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常用药对研究进展

2020-03-03张锦超邹雄峰林寿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五灵脂痞满沙参

张锦超,邹雄峰,叶 莉,林寿宁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 味药的配伍组合,介于单味药和方剂之间,是中药配伍应用的最基本形式,具有组成结构简单、配伍取效明确、易于开展科学研究等优势[1]。成书于公元2 世纪初的《雷公药对》首次出现“药对”一词[2]。千百年来,无论是古方还是平时的临床实践,药对的使用都是最频繁的,如汉代医学名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257方中就有40 方以两味药配伍组方;唐代孙思邈曾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本草》、《药对》、张仲景……等诸部经方”;北宋徐之才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编写出对后世影响甚大的《药对》一书;清代医家严洁等人所著《得配本草》是论述药对较多的著作,共收药物647 种;近代,施今墨先生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和病理,致力于研究和运用药对相关理论,总结其学术经验及药对运用心得写成《施今墨对药》一书;可见研究药对对于医学而言具有重大意义[3]。笔者从《施今墨对药》列举的290余对、《中药药对大全》600对药对中归纳出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对有近230 对,并于本文中列举出当前中医临床常用慢性胃炎治疗的,具有代表性的疏肝和胃、清化热湿、化瘀通络、健脾和胃、养阴益胃等5类共7对药对,以此为临床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依据,同时可促进上述药对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1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在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病,属于中医“胃痛”“痞满”等范畴。慢性胃炎通常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纳呆等症[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对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初步阐述:“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则将胃脘部的病变称为“心下”:“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这些医学经典已将胃痛与心痛进行了明确的区别,而后世许多医家之所以会把“胃脘痛”和“心痛”混淆,可能是因为在描述胃痛时使用了“胃脘当心而痛”“心下”等词。这个混乱局面直到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将胃痛作为一门独立的病证才开始逐渐改变,明代虞传《医学正传·胃脘痛》则进一步对胃脘痛和心痛进行了鉴别。清代叶天士在治疗胃痛方面倡导遵循胃病“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的特点,强调“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5]。故而,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进行不同证候的辨证,并采取相应的治法治疗。中医认为,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胃痛应该从虚实、寒热、气滞、血瘀的不同去进行辨证,可以将胃痛分为寒邪客胃证、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湿热中阻证、瘀血停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等七个证型,在理气止痛的基础下,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和胃、清化热湿、化瘀通络、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等治法。关于“痞满”,《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早有记载:“食饮不洁、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痞满闭塞”,指出“痞满”与饮食不洁、起居时间不规律等有关[6]。“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所致,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与胃痛病位同在脘腹,二者常相兼出现。《景岳全书》中记载了如何分辨痞满之虚实:“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痞满治疗原则为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2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药对

2.1 疏肝和胃药对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脘痛腹鸣”,肝气郁结而化热,肝气横逆,势必犯胃。肝胃郁热证是慢性胃炎常见证型,可见胃脘胀痛,嘈杂吐酸,或胸骨后灼痛,两胁胀闷,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等。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胃郁热是由于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郁而化热,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导致疼痛。肝胃郁热的治疗方法通常为疏肝和胃泄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逐渐加大,工作、家庭带来很多负面的情绪也得不到很好的疏解,抑郁引起的慢性胃炎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17 年底,中国抑郁症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临证疏肝和胃药对尤其以黄连-吴茱萸这一药对最为典型。

早在朱丹溪《丹溪心法·火六》就有记载:“左金丸,治肝火,一名回令丸,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黄连苦寒,主入心、肝、胃经,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吴茱萸辛苦大热,主入肝、脾、胃、肾经,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在药对中,以黄连之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吴茱萸之辛热暖脾胃之寒,二者配伍,增强降逆和胃、开郁散结之力[8]。现代实验研究表明,二者配伍疗效与单味药相比,疗效明显增强,二者合用还可以抑制胃酸与胃蛋白酶的活性,使胃黏液分泌增加,大大降低攻击因子对胃黏膜的损伤率,使“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的发挥得到最大化[9]。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盐酸小檗碱,实验表明,大鼠灌胃黄连-吴茱萸药对提取物相对灌胃黄连提取物来说,达峰时间加快,达峰浓度最大,但消除时间变化不大,说明吴茱萸在二者配伍中可以促进盐酸小檗碱的吸收[10]。临床常用剂量:黄连2~5 g,吴茱萸2~5 g[11]。

