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交融谋发展 推陈出新创伟业

2020-04-10朱华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历史教学

关键词 部编教材,辽夏金元,民族交融,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3-0027-06

“辽夏金元的统治”是部编高中教材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二课,从知识体系上看,其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上一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密切相连,揭示了两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趋势的原因。而元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在其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对中华民族的经济与文化的持续发展不无关联,此课亦为本单元后续部分作了很好的铺垫。雷海宗先生认为,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大过渡,唐宋时期的中国已不是当初华夏族的古典中国,而是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新中国,一个综合的中国。虽然无论在民族血统上或文化意识上,都可說中国的个性并没有丧失,但外来的成分却占很重要的地位,是一个综合与创造的时代。而只有在这样的视角之下,审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现治世”(教材55页“学习聚焦”),以及金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等表述才会进入我们的研究范畴。

课程标准强调少数民族政权的作用,新教材弥补了老教材的不足,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并且用“民族交融”的表述取代常用的“民族融合”,笔者认为也有重大的意义。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就是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①正如张岂之先生所说:“我们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原画等号,也不能把它与历代中原王朝画等号。历史上的中国,在地域上应包括中国各民族的地区,在政权上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中原与地方政权。”②“民族交融”强调各民族所作的贡献,这种“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民族交融”的过程,在辽、夏、金、元时期就有明显的体现,有学者认为“辽、夏、金、元时期,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北方各民族混居和少数民族政权交替的地区,能够对民族关系具有比较客观和开阔的认识,容易突破夷夏之防的藩篱,形成比较平等的民族观念”。③教材的新变化值得关注,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本课内容丰富,思想性强,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围绕课标,有效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不难发现,辽夏金元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所以能够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与他们的统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有关:其一是少数民族政权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与汉族交融,提升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与水平;其二是少数民族政权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政治制度及管理方式,对当时以至后世的治国模式、政治版图、文化观念及国家统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笔者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以这个重点为核心,分为两大教学板块:1.探究少数民族政权主动与汉族交融的原因、表现及效果;2.探究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管理模式与“天下认同”观念的创新表现及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策略上,笔者通过适当增补材料,注重把握历史发展的逻辑,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感知历史脉络,形成有效的历史记忆。

材料1:宋辽金元时期的特色,正因为在列国体制中的互动,以致南北两类文化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风格。宋代的中国不能再以“天朝”自居,是以有反求诸己的内敛气象。……相对而言,北族的文化发展是外向的。……南北之间,上述内敛、外向两个倾向相激相荡,不仅影响了政治版图,也建构了东亚文化圈与经济圈。①

问题:为什么比前代都更繁荣的宋代不能以“天朝”自居?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什么?他们是怎样作出这些贡献的呢?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有两个考量,其一是让学生通过材料,感悟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其二是为突破本课的课堂教学重点做好铺垫。

(一)“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继续领先

学者许倬云认为,“辽人在后晋割让幽云十六州后,统治机构分为南、北两个枢密院,北院管理已经改编的北族诸部,南院以汉法治理汉人州县。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仍是汉人文化的生活。这种二院管理的形式,金元都遵循,未有很大改变”。②学者张帆也认为,“(元朝)这些‘汉法的推行,奠定了汉式王朝的基本框架”。③结合教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在维护与巩固自己的统治中都自觉地延续“汉法”,“女真建立的金,外表上是赵宋王朝的死仇,内心却深切地仰慕南(宋)朝”。④

问题探究:分析以下材料,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政权要自觉地向汉族政权学习?两则材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材料2:穹庐生涯,迥异农耕。北族取得长城以南的土地人民,必须有一套分别治理的方法。⑤

材料3: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了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恩格斯说:“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中国历史上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是这样的结局。⑥

设计意图:上述材料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经济文化的差异上高度概括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法”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宏观视角,有助于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思维下审视历史的习惯。

当然仅仅知道少数民族政权采用“汉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史实来证明这样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少数民族“学习汉法”的具体领域和效果,为此笔者出示了两组材料:

1.元代开创的行省制度对后世行政制度的重要影响。

(1)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原因

问题探究:《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省的权力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钱穆先生认为这种制度“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⑦由此设问:行省制度是怎样来运行的?为什么没有导致地方割据?

材料10: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其中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国,但其北面屏障秦岭业已撤去,难于养成长期割据之气候。①

材料11:由于行省起初是朝廷中央省的派出机构,朝廷与行省之间财赋七三分成政策之下,行省仍然主要充当朝廷集中财权的工具。行省除了执行上供中央与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悬殊比例和严格控制路府州县的财赋支用,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 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②

材料12:(元朝的行省)“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③

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与他们所学到的关于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比如唐代后期的藩镇权力太大,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解决了唐代的问题,可是为什么元代权力极大的行省却没有出现类似唐代地方割据的现象?这确实能够激发思维。在历史课上,要给同学们讲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去记忆。因此要引导学生们乐于在材料中去对比、探究、归纳以至最终理解。笔者根据元朝与前朝在统治背景上的不同,补充了张帆先生的观点:“元朝之灭亡,主要是亡于社会矛盾尖锐化所造成的下层人民反抗,而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其所以如此,除去元朝中央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对行省进行约束、控制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元朝的民族统治背景所决定的。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这些人更多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④通过这样的补充,就从背景方面进行了宏观阐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要实行行省制度,是因为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元对制度的创新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因此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设计意图:设计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推动他们主动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行省制度能够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从而理解行省制度有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

(2)行省制度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影响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元朝形势图》(1330年)和以下材料,思考元朝行省制度在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作用。

材料13:“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⑤

材料14:时人言改制之效曰:“民安赋役,府库粗实,仓廪粗完,钞法粗行,国用粗足。”⑥

材料15: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⑦

设计意图:行省制度对加强边疆的管理和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对此已经点到。结合相关材料,可扩充证据,使学生全面分析行省的特点及其历史基因,长时段观察其对后世乃至当今的行政制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2.少数民族政权开创的双重管理体制、治国模式与“天下认同”的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问题探究: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思考少数民族政权的创新还体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16:姚大力指出: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有两种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一种是秦汉中原王朝的郡县制,另一种是元代和清朝边疆帝国创造的多元宗教和治理体制。以往的中国历史,过于强调秦汉体制的正统性和重要性,但秦汉的郡县制,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更无法解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对抗问题,倒是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①

材料17:(遼、夏、金、元时代),不论是汉族史家、契丹族史家还是蒙古族史家,都具有各民族同源共祖的观念……这些史家“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和民族史观,改变了过去从大汉族主义的立场解释民族关系和民族历史的思维定式……共同冲决了狭隘的华夷之防观念,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相互团结的纽带,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形成奠定了基础。②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以上所学,逐渐认识并理解少数民族政权开创的管理体制、国家治理模式、政治版图、民族关系以及“天下认同”的观念对后世乃至当今产生了重要且积极的影响。但对行省制度是否是双重管理不能确定,笔者遂引用了李治安和张帆两位先生的观点:“行省制度虽然表面是汉族官制的表象,但本质上仍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③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双重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辽、西夏的胡汉分治,也体现在行省这样的地方行政机构,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模式与体制对中华文明起到的积极作用。以此对前面的铺垫作总结,突出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明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培育。

课堂是说理讲理的地方,教学是说理讲理的过程,知识仅是学生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需要广泛阅读并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才能更充分地理解与驾驭教材。

【作者简介】朱华,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古城中学高中历史教师。

【实习编辑:杨博】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历史教学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