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试探

2020-03-28邓如涛彭超廖姗娜

文教资料 2020年35期
关键词:高校

邓如涛 彭超 廖姗娜

摘   要: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依旧存在忽视精神资助、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重政策轻实效、心理资助效果不佳等问题,有必要积极探索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办法。重点从一体化资助体系、人文关怀、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工作创新和完善、心理资助等层面着手,基于心理学视角进行创新和优化,有效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 高校   资助育人工作   心理资助

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高校育人工作广泛覆盖各个领域和层面,近年来资助育人工作得到快速发展,资助和育人相结合,资助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为育人工作服务,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依旧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心理资助和精神资助层面的缺陷较明显。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概述

资助工作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广大在校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提供了重要支持。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主要采取“奖、助、贷、补、减、缓”等形式,重点从物质经济层面为大学生提供资助,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最基础的经济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和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长,教育事业发展与困难群众教育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此,我国在本专科教育阶段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建立了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降低教育支付成本。在经济资助模式基本成熟的情况下,遵循高校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发展型资助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改革方向。张静和冉光仙认为资助可分为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励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向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资助育人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具有广阔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的育人工作。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分步推进,较多的贫困群众摆脱了绝对贫困线,高校贫困生的人数逐年递减,贫困程度逐年降低,强有力的物质帮扶已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发挥基础功能的重要保障,绝大多数家庭贫困学生不再因“上不起学”而失去成长机会,精神和能力的资助已经走上了舞台。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然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结合变得更紧密,探索相应的资助育人工作发展路径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资助和育人的结合意味着各个方面的延伸与拓展,意味着内涵的深层次深化,既让高校资助工作变得更具意义且能够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所服务,又为高校育人拓展新的形式与渠道。

二、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分析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资助和育人的结合体,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尝试、全面实践与有效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不仅为大量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资助,而且充分发挥了育人作用,让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及教育事业的快速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思想、精神、心理、道德等层面的培育有所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政治观念不科学、信仰缺失、诚信不足、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具体来看,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一)忽视精神资助

长期以来,高校资助工作都以物质资助为主要形式开展,形成了包含“奖、助、贷、补、减、缓”等多种形式的补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贫困家庭学生解除了经济、物质层面的后顾之忧,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可靠保障。与之对应的精神资助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即便在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逐渐融合的情况下,这一现象依旧未得到显著改善,对贫困生的精神需求与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足的现象仍旧存在。实际上贫困生由于经济、家庭情况、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相应的精神资助有着巨大需求,忽视精神资助的资助育人工作自然难以取得良好成效。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视不足

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际工作效果,在为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发挥育人工作。但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主导性过强的现象依旧存在,往往是学校制订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关资料、文件、标准、规程、政策等后,学生才能开展相应的申请工作,而且学校辅导员等主导资助育人过程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过于主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的提升,明显弱化了贫困生需要承担的主体责任及政策感悟,难以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重政策而轻实效

政策是指导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规范和保障,高校虽对此十分重视,但存在重政策轻实效的现象,反而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政策固然重要,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是为实效服务的,如果无法取得良好成效,政策再好也没有意义。部分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政策研究和制订,忽视实际情况,导致相关政策与实际脱节,不但难以为工作开展提供有效规范和保障,而且容易影响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四)心理资助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應当做好心理资助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心理作用,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层面的支持与帮助的同时提供心理层面的资助。但是心理资助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并未取得良好成效,主要原因是心理资助存在内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工作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等问题。给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小限制和阻碍,不利于贫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采取合理措施优化。

三、提高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完善一体化资助体系

构建完善的资助体系能够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及规范,同时促进资助育人的全方位融合,更加全面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对此,高校应当将物质资助、心理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等深度融合,构建、落实并不断完善相应的一体化资助体系,从多个方面资助贫困生。在一体化资助体系的支持下,资助育人工作效果将得到显著改善,一方面是物质、心理、学业及就业等层面的资助工作有着互补互促的关系,推动资助工作整体水平提升,另一方面是一体化资助体系能够显著拓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让资助育人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经济帮助,而是延伸拓展至贫困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方面面,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从贫困生延伸至所有普通学生,具有高度实践价值。高校应当积极打造一体化的资助管理平台,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分层管理与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作用。

(二)凸显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想有效突破,必须弱化工具作用,不再将其当作为广大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育人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路径。高校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凸显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层面的支持与帮助的同时给予情感关怀和精神资助。意味着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需要全方位拓展工作内涵、外延、内容、形式等,以更加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式进行有效资助。制订综合化的资助方案,对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心理问题、学习困扰、就业问题等进行全方位资助,做好规划,建设专门的成长档案,切实关注贫困生的精神、心理、情绪变化等,给予贫困生足够的关怀。

(三)关注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资助育人工作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切实把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工作,方能有效发挥资助作用和育人作用,真正帮助贫困生突破经济、生活、学习、情感、道德、就业等各方面的困境,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应当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考核、培训、管理等方式打造高水平的人员队伍,为高水平开展工作奠定基础。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学校的规范、制度、章程等操作,科学规划和设计工作,通过信息分析、问卷调查、谈心、心理分析等方式,了解和研究学生实际情况,重点把握学生在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学习状况、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情绪变化等方面的情况,准确掌握学生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避免工作与实际脱节。

(四)结合工作实效进行创新和改善

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客观优化,尤其要对贫困生的认定、申请、评定等工作进行合理优化,不能完全以学校为主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发送工作,结合工作实效合理创新,促进工作实效显著提升。意味着高校应当合理构建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管,做好全面评价工作,尽可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致力于构建更加高质、高效的工作模式。学校应当积极构建和学生保持畅通交流的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意见,根据学生反馈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让工作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切实解决学生在经济、心理、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贯彻和落实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明确资助育人价值导向

从资助本身的价值导向来看已经从单一物资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已经变“输血”为“造血”,工作模式更加丰富和全面。从资助主体贫困生的价值导向来看已从“物资依赖”阶段向“独立自主”阶段发展。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呈现“单纯受助—自强自助—发展助他”的三级递增趋势。高校应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的价值观导向融入日常校园建设和学生教育中。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主题班会、红色实践等活动,以外助为辅、内化为主的理念厚植学生自强感恩奋斗精神,强化学生爱国精神和时代责任,以价值观教育补给学生精神之“钙”,全力推动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如开展党员暑期实践寻访活动等。

(六)全面探索心理资助优化渠道

在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资助无疑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所在,需要全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改善,探索相应的优化渠道,对受资助学生的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进行综合分析,把握学生所思所想,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资助工作之中,对受资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和教育,确保他们始终维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自助能力。高校还应当积极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打造精品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等进行针对性资助,打造个体与团队结合、线下与线上融合的心理资助工作模式,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资助作用。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已然成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的必要教育部分。基于心理学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立德育人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索更加多样化、创新化的工作方式,打造更高水平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为受资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身心、全面发展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静,冉光仙.教育精准扶贫下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的实现路径[J].知行铜仁,2018(3):46-50.

[2]王小妍.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资助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19(47):117.

[3]李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探析——以辅导员工作实践视角[J].青年时代,2017(30):157-158.

[4]张璐.谈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J].才智,2019(26):108.

[5]白金一,薛笑然,周留军,等.高校构建心理资助工作体系的路径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2):92-95.

[6]孔小敏,李京京,宋欣.“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研究[J].中文信息,2018(09):167.

[7]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7):31-34.

[8]欧姣姣,祁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9):118-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三全育人”校级项目“‘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项目立项号:20SQYR0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