2.2 清热化湿药对 章虚谷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湿热中阻证是胃脘痛、痞满的常见病机,可见胃脘灼痛,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本证主要是湿热蕴结而导致胃气痞阻,湿热中阻的治疗方法为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常用代表性药对有黄连-厚朴、藿香-黄连等。

①黄连-厚朴药对。黄连-厚朴药对配伍系列是中药里的经典名方,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的“厚朴丸”中已有记载。黄连苦寒,寒清苦降;厚朴辛温,辛开温散。二者作为临床上治疗湿热中阻证的基础药对之一,既可清热燥湿,又可行气化湿,最终使中焦气机得以调畅[12]。实验研究表明,大鼠灌胃黄连与厚朴提取物血浆样品中的盐酸小檗碱血药浓度较黄连单味提取物高,说明厚朴促进黄连主要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吸收,并使盐酸小檗碱的消除速度减缓,充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13]。通过黄连-厚朴药对配伍应用的数据分析,黄连-厚朴进行不同配比时主要用于内科疾病治疗,该药对所涉内科疾病科属分布中,脾胃内科所占频率为51.67%[14]。连朴饮是以该药对为基础的方剂,具有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药对可调节由脾胃湿热证引起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失衡,可有效缓解湿热中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引起的不适症状[15]。临床常用剂量:黄连2~5 g,厚朴3~10 g。

②藿香-黄连药对。藿香味辛,性微温,主入脾、胃、肺经,具有化湿止呕的作用,常用于夏季受寒轻而暑湿重,气滞湿阻,中焦失和、脘痞呕吐、胃呆不饥等症。《本草图经》记载藿香为“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黄连苦寒,最善清中焦胃肠之湿热,二者相配伍,同入中焦脾胃,一除热中之湿,一除湿中之热,湿化则阳气通,热清则中焦畅。临床报道以藿香、黄连等为基础药对的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黄腻苔作为反映脾胃功能的重要指征,治疗组在使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过程中可显著改善舌苔,总有效率达到93.65%[16]。余秀婷[17]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广藿香和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维持肠屏障功能和抑制炎症反应作用的结论。由此可知,藿香和黄连可用于湿热中阻型胃肠疾病的治疗。临床煎服常用量:藿香3~10 g,黄连2~5 g。

2.3 化瘀通络药对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慢性胃炎多因外感寒热湿邪气而伤及胃络,慢性胃炎病程较长,且现代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在向萎缩性胃炎、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可由“阴虚”久病入络,而渐见胃络“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18]。中医认为瘀血停胃可引起胃脘刺痛,常表现为痛有定处,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数等。代表性治疗用药常有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丹参等。

①当归-川芎药对。当归味甘辛,性温,主入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血瘀、血寒所致的虚寒腹痛。川芎味辛性温,上行癫顶,下达血海,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瘀阻腹痛。二者同被称为“血中之气药”,二者共同配伍可增强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效,达到气血兼顾。尚福林[19]运用以当归、川芎为基础药对的当归四逆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可防止寒气入络而引起胃络血瘀。杨海娣[20]将80 例慢性胃炎患者分成研究组40 例及对照组40 例,研究组采取活血化瘀法辨证加减治疗,方药为以当归、川芎、赤芍、红花、丹参、莪术为主,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还有研究表明针对血瘀证大鼠给药归芎药对提取物可有效调节其体内紊乱的代谢通路,同时逐渐往正常生理状态转归[21]。当归及川芎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及藁本内酯,分别起到血管舒张活性和抑制血小板凝聚的功用[22]。同时实验表明,当归-川芎药对在不同配比条件下对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起到明显改善的效果[23]。临床煎服常用量:当归6~12 g,川芎3~10 g。

