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2020-03-28罗厚东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意义史料教学实施策略

罗厚东

摘   要: 史料不仅可以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撑,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了更好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本文分析了史料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史料教学   教学意义    实施策略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较大的不同点,即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能尽力还原并提供合理的解释,无法重现历史。对历史的还原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史料完成。然而,并非所有的史料都是可以拿来即用的,搜集完史料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分辨真伪和可靠程度,多角度地论证、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度的解读,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建构历史观。

一、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意义

(一)史料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布鲁纳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认识、概括、亲自获取知识,达到发展的目的的过程[1]。这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做了明显的区分,明确提出教学不仅是教师单独的讲授,还是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有很多方法,指导学生多方面搜集史料是最佳方法之一,搜集完史料后还要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让学生从史料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切联系,完成对知识的迁移。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并形成观点和看法,改变了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是指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学生的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3]。学习兴趣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促使学生持续性学习的精神力量,掌握这种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历史教学如果仅以讲故事吸引学生,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感兴趣,时间久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有趣的史料吸引学生的兴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仅为历史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还为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史料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使学生对祖国和家乡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表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信念,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表现出来的强烈又真挚的热爱之情[4]。我们将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还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历史学本身就具有教育与鼓舞作用,史料若运用得当,则对学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二、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选择合理恰当的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选用一些虚假或者晦涩难懂的史料,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使用史料教学法,史料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为了合理准确地选用史料,避免走进教学误区,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能分辨真伪,选择真实可靠的史料。我们学习历史就是要不断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一步步探索历史本来的面貌,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史料完成。正确的史料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我们选择了错误的史料,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错误的。郭沫若曾说:“无论做什么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性如未规定清楚,比缺乏材料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有害。”[5]郭沫若这段精彩的议论形象地说明了鉴别材料真伪的重要性,有时我们宁可存疑,让学生探索历史的真相,也不能使用错误的史料,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叶小兵认为:“只有当我们挖掘出史料的价值,并且使它能够成为证据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一史料是有意义的,但是大多数证据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确切的,不完全的,有偏见的,甚至是因私利而加以歪曲的。”[6]教师在运用史料進行教学时,一定要选用真实可靠的原始史料,如果选用二手史料,一定要分辨真伪,确保史料的真实性。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历史教科书中引用的文献,或二十四史等其他正史史书中的文献,这些文献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证、比勘,以确保其真实性。

(二)选用针对性的、典型的史料进行教学。史料选择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教学,因此所选取的史料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择有针对性和有代表性的史料,才能简洁明了地说明问题,切忌不能简单地堆砌史料,不能一味为追求史料教学而脱离教学目标。如学习“全球新航路的开辟”这节课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分析,可以用以下典型的史料:

材料一: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的。——哥伦布

材料二:马可波罗这样描述中国元代西安府一个藩王的宫殿:“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一哩约等于1.6千米)。墙内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

——意大利.马可·波罗著.冯承均译《马可·波罗行纪》

学生通过阅读上述史料可以清晰得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许多欧洲人爆发了寻找黄金的热潮,人们渴望得到黄金,增加财富。当时许多西方人迫切想要开辟新航路,想去遍地黄金的东方,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这一典型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因此,选择典型的史料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从不同角度选取多种史料进行教学。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即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会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记载,且说法各异,甚至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会出现两种褒贬不一、截然相反的态度。这是由于作者所持的立场、态度不同,或者个人喜好不同等造成的,因此在评价某个历史事件时,许多人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并且很容易带入个人情感。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于一些典型的、有争议的事件应当尽可能收集多种不同版本的史料,以便多角度、多方位、更加全面地呈现历史,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节内容时,最后涉及对商鞅的评价,可以给出三则材料。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死,商君车裂于秦。——《韩非子》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第一则材料说商鞅变法使秦国“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使秦国兵多将广、民富国强,最终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统一。因此,材料一对商鞅持赞赏的态度。材料二说商鞅变法使秦国主以尊安,国以富强,但商鞅却死于车裂之刑,在肯定了商鞅的功绩的同时,流露出对商鞅车裂而死的同情。材料三說商鞅刻薄人也,以帝王术,挟持浮说,表明商鞅不够仁厚,对其持批评的态度。这三段材料均讨论了商鞅变法,并且涉及对商鞅的评价,但是因视角不同,结论各异,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构建对商鞅的历史认识。

(四)要以文字史料为主,图片及影视等史料为辅进行教学。文字史料一般包括二十四史、档案、方志、传记等文献史料,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题材的小说、游记、剧本、诗词等各种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引用大量的文字史料可以真实、详细地表明当时的社会状况或人物思想,并且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史料可以直接获取相关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内容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的背景时,可以引用以下这段文字史料: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这段材料清晰地表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避免宰相权重而威胁到皇权,最终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引用文字史料的同时,我们要引入图片、影像等史料,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且引用图片及影像等史料可以给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有很大帮助。如我们在讲到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时,可以引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古代商周时期铸鼎技艺的高超。

史料教学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对教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即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史料教学法若想运用得当,则在史料的选用上一定要下足功夫,因为很多史料并不是拿来即用的,而是要精心挑选、比勘、校验后才能把它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除此之外,使用这种方法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强,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5]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6]蒂姆·洛马斯.论史料教学[J].叶小兵,译.历史教学,1998(2).

[7]于友西,等.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学意义史料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创新思维,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