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念与琵琶之演奏形式比较研究

2020-04-07王倩倩

艺术评鉴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比较研究琵琶

王倩倩

摘要:民族音乐是极具地域特色与生命力的艺术。传承与研究藏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试将西藏传统乐器扎念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琵琶相比较寻求异同,寻找可融合点,从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扎念  琵琶  比较研究  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4-0013-02

笔者自幼在内地学习琵琶,至今已十余年。2017考至西藏大学音乐系师范专业,因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现已学习了扎念两年有余。在此期间,发现扎念不论是按弦的左手还是演奏的右手,竟与琵琶的指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一、关于扎念与琵琶的描述

扎念为藏语译音,意为能弹奏美妙乐曲的琴。西藏大学扎念老师加拉曾在上课时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西藏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住着一位手持扎念的妙音天女,她是海的女儿,会弹奏美妙动人的旋律,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安宁。后来,天女手中的扎念被热爱音乐的藏族人民看作是快乐、安宁的象征,其中也寓意着对天女带来美妙音乐的感恩。

扎念主要由琴身、拨面、琴弦、琴马、跨带构成。掏空的琴身、皮膜与木板混合的共鸣箱以及富有弹性的琴弦使扎念的声音更加饱满柔和,使得与人声的音色融为一体,发出的声音极具颗粒感,并与歌声形成对比。

琵琶约在5世纪时出现在我国的大地上。古波斯国的拨弹乐器“乌德”传入西域,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当时的中原地区,被中原人称为“胡琵琶”。此后,这种“琵琶”便在我国的文化土壤中扎根并发展。曲项梨形琵琶在唐朝成为了当时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并因此有了极大发展。

琵琶构造主要由背板、面板、复手、品、相、琴头、琴弦构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琵琶既明亮又清脆的音质特点。

二、两者发音构造之比较

扎念的弦一般称为“举”,在阿里的底雅一带也叫做“兹贵”,意为用山羊肠做的绳线。[1]扎念的琴弦可选用多种质料,包括羊肠、牛筋、丝线或金属弦等,其中金属弦用的较少。为了防止扎念共鸣箱出现变形或裂痕,同时又有效地改善乐器的共鸣,阿旺洛珠先生借鉴西洋弦乐器的构造原理,在扎念的共鸣箱内安装一根木质音柱。这样除了能够使掏空的共鸣箱在琴弦的张力作用下承受更大压力,还通过音柱的传接,将作为皮膜腔体的大共鸣箱与木板腔体的小共鸣箱之振动得到更好的融合并将这种复合振动充分传送到中空的琴杆而形成整个乐器的共振,有效地改善了乐器的音质和音色,提高音量。

琵琶背板一般采用紫檀、红木、花梨木等制作,选材稍加丰富,面板一般为桐木,腹腔内有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连。从而将琴弦的声音由面板传递到背板及整个琴箱体,产生共鸣散发出来。古代琵琶用弦多为鹃鸡筋、丝弦或皮弦,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逐渐发展为金属弦和钢丝弦。如今我们所说的子弦、中弦、老弦和缠弦这些名称,就是从丝弦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了尼龙缠钢绳的琵琶弦,由于琵琶用弦的不同,对音色和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三、两者演奏姿势之比较

扎念的彈奏姿势:扎念的弹奏姿势主要有坐姿和站姿两种,坐姿大多适用于乐器合奏、独奏和歌舞伴奏等,采用坐姿时大小共鸣箱之间的凹口放在右大腿上,跨带挂在右肩,左手托起琴杆,将扎念斜置在身前;站姿大多用于弹奏和歌舞表演,当表演动作比较剧烈时,在日喀则及安多地区,把跨带挂于颈部,右手自然从琴和跨带间穿过,而在拉萨地区依然以跨带挂于右肩为主;当动作比较平稳时则依然采用坐姿中的跨带方式,左手托起琴杆,将扎念斜置在身前。

琵琶的弹奏姿势:琵琶的主要弹奏姿势为坐姿,膝盖与大腿保持水平,身躯坐直,两肩平稳,两脚向前,琴身直立放于大腿跟,面板朝外与人体正面构成45度角,琴身向左前方略微倾斜;站姿适用于有一定要求的舞台表演中,用琵琶专用琴托将琵琶系与腰间,演奏幅度不宜激烈,此站姿要求琴的质量不宜过重。

