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活”教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2020-03-15代宁华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观历史教学实践

代宁华

摘要 在陶行知“活”教育观指导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要坚持学生为本,打造历史教学的“活力之源”;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标,找到历史教学的“鲜活之途”;善于挖掘身边历史资源,发现历史教学的“活力之料”;以“教学做合一”为导向,探究历史教学的“活用之法”。

关键词 “活”教育观 历史教学 实践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其教育思想的内核在于“活”。“活”教育观表现为具有“活力”的教育指导思想、“鲜活”的教育培养目标、“活泼”的教育课程资源、“活用”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标准,如何在“活”教育观指导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活力之源:坚持学生为本理念

陶行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构建了从生出发,以生为主,回归生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历史教学要坚持生本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历史教学的初衷和根本出发点。基于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注学情,以生为本,打造“活力”课堂,培养“活力”学生,这是实践“活”教育观的重要内容。

在教授“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知道“城南立木”的典故,于是请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生讲述故事前,笔者抛出问题:“商鞅‘城南立木的目的是什么?”讲述的学生绘声绘色,听的学生思考教师的问题,营造出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以学作为教的落脚点。

二、鲜活之途: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陶行知的“活”教育观,就是要关注入的本性,以培养“鲜活”生命为目标。“鲜活”的个体,必须具备“求證”“求真”的素养。

在“玄奘西行”的教学中,《玄奘负笈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幅图是要展现玄奘不辞劳苦、日夜兼程、坚定取经的形象。但学生的关注点却不在这里:“万里跋涉的玄奘,为何要戴这么累赘的一串‘九颗大珠,好奇怪啊!”“玄奘竟然戴着个大耳环!”“玄奘法师是取经去的,几万里路,‘背篓就算空的也不轻啊!他取回的经,一共657部,一个人怎么可能背得了?”……面对学生一连串的质疑,笔者首先肯定了他们的疑惑,并引领学生思考:《玄奘负笈图》中的形象是不是真实的玄奘?如果那人不是玄奘,又会是谁呢?经过课后的资料收集,课堂的集体讨论,我们发现:《玄奘负笈图》其实来源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僧人像,这幅作品绘制于日本镰仓后期,是玄奘西行印度几百年后的作品。图中的僧人不是真实的玄奘形象,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行僧,而且玄奘应该是骑马去印度取经的。学生对《玄奘负笈图》的质疑、探究、分析是难能可贵的。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生成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求证”“求真”的素养。

三、活泼之料:挖掘身边教学资源

陶行知的“活”教育观还体现在他“活”的课程资源上。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必然生动活泼。历史材料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基于“生活教育”理念,深入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达成“鲜活”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

在学习“国有企业改革”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政企不分”这一概念。笔者以学校附近的大型国有企业苏州钢铁厂为例剖析解读:据《苏钢志》记载,当时的苏州钢铁厂除了生产部门外,还有苏钢厂附属幼儿园、技术学校、职工医院、商业大楼……苏州钢铁厂不仅承担了生产经营任务,还承担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工作,这就是“政企不分”现象。“政企不分”造成企业权责不清,负担过重。苏州钢铁厂的经营也遇到极大困难,不改革企业将很难继续生存。经历改革阵痛的苏州钢铁厂,卸掉了负担,轻装上阵,现已改名为苏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素材,正是对“生活教育”的初步实践。历史教学“从生活中来”,最后还要“到生活中去”。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生活态度。如,在学习了“国企改革”的内容后,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创新,要摆脱旧的观念体制,积极主动学习才可能进步成长;同时明白改革是要有所付出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进而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更好地学习成长。

四、活用之法:探“教学做”融合之道

“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的中心是做。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符合历史教学提升素养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历史情景,开展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收集历史资料,探寻历史轨迹等培养学习能力。

在“宋代的经济发展”教学中,笔者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出发,设计了“百家讲坛”式的情景,把学生分为“农业绢”“手工业绢”“商业组”,先收集资料、小组交流,然后整理材料,推荐“嘉宾”上台交流。在准备课题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反复研读教材,寻找关键信息;走进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开阔阅读视野;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课题素材……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在“教、学、做”中得到了提升。登上“百家讲坛”的“嘉宾”,都准备了讲解稿、课件。“农业组”以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为线索,整理了宋朝的农耕技术、农业工具、农耕作物、粮食产区分布等信息;“手工业绢”以景德镇的由来为开场白,播放历史图片,展示了宋朝精美的官窑陶瓷、绝天下的蜀地织品;“商业组”从《清明上河图》入手,展示宋朝的繁华商业图。各组的史料丰富多样,学生大开眼界。“百家讲坛”式的课堂教学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无论教师的知识如何渊博,他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毕竟有限,所迸发的思想火花也未免微弱,若集合全班学生收集资料和探讨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广度、思维的多样性来说都优于单个教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小活动,诸如新编历史剧、历史知识竞答等,并适时地给参与者表扬和奖励。这些活动的确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而不再死气沉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文昌实验中学校)

猜你喜欢

教育观历史教学实践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