度和多维度

合意原则是指“三读三有”教学方法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单向度,但在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课程主体、受体、环体和介体等的存在需要多维度考虑,不能违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本意。中高职思政课程都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向度,无论读什么、想什么,或者做什么、为什么都不能偏离这一基本认知。但中职生的人生阅历有限,读思行为的要求必然不能高于其能力所限,只能就事论事、就地取材。而高职生理性思考问题能力逐渐成熟,所以在环体和介体的设置上可以适当扩大范围,增加思维的难度,从而增加自觉践行的可能性。基于此,中高职对学生学的评价和教师教的评价应当体现出层次,首先教学不能偏离基本的政治方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合情合理,要在不偏离学生成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开放原则保证中高职思政课评价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是动态发展着的,思政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着跨学科的特征,而且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未能保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三读三有”的教学方法要求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门户囿限,跨出本土性和本位性的门槛,吸纳其他学科中可以借鉴的内容,并能以开放的姿态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互动,不仅能获得内容的更新,还能为本身的教学改革增添活力和动力。因此,中高职在思政课程评价过程中可以共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实施“三读三有”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邀请参与教学实施的同伴、专业教师、社区、企业相关人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员等一起进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由原来的侧重结果评价变为侧重过程评价,并综合运用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个体评价群体、群体评价群体等方式,充分调动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形成育人合力。

3.生长性原则保证中高职思政课评价的有效性

“三读三有”教学方法贯穿于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始终,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教学的具体要求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要能体现不同学制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尽可能降低教学内容的重置率,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切实保证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效果和质量,真正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成为国家的栋梁,这就是“三读三有”的终极原则“生长性原则”。“三读三有”教学方法的生长性原则并不意味着高职阶段比中职阶段多读几部史,多了解几个人,多思考几个问题,而是自己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能力真正有所提高,因此需要配合使用具体又恰当的教学评价方法。为了体现生长性的特点,除了简单的纸笔测试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配合的方式推行无纸化考试[4](188),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环节,并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三读三有”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注意搜集和整理不同阶段各种课程活动实施过程中如调查论文、访谈记录、体验性活动作业、问卷测试结果分析、时评撰写、个人反思小结等相关材料和数据,甚至可以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科学地、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宇文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陈式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黄彬,焦小英,林世俊.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4]徐玉生,陈志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拓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中高职思政课衔接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SJG398)以及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德育视域下高职校生命教育实践研究”(编号:2019SJB2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聚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