隋唐时期,琵琶成为了九、十部乐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当时流行的曲项琵琶,只有四弦四项,没有品位,并且是横抱于身前,用拨子弹奏,这与今天我们所见的琵琶形制和表演方式差异很大。而扎念的演奏与隋唐时期的琵琶演奏方式是相差无几的。

此外,扎念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奏姿势,即把琴至于后颈,双手高举在双肩上平弹并载歌载舞,为难度极高的炫技性表演,颇俱“反弹琵琶”之趣 。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乐器的演奏姿势以及历史渊源是有些大同小异的。他们都将乐器置于身前,共鸣箱靠在腹部;左手的虎口托持琴杆,拇指至于琴身后方,其他四指按琴弦。

四、演奏指法与技法比较

左手技法即指法。一般常用扎念指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祖嫩”——按弦:左手按弦,右手配以拨片弹挑的常规演奏;

“典嫩”——揉弦:通过左手指的轻微揉动使声音更加动听;

“特东”——点弦:拨片弹奏后,手指在弦的余振上触弦而发出的非装饰性旋律框架音;

“特咋”——韵饰:用拨片弹奏该音后,在它的余音上由左手手指在不同音位上触弦而形成装饰性技法,类似“特东”;[2]

“絮”——滑奏:手指在琴弦上滑动形成滑音,分为上滑和下滑两种。

随着对音乐审美的提高,琵琶的技法也变得丰富多彩。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数十种,以下为与扎念指法相似的基本技法:

按音:用左手指将弦实按在相位或品位上,同时右手弹弦;

吟、揉:按弦在音位上作左右摇动;

带:左手按指带起弦发音;

擞:左手指尖搔弦发音,有时也用“,”符号表示;

打:用左手指尖打击音位发音,有时也用“丁”符号表示;

在觉嘎先生主编的《藏族传统乐器——扎念》一书中,右手主要有四种技法:

“玛卓”——弹奏:由上往下弹奏;

“雅卓”——挑奏:从下往上挑奏;

“叠卓”——弹挑结合:上下结合的演奏;

“咋东”——叠奏:一种扫弦式的“节奏装饰”手法,在弹奏强拍后,拨片在弱位上挑刮而形成的类似倚音的后缀音,其中不乏双音。

以上這四种扎念技法在琵琶技法中我们也可找到与其相对应的相似指法:

弹:食指自右向左弹弦;

挑:大指自左向右挑弦;

双弹:食指同时弹相邻两弦;

摇指:用指甲侧锋快速来回拨弦,似“滚”奏;

扫:食指自右向左同时弹四根弦,亦称划。

在这些琵琶演奏技法方面,宫廷乐师裴神符“废拨为弹”的故事就发生在贞观时期。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认为,扎念与琵琶的弹拨方法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技法大同小异,所追寻的音效方法是一样的。所以扎念的演奏技法方面,我们也可参照琵琶更多的一些指法进行改良完善,从而使得扎念的弹奏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五、扎念的改良与发展

一个民族的音乐要想得到经久不衰的发展,或多或少的需要与其他民族乐器产生融合联系。长期以来,关于民族乐器革新的争论莫衷一是。一把乐器的演变史就如同它的改革史。试问今天民族乐团的配置,哪件乐器不是刻着改革的烙印?充满民族色彩和旺盛生命力的藏族传统乐器,就是数多年来在无数扎念表演者与制作人的不懈努力下,才得以形成今天的扎念形态。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民间地区艺人会过分夸大其民族特色,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音乐价值观。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民族音乐学工作者科研进程的绊脚石或成为此门器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平措顿珠先生曾在西藏各地和北京等地生活和工作,善于“堆巴谐”。他曾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工作期间,借鉴三弦、琵琶等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在扎念的演奏技法中,引入了换把技术,为扎念演奏技法的丰富、完善和提高,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3]

六、结语

扎念与琵琶在演奏方面的有效结合,将使扎念这一藏族乐器在区外得到一定推广并且广泛流传,技巧方面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我们在西藏不同地方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当地老艺人讨论扎念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认为扎念在其演奏技法与曲目内容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本文可以对扎念的发展以及热爱民族乐器的朋友们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次央,洛金宝.藏族传统乐器音响特性即声部分类相关知识系统考释[J].西藏大学学报,2016,(01).

[2]觉嘎.藏族传统乐器扎念[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3]觉嘎.论藏族传统乐器扎念的传承脉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比较研究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