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储望华先生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之特色

2020-04-07刘诗哲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关键词:二度创作

刘诗哲

摘要:本文以储望华先生改编的《二泉映月》与《翻身的日子》这两首中国钢琴作品为例,整理总结储望华先生自身对于改编中国民族风格作品的认知及思考,希望不仅能有更多的演奏者关注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而且对作曲家自身也能够加深了解。

关键词:钢琴化   演奏技法模仿   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11-02

早在1709年的欧洲,钢琴便已经诞生于世。但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逐渐传入中国,之后百余年中,我国饱受社会动荡之痛,钢琴的发展并不如欧洲那般,反而十分艰难、曲折。但是在我国老一辈的钢琴艺术家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对钢琴的热爱,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具备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得以在钢琴上演奏,并让国外通过全球化的钢琴了解到中国民族的作品,进而走进中国,了解中华民族。

如《百鸟朝凤》《浏阳河》《翻身的日子》《二泉映月》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等,这些都是比较著名的钢琴改编曲,都将中国民族元素与西方现代技法融为一体,把我国的钢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储望华先生的生平及成就简介

储望华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人民日报》曾在报道中称他为“带红领巾的作曲者”。其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谱写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技法灵活多变的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音乐创作的“多元性”,这些作品中可迅速捕获的音乐元素是浓郁的“中国风格”。储望华所创作的 40 余部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原创钢琴曲和编创钢琴曲两大类。

储望华出生于湖南,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十分注重知识的储备。在他11岁的时候,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学科。幼年时已显其音乐天赋,14岁时,即1956年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村歌》在全国音乐周公演,这是他生平创作的第一首曲子。

1958年,储望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师从易开基教授,在其学业期间,他创作的《变奏曲》《江南情景组曲》录入于《全国高等音乐院校优秀教材》并出版。1963 年留校任指挥系伴奏的储望华为了响应中央领导人提出的音乐作品要“革命化、群众化、民族化”的号召,在 1963年、1964年接连改编了《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这两首钢琴独奏曲。1965年,他被学校调入钢琴系,专门从事中国钢琴作品创作。1969年,储望华与郭志鸿、殷承宗、盛礼洪、刘庄、吴祖强等多位钢琴家、作曲家合作多次,参与到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中,期间他对钢琴独奏部分的创作做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储望华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深造,并于1985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音乐硕士学位。他的作曲技巧更加成熟、专业化,创作思想和音乐语言也更加多元化,但是中国风格一直保留着,用他自己的话说“使一颗在海外孤独冷漠的心,得到一些温暖,使我对中国文化意更切情更浓。报效之心,更拳拳在握”。[2]正因如此,储望华的作品一直都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情怀。

二、储望华的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特色

储望华先生认为,改编的最初的工作,是将原作的结构做稍许必要的剪裁及压缩,不伤原作品的“筋骨”。在这项最基本的工作之后,才开始考虑怎么在钢琴上弹奏。[1]

(一)钢琴化

钢琴化,是储望华先生最开始关心的,既然是要用钢琴演奏,那么便要充分发挥钢琴这件乐器的优势,如音域宽广、和声丰富、音色多变等等,并不一味的只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在改编的时候,着重在和声曲式、作曲技法上面下功夫,如加入大量的和声、织体,还有一些适当的变调因素。

在《二泉映月》这首作品中,储望华先生认为,“以己之长,补己之短”,二胡与钢琴具有各自的优劣。二胡作为弦乐,其乐音具有连绵悠长的特点,相反钢琴则大多是具有颗粒性的乐音,用这两种乐器同时演奏《二泉映月》,其反差效果会十分明显,也会将钢琴的缺陷暴露无遗。但是如果加以钢琴和声织体的丰富、多种音色对比、强弱等力度变化则可以补上其不足,既表现出了原曲民族音乐柔美的特色,又发挥出了钢琴丰富的织体中磅礴的气势。

《二泉映月》全曲由六个段落改编成了一个引子加五个段落,并做了四次变奏。在第一次变奏到第三次变奏(第11-51小节)之间,和声织体的运用尤为明显。在这三次變奏之中,逐渐加入大量的密集柱式和声织体、类似于古筝技法中的琶音(见谱例1),同时节奏型十分多变,出现了多次的六连音、十连音等(见谱例2)和切分音,逐渐将全曲推向高潮。这些技法的运用,使中国民族乐曲的单线条旋律变得立体丰富,弥补了其缺乏的和声技能作用,同时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也会更加的细腻、丰富与音乐张力。将阿炳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释放。

在《翻身的日子》这首作品中,储望华先生植入了河北吹歌,运用钢琴技法,改编成右手八度主旋律,左手上行琶音衬托,紧接着采用吹歌中两组乐队对唱模式——“对答呼应”,左手八度主旋律,右手下行琶音烘托(见谱例3),充分表现了地方吹奏管乐的特色。这个对答句把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仿佛展现了一幅土地革命后,农民得到解放后尽情释放自己的一副喜气洋洋的场景。

(二)演奏技法上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除了在和声织体方面的加强,储望华先生多次用钢琴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也是其钢琴改编的一大特色。在改编中国民族作品时,不可忽略作品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意境与韵味,大多数的中国作品讲究意境美,因而在不模仿民族乐器音色的基础上,对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模仿便能够更进一步表达出原曲所蕴含的民族韵味。

《二泉映月》原是阿炳(华彦钧)用二胡创作并演奏,表达了他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其中二胡演奏中常用的滑音奏法,钢琴用三度与二度之间的单倚音模仿演奏。同时还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也是模仿民族乐器的特殊奏法。另外,也借鉴了古筝演奏技法之一——琶音。这些无一是为了强化民族风格,更能表达原曲的韵味。

《翻身的日子》原曲是民乐合奏,乐器总类十分丰富,有梆笛、曲笛、唢呐、管子、笙、琵琶、扬琴、板胡、二胡、中胡等等,其中开头处就有大段板胡独奏主旋律,是改编的重点部分,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加花自如,且在这段旋律中多次出现独具板胡特色的滑音,其音高是处在音与音之间,在十分工整的十二平均律上的钢琴是无法做到的,储望华先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大胆尝试,加入了一些小二度的“碰音”及丰富的装饰音,虽钢琴演奏出来尚缺那股独特的民族味道,却是改编中迈出的一大步。也正是因为储望华先生的改编,这首产生于文革时期的作品,不仅没有因政治因素而被掩埋在历史长河中,反而在钢琴舞台上一直活跃着。

总的来说,储望华先生作为一位钢琴大师,用他一颗赤诚的中国心,坚守着民间音乐。正如他所言:“仰仗了生我养我的华夏土地,才有可能在钢琴上弹出、编出、写出具有民族风格情调的声音。”[3]在他对民族音乐的不懈坚持下,创造出了一首首具有中国元素的钢琴作品,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与音乐。

参考文献:

[1]储望华.漫谈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J].钢琴艺术,1999,(01).

[2]储望华.储望华忆父谈艺录[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3]鲍蕙荞.“我心中的中国文化、中国情结是不可改变的!”——著名旅澳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访谈录[J].钢琴艺术,2011,(05).

猜你喜欢

二度创作
谈钢琴演奏的艺术风格
浅论讲故事的几个要点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解析舞蹈元素在戏剧小品中的应用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论民族声乐艺术之“声、情、美、韵”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电视新闻编辑一度创作与主持二度创作的衔接
论演奏家的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