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时间管理模式应用于首发精神病患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3-24黄萍戴新萍

智慧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个体化精神病护理人员

黄萍,戴新萍

(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9)

0 引言

精神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是指大脑功能障碍引发患者出现认知、行为、意志等不同程度障碍的情况,其主要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3]。本文意在研究探讨个体化时间管理模式应用于首发精神病患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首发精神病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患者体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比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具体使用氯氮平(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820)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以及方法严格参考国际用药标准,具体每日3 次,1 次25 mg,且采用口服的使用方法。由专业医务人员对患者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进行规划管理。具体如下:6~7 点为起床洗漱时间,7 点30 分为早饭时间,7 点30 分至9 点为早间活动时间,可以为患者提供散步或专用运动器材,帮助患者保持一定的运动量。9~12 点为健康教育时间,主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帮助患者恢复认知。12~1点为午饭时间,1~3 点为午休时间,3~6 点为亲友互动时间,通过与亲人的接触,帮助患者改善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精神质量。6~7 点为晚饭时间,7~8 点可以适当进行消食运动,9~10 点准备晚休。以上时间管理均由专业护理人员24 h 监督执行。在此基础上给于研究组患者个体化时间管理,具体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调查,对患者患病前生活习惯以及作息时间等进行详细统计,随后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个体时间管理。由专业护理人员依照制定的个体化管理方案对患者行规划管理。此外,针对患者患病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以及生活不规律的情况,应及时更正,为其制定符合其病情的详细时间管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出院后满意度,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满分为100 分。90 分以上为满意,60~89 分为一般,59 分以下为不满意。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评定,满分为100 分,以90 分以上为优秀,60~89分为良好,59 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对比

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n(%)]

3 讨论

精神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主要易导致患者出现感知、情感、智力、记忆等障碍,其主要病因颇为驳杂,具体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4-6]。将个体化时间管理模式应用在精神病的治疗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制定个人时间管理方案,并由专业护理人员监督执行,通过这种干预手段能有效增加患者康复效率。目前临床医学通过单一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普遍存在治疗时间长,治疗受限因素多导致的治疗效果低下等情况,而将个体化时间管理与其结合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7-10]。

本文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精神病患者个体化时间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帮助患者更好的接受治疗,以此大幅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还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个体化精神病护理人员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完形填空专练(五)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精神病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都有精神病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