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路径探析

2020-04-12张艳梅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路径新时代

张艳梅

摘   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既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又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的需求。加强“圈层”交互,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是建设基础;创新网络思政内容方法,增强吸引力是建设核心;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建设关键;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是建设要点。

关键词: 新时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路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手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优化路径,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网络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时代和新媒体技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和成长需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既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的呼应,又是高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通过网络获取资讯、办理事务、解决需求,互联网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替代的生活工具。面对“00后”大学生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及时呼应。

一方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紧扣学生学习与生活需求、成长成才需求的体现。网络思政能够及时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需求,大到面临价值冲突时的恰当引领、生活遭遇困难时的快速响应、就业胜任能力的长期培养,小到新鲜资讯和知识的获取、与辅导员进行日常沟通,网络思政的便捷性在密切关注学生需求时有效凸显。一些大学生面对网络空间资讯,往往难以准确辨别正误真伪,此时是开展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赋予学生群体更多的平等和话语权[1](103-104),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讲授,而是触手可及的新鲜资讯和互动反馈,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参与性、体验性显著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温度和人性化意味。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形象性、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而受到思政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的欢迎[2](100-103),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更广、传播方式更多样化、传播效果更显著[3](278-279),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时代要求。

多样化思潮给青年学生价值观带来挑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亟待更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网络技术令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究其原因,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便捷性,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开辟了新的对话渠道,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落到实处,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实现师生互动,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依托原有的刻板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形式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满。

二、当前网络思政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空间对于大学生日常学生、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渠道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导向功能被逐渐削弱。当前网络思政建设中,主要存在网络空间“圈层化”严重、网络思政形式内容陈旧、网络思政专业队伍力量薄弱、网络空间缺乏监管等问题。

(一)网络空间“圈层化”严重。

互联网时代一大显著特点是社群“圈层化”,这一特点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特征。通过调研在校大学生发现,“抖音”“B站”“微信”是当代“00后”大学生使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用户黏度较大的几个网络空间,不同空间各自为营,受众群体存在较大差异。受兴趣偏好、功能划分的影响,大学生在不同的网络空间获取讯息、发表意见、记录生活,对该空间的群体归属和依赖性日益加强,网络阵地过于零散,加剧了“圈层”割裂的现象。

网络空间的“圈层化”是制约思政教育实效的主因。基于“圈层化”的互联网生态现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师队伍)与客体(学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对话沟通,一方面主流声音无法有效传播,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呼应。不同圈层的声音相互之间如何被听到?如何打破不同阵地之间的隔离现象?推动网络思政的主体(教师队伍)与客体(在校大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对话沟通,打造一个集约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真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是当前高校开展网络思政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网络思政形式内容不够丰富新颖。

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甚至个别班级都搭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活动预告、信息发布,或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发布以愛国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内容的网文,或通过开设院校领导网络信箱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存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的不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导致网络思政精准化程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并不能及时满足学生追求新奇、捕捉讯息的需求,无法达到较好的网络育人效果。

学生往往结合自身期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取选择性的接受策略,流量时代资讯和热点的更新速度加快,校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速度跟不上学生需求变换的速度,校方开展思政教育的形式捕捉不到学生的兴趣点,对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更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因时而进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如何洞察学生需求,紧扣时代主旋律,创造更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内容供给的问题,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网络思政专业队伍力量薄弱。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往往由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思政课教师构成,以兼职、业余为主,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在应对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严谨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再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与技术要求并不匹配,许多具有长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专业知识过硬的中老年骨干往往不具备新时代的网络技能,掌握了新媒体技术的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经验上稍显匮乏。

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需要掌握完备信息和新媒体技术的人才,把党和国家最新思想理论传授给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弘扬时代主旋律。当前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承担一定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难以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打造一支精通新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网络舆情化解方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对于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极为关键。

(四)网络空间缺乏监管,资源信息良莠不齐。

“碎片化”是互联网信息的主要特征,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负面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期,对于网络讯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可能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害。当前阶段,政府和高校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权把握不足,对于网络舆情缺乏充分研判和有效防范,各種网络资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是建设阶段的要害所在。

三、新时代网络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面对新形势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有利条件,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牢牢把握机遇,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探讨网络思政建设的提升路径。结合网络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如下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加强“圈层”交互,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是建设基础;创新网络思政内容方法,增强吸引力是建设核心;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是建设关键;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是建设要害。

(一)建设基础:加强“圈层”交互,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

打破网络圈层交互屏障,需要在师生中搭建起一个集约性的交流平台,加强教师圈层和学生圈层的互动与沟通,“易班”平台建设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全国高校开展易班共建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建设需求的体现。通过易班建设搭建圈层交互平台,实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从“吸引学生”到“引领学生”,逐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易班”网络社区建设这一契机,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凝聚学工、教务等部门的育人合力,着力培养一批网络名师、培育一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的对话桥梁;可将常规的评奖评优、第二课堂活动与易班建设相结合,利用易班展示“十佳班级”“校长特别奖”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榜样作用。通过易班建设,便捷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需求,把易班建设成集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素质拓展、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社区,实现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

(二)建设核心:创新网络思政内容方法,增强吸引力。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紧扣学生需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思想引领、素质拓展、党团建设、评奖评优、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就业指导等在校成长中涉及的各方面信息,从满足成长需求的角度吸引学生。其次,因时而进,广泛运用“易班”“两微一端”“抖音”“B站”等多种形式,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开设互动版块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沟通、发表意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最后,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寝室走访、谈心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通过网络空间及时捕捉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实际问题,通过传统方式深入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建设关键: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一方面,高校应着力完善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培养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将优秀网络思政教育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与辅导员的职业晋升相关联,提升辅导员队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更好地激励辅导员队伍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思政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通过培训新媒体技术,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网络技能;通过传授意识形态领域网络舆情研判与防范知识,确保思政工作者能够及时识别并合理应对网络舆情;通过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教育,帮助思政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明辨对错,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道路[2](100-103)。

(四)建设要害: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首先,强化网络信息审核机制,学校宣传部门统一牵头,对校园内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实行统一监管,官微、官媒的发帖严格责任到人,坚决抵御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不当言论出现。其次,加强网络空间实名制,对于校园网络空间实行UIS实名认证,学生在各种网络空间实名注册、实名点评,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有效防范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最后,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目前,一些高校普遍采用责任到班级的“网络信息安全员”制度,对于学生群体中容易发酵的一些热点舆情时时关注,发现不良苗头及时上报,由网络思政工作者及时处理,防止网络安全舆情事件发酵。

参考文献:

[1]成璐,莫家明,田奋扬.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046).

[2]刘绿丝.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创新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0).

[3]刘珊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7,47(130).

基金: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医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9SJB088)。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路径新时代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