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探析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

2020-04-01曾立宇

传媒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籍供给侧改革公共图书馆

曾立宇

摘 要:文章阐释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分析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改革的必要性,从供给侧角度探讨古籍工作的改革策略,即完善古籍保护条件、丰富古籍文献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提升专业服务效能,从而加强古籍保护与利用,满足读者的公共文化需求。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公共图书馆;古籍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

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改革全面深化,这一概念为各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引发各界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关于公共图书馆的供给侧改革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层面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细化到馆藏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供给侧改革的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因此,以供给侧改革视角重新审视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革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1]这一理念着眼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侧重提升供给的质量、有效性和適应性,倡导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与最优配置,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内涵实质具有普遍适用性。具体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结合中央和地方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需要政府机关进行统筹管理和实施保障,另一方面,文化服务机构可从推进服务均衡发展、增强服务发展动力、加强产品服务供给、加大科技融合力度、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等方向开展工作[2]。

二、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改革需求

(一)古籍工作长期存在藏用矛盾

古籍保护与利用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既有公共服务的共性,也具文物保护的特殊性。一方面,古籍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其保护工作不容懈怠,刻不容缓,妥善保护古籍,是保障这一文献资源供给的首要前提。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开展古籍普查、文献修复、书库建设、人才培养、展览宣传等,成果突出;这一保护工程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依然被列入重点,有关工作在各级公藏单位中仍有待继续推进。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所藏古籍属于公共文化资源,应当参与到流通服务中,满足读者的阅览和使用需求,但由于保护文物的客观需要,多数公藏单位对古籍的借阅和使用作出一定的限制与约束,其中长期存在古籍“藏”与“用”之间的供需矛盾,供给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二)文化需求增长形成新的挑战

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与读者需求为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增加了新的挑战。从供给侧看,由于历史文物的不可复制性,古籍原本总体数量有限,馆际分布差距明显,古籍资源尤其是善本、珍本大量集中于国家级、省级图书馆和重点高校图书馆中,大部分市级、县级、社区公共图书馆所藏古籍在数量、价值、质量、种类、结构等方面相对有所欠缺,难以满足本地读者丰富的学习和研究需要;从需求侧看,当前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已经从文献传递服务逐步向知识供给服务转变,读者需要通过图书馆获得精准化、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提供与互动交流。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正逐步开展供给侧改革探索与实践;其中,传统的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内容、体系与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公共文化服务全新的发展趋势,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寻求解决之道既具有必要性,也具备可行性。

三、从供给侧探析古籍工作改革策略

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充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框架,从加强有效供给出发,以适应乃至提升需求为目的探究改革策略。

(一)完善设备条件保护现存古籍

现存古籍绝大多数以纸和丝织品为载体,其保存极大程度受制于气候、生物等环境条件,容易出现酸化、老化、水浸、烬毁、霉蚀、虫蛀、鼠啮、粘连、脆化等破损情况,因此,古籍保护首先要求良好的储存条件和严格的保护措施。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书库的独立设置、温湿度、空气净化与通风、照明和防紫外线、消防与安防、防虫和防鼠、装具设备等提出了基本标准,但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图书馆未能达标。在收藏古籍的公共图书馆尽快完善场地基础建设,建立符合基本标准的古籍专库,合理配置古籍修复专业人员及设备,避免古籍遭受破坏,减缓古籍老化进程,是保障古籍“供给”的必要措施。

(二)扩充与整合古籍文献资源

有限的古籍难以满足读者需求,可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古籍文献资源的供给:就文本阅读而言,除提供古籍借阅之外,增加古籍影印出版物作为补充,或引导读者使用数字化古籍;对于古籍的利用,在完成目录编制的基础上,考虑继续开发衍生产品和参考资料,如编辑出版馆藏古籍目录、书志、影印本等;在推广方面,针对读者需求与兴趣进行设计与传播,以展示、活动等方式扩充服务。同时对外寻求合作,推动各级图书馆、文化单位及个人间的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联合多方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古籍捐赠或交流,在适当情况下,可以探讨实行古籍寄存模式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图书馆可针对地域特点和馆藏特色开展古籍工作,发挥特色优势,争取相关海内外力量的关注与支持,促进海内外资源和信息的传递与互动沟通。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是当前公认解决古籍“藏”与“用”矛盾的最有效做法。数字化技术实现古籍文本价值与文物价值的剥离,有助于减少古籍原件的流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古籍的开放共享,为读者提供均等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在实现古籍数字化的基础上,可开发符合本馆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未来还可继续引入文本挖掘、地理信息系统、文本可视化、语料库等技术进行深度开发,进一步提高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网络共享不仅惠及读者,也便利图书馆参考使用大量资料,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专业机构、人才间的协作、互助和交流;通过网络与新媒体,图书馆还可开拓古籍宣传推广的线上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形式和影响力,增进古籍信息的传播普及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猜你喜欢

古籍供给侧改革公共图书馆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