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的新样态

2020-04-10刘晓兵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问题解决深度学习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教学立意,问题解决,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25-03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在上海等六省市先行使用。统编教材纲要式的叙述、大跨度的结构、密集型的内容,给一线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用好统编教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基于课标有效设计历史课的教学过程?这一系列问题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苗颖老师的“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要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课的时空跨度都很大,内容呈现是细大不捐。“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从时间上跨越数百年,空间上涉及辽宋夏金元五个王朝或政权。正是这种长时段、大跨度的特点,让教材的叙述极其简略,许多问题以结论的形式一带而过,没有故事细节、淡化知识逻辑。面对这种“纲要体”课文,教师要想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地给学生说清楚相关问题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遑论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的设计了。针对教材的实际,遵循“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的课标理念,教师可以采用的较为合理的办法就是抓大带小,突出本课时的关键问题,并以关键问题为中心,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

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并立政权,社会变化也更为突出,课标的“内容要求”在这部分也主要突出了两宋,教材编写也以宋为主,因此,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以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在其中带出辽夏金元的相关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初中阶段对宋元农业、手工业的状况有了较为细致的学习,因此在经济部分以商业的探究为主,带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考虑社会变化相关内容较之初中增加较多而又较难理解,因此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在了这里,并以纵向的阶层流动为主,带出人口的横向流动,等等。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叙述只有一句话:“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①不难看出,“新变化”是本课的关键词,也是本课时教学的关键问题。那么,两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新在何处?苗颖的这节课给出了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提炼:流动的王朝。和前代相比,宋代社会的流动性明显增强,不仅表现在商品的流动上,更表现为土地产权的流动、人身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纵向流动,尤以后者为学者所津津乐道。可以说,“流动的王朝”这一教学立意不仅充分挖掘了课标所提出的“新变化”的“新”,更吻合了这个时代商品流通、土地流转、阶层流動的典型特征。

这节课以“流动”立意,贯通始终,从四通八达的河流水网切入主题,分为“百物周流、重心南流、四民合流、溯流探源”四个教学板块,独具匠心的用“城市风流”“交子初流”“多族交流”“丝路海流”“人口常流”“文化分流”“科举竞流”“阶层汇流”“土地转流”等紧扣主题的子目标题展开教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宋代经济与社会状况。而在第四部分,教师带领学生沿着“水流”回溯,寻找“流动”之源,即历史变革之因。透过表现追索历史长河内蕴的实质动力的教学,既把前面条分缕析拆解开来的历史形态再次聚合在一起,更大大强化了历史解释的力量。而这,都是在“流动”这一主题下完成的。就连课后作业,也紧扣主题设计:宋人横向的地域上的迁徙流动和纵向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在这一主题的统领下,思路顺畅,逻辑贯通,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追求,但如何使学科核心素养不“飘”在半空,而是实实在在地种在学生的头脑当中,却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艰巨任务。它需要教师深谙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明晰每一项素养的内涵及各素养之间的关系,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在此基础上,以历史情境为背景、以有效问题为导向、以史料研习为手段,多维度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中,教师利用绘画、地图、拓片、正史、笔记以及学者著作等多样化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并通过逐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以“史书中交子记载分歧”教学情境为例,教师先呈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一段文字,学生阅读提取交子出现的原因和地区后,接着呈现《宋史·食货志》的一段话,让学生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继而分析两种记载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个带有一点学术味道的真实而又典型的“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②学生普遍对这类问题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冲突型情境和逐层推进的问题链相结合,融史料教学、问题教学、对话教学于一体,大大增强了情境的带入感,启发引导也就非常顺利了。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教学推进,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质疑并考证史料的实证素养,更有效提升了学生应对、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课是苗颖老师“灵动课堂”教学主张的展示课。“灵动课堂”有四个基本要素:立意(灵魂)、逻辑(灵气)、细节(生动)、对话(互动)。本课中,以“流动”为立意并统领整节课教学,以各环节的起承转合与史论推演展现清晰的逻辑,史实细节丰富,教学对话充分而深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淋漓尽致地展现这四个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结构化、立体式的设计。

这种立体架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节的整体建构。这种整体感除前文所说的以“流动”贯穿全课、引领教学外,还体现在运用并列式、递进式、转折式、对立式的环节设计和“榫卯”式过渡语让教学的起承转合自然顺畅,更体现在运用“悖论式”的课堂小结将本节课与本单元前面两节内容“扣”合在一起,以启发学生宏观、深刻的思考。二是教学纵深的立体呈现。高中教学中的历史基础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比如本节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等都是。那么,高中教学比起初中,差异在哪里?差异首先在于对于素养达成的层级要求不同,也就是教学的深度不同,本节课正是运用具有思维含量的历史问题作为背景,引领学生思考,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逐步培育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对话形式的多元推进。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实现了创史者(创造历史的人,指各种历史人物)、叙史者(记录、撰写历史文本的人,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等)、阅史者(阅读历史的人,如老师、学生等)之间的多维度对话,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追问、辩难,让教学活动浑然一体。

郭华教授提出,“深度学习”有五大特征: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运用、价值与评价。①本课用立体式的结构、学科化的情境、冲突性的问题、深层次的对话,引领学生从单一性、封闭性的低阶思维向创造型、批判性的高阶思维转变,让深度学习悄然发生。由此也可看出,“灵动课堂”有四个要素作为表征,而以深度学习、学科素养作为内核。它是一种教学风格、教学样态,但没有固定的操作程序,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新课标、新教材,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即将在全国使用的统编教材,我们该如何落实新理念、应对新挑战,这节课给我们展现了历史教学的一种新样态,庶几可以为一线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简介】刘晓兵,上海市特级教师,松江区教育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问题解决深度学习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