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

2020-03-28许龙权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0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毕业生心理

许龙权

[摘           要]  目前学前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高质量毕业生供给不足、高期望与低薪酬矛盾以及幼师职业幸福感较低日渐显露,由此带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趋严重,为助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相应的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就业心理;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2(2020)40-0061-03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提出实现“幼有所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在2018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基本形成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落地,适龄入园儿童将大量增加,幼儿园及各类幼教机构总数也将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底子薄、欠账多,有质量的幼儿教师供给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幼师薪资待遇偏低、幼师质量良莠不齐、幼师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导致很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倦怠严重、待业数量偏多,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也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诸如出现焦虑、悲观、挫败感等,若不能妥善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幼师职业幸福感和幼儿保教质量,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缺乏认识,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存在畏惧心态,面对繁杂的招聘信息无所适从,在岗位面前难以抉择,患得患失;部分学生对自身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认识不到位,表现为安心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声誉,忽视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

(二)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不成熟,過分依赖他人,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1]。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处理就业择业问题时仍缺乏自我选择决断的能力,依赖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意见进行选择,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陷入自卑、焦虑的心理状态。

(三)功利心理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功利思想实际上成了一种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获取。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到生活环境好和福利待遇高的幼儿园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艰苦急需人才的乡镇幼儿园工作,实惠和舒适度越来越成为学生择业的信条,这种功利心理阻碍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为个人职业发展埋下隐患。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2]。焦虑心理表现为危机感、失落感、不踏实感,而且女生自身性格的敏感性,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到更大的精神压力,容易产生焦躁、烦恼、困惑等情绪。性格内向的学生就业焦虑心理会表现得更加严重,过度焦虑会导致失眠、精神涣散、心情紊乱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在求职面试中的表现。

(五)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指的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不免会面临挫折,会遇到各种就业难题,由此出现迷茫、彷徨甚至怀疑等心理,认为自己找不到好工作,丧失了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害怕与比自己优秀的应聘者竞争,害怕竞争失败后没有面子等,对就业有一种自卑、悲观的挫折心理,造成就业的心理障碍。

三、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导致就业心理负担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使学前教育专业也随之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专科和本科院校相继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呈现井喷态势,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无疑增加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

2.社会认同度不高导致就业心理的不安全感

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也导致了幼儿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自我认同,特别是男性幼儿教师尤其严重。在现实生活中,相对偏低的收入和准入门槛,以及被外界认为“带孩子”模糊的职业角色,使幼儿教师群体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低水平的社会认同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来了就业心理的不安全感。

(二)学校因素

1.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部分课程设置较为滞后,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课以及师德教育大多被忽视,且缺乏有实用性、趣味性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学校普遍忽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事业心、责任心、亲和力这些专业精神的培养,要使幼儿自觉形成公德观念、传统美德教育观念,幼儿教师任重而道远。

2.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单一,更多的是从静态的就业数据统计方面入手,通过数据反映的表面现象衡量就业率,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缺乏关注。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接受能力也较弱,就业指导工作呈现出临时性的特点,未能与学生日常的教学联系起来,以至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重大挑战。

(三)家庭因素

1.家庭心理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个人人格、语言、行为习惯、为人处世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是在这里养成的。在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就业心理问题关注较少,某些自主性较强的学生认为家长帮不上忙,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不愿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焦虑烦闷情绪无法排解,从而造成就业心理问题。

2.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往往在自身能力、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表现为胆怯、畏惧、怀疑等心理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更关注职业的舒适度和社会声誉,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学生则关注经济收入问题,焦虑和自卑心理也比较突出。

(四)个人因素

1.对外界就业环境认知模糊

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还没有经历社会工作的磨炼,很难对外界的就业环境做出正确分析,对幼教行业发展情况也缺乏准确认知。就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造成了心理困扰。因此,当满怀期待的学生步入职场后与其理想不符合时,就会产生冲突,造成心理落差,从而导致个人自信心遭受打击,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2.对自我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部分学生缺少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部分学生踏入求职道路上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储备不足,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业期望值过高和缺少自我认知是很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岗位条件不能满足期望值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造成心理压力。严重会导致焦虑、自卑等情绪,丧失就业的主动性。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策

(一)社会层面:保护合法权益,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1.关注特殊群体,落实就业帮扶政策

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措施,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对在毕业年度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城乡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以及属于社会孤儿、烈属的毕业生,应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通过就业帮扶机制,减轻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

2.健全培训制度,保障幼儿教师待遇

依法保障和落实幼儿教师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权益,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关心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维护幼儿教师的职业尊严,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让即将从事幼教行业的师范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消除职业困惑。

(二)学校层面: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学生的学习、成长为中心,推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學方式,增强教育实践课程学生的主体性和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创新教学与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院园合作”新方式,将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幼教一线丰厚的实践经验相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新形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推动精准服务,引导学生理性就业

2016年3月,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促进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地就业。要求从高度重视精准就业服务、准确掌握供求信息、建立精准对接平台、拓展服务内容、确保信息安全五个方面落实具体措施[3]。高校应满足毕业生求职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就业,合理确定职业期望,充分认识目前幼教行业的就业形势与机遇,培养学生务实的作风,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3.完善辅导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要建立精细化、全员化、全过程的辅导咨询体系,将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贯穿四年学习生涯,建立由校内外辅导专家、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指导团队,将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辅导融入课程、实践和咨询活动中。强化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课程设置、实训、素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三)家庭层面:重视心理教育,帮助子女调整就业心态

1.协调代际差异,注重独立人格养成

代际间价值观差异直接影响着代际沟通,直接影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家长来说,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人格,让子女在职业道路上历练,同时要尊重子女的人生理想,消除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子女也要尊重父母的期望和建议,要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主性,允许每个人根据自身愿望充分发展。

2.重视家庭教育,树立合理择业观念

家庭是学生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影响现代大学生就业择业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家长要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分析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职业期望,教育子女的个人追求要服务国家需要。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优良的家庭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四)个人层面:努力提升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1.客观评价自我,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在求职前,学生应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价值取向、工作经验和人生追求等。同时,要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通过自我激励、合理宣泄、向人倾诉等方式消除心理困扰,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迎接就业挑战。

2.练就过硬本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努力练就专业本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化,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侵蚀,同时,要理性看待就业问题,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EB/OL].( 2016-04-01)[2018-04-10].http: / / www. edu. cn / edu / zheng_ce_gs_gui / zheng_ce _ wen _ jian /zong_ he/201604/t20160401_1382934.Shtml.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毕业生心理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