②蒲黄-五灵脂药对。蒲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其味甘性平,长于收敛止血,又能活血行瘀,《本草汇言》中称其为“血分行止之药。”五灵脂味咸甘,性温,善化瘀止血,又善活血止痛,因此既被称为“治出血夹瘀之常用药”,又被叫做“治血滞诸痛之要药。”蒲黄-五灵脂药对始载于《近效方》,二者相配伍可增强通利血脉、活血散瘀之功,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通过宿树兰等[24]对蒲黄-五灵脂配伍前后效应成分变化的研究,可得出蒲黄、五灵脂合煎液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酶活性的效率明显强于二者合并液以及蒲黄单煎液、五灵脂单煎液的结论,有力佐证了二者作为活血化瘀药对比单味药作用更强。少腹逐瘀汤在临床上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实验研究表明,少腹逐瘀汤全方去蒲黄-五灵脂药对后,实验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沉及红细胞压积无明显降低效果,反之加入蒲黄-五灵脂药对后大大提升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的功效[25]。失笑散以蒲黄-五灵脂药对成方,味少而功专,主治瘀血停滞证,名医唐旭东常用失笑散治疗慢性胃炎血瘀证[26]。临床煎服常用量:蒲黄6~10 g,五灵脂3~15 g。

2.4 健脾和胃药对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满”范畴,李东垣《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由此可知脾胃虚弱可致痞满之证。脾胃虚弱证为慢性胃炎常见证型,是由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升降失司所致,常见症状有脘腹满闷、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等。临床上常用药对有黄芪-白术。

黄芪-白术药对。黄芪味甘性温,主入脾、肺两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等功效,为治疗气虚之要药。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甘温性缓,健脾力强,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倦乏力等。二者相配伍,既能增强补益中气之效,又能调理脾胃升降,使脾气健运,体内水液正常运行[27]。黄芪主要活性成分为黄芪甲苷,实验研究表明,黄芪甲苷的高低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病理情况,由黄芪甲苷对Hedgehog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能起到相关激活作用,进而改善慢性胃炎大鼠的胃黏膜病变[28]。白术的主要内脂类成分白术内脂I能有效抗肉芽肿组织增殖,说明白术对慢性炎症治疗有改善作用[29]。以黄芪-白术为基础药对的芪术益胃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在临床上针对慢性胃炎之脾胃虚弱证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芪术益胃汤能明显缓解慢性胃炎引起的脘腹胀满、隐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总有效率为90.0%[30]。其中黄芪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二者共为君药,相辅相成。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等为健脾益胃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与白术的主要活性成分对胃黏膜有较强的保护作用[31]。赵晓燕[32]通过临床试验对照得出,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82.93%),其总有效率达到90.24%。以黄芪为君药、白术为臣药的补中益气汤能使脾气虚证大鼠体内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MDA(丙二醛)的含量等各项指标趋向正常,说明此方在一定程度上能针对引起脾气虚的损伤自由基及能量代谢性障碍等起到恢复作用[33]。药物参考剂量:黄芪10~30 g,白术10~15 g。

2.5 养阴益胃药对 胃阴不足证是慢性胃炎常见证型之一,通常是由于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伤阴,导致胃阴亏损,胃失濡养,胃失和降,形成阴虚之象,临床常见胃脘隐隐灼痛或脘腹痞闷,嘈杂不舒,或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无力等。胃阴不足证的治法为养阴益胃,常见的代表性药对有沙参-麦冬等。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将沙参分为南北二种,二者均可养阴清热、生津润燥,南沙参重在祛痰止咳,北沙参其甘凉柔润,主入肺、脾二经,益胃生津之力强。麦冬甘寒,主入心、脾、肺经,擅清胃生津。沙参、麦冬二者配伍,可清肺凉胃,使养阴生津之力大大增强,主治热伤胃阴或久病阴虚津亏等。临床上以沙参-麦冬药对为基础的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通常用于治疗胃阴不足证之饥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沙参麦冬汤可以抑制胃酸及蛋白酶活性,增强“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充分说明此方能对人体胃黏膜起到较强的保护作用[34]。沙参麦冬汤中诸药合用,阴液得复,胃络和畅[35],对慢性胃炎治疗有较强的作用。通过慢性胃炎临床治疗实验对照可知,沙参麦冬汤以沙参、麦冬为君药,增强其养阴益气、益胃生津之功,治疗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等治疗)总有效率(73.91%)[36]。有研究认为胃癌前病变(PLGC)主要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37],因此要重视治疗慢性胃炎之胃阴不足,以沙参-麦冬药对为基础的中药方剂可有明显疗效。临床常用煎服剂量:沙参10~15 g,麦冬10~15 g。

3 结 语

慢性胃炎常见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损害、脾胃素虚等。因此,慢性胃炎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切忌暴饮暴食,忌长期饮食生冷、醇酒等食物,忌过用苦寒、燥热伤胃的药物等。随着现在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慢性胃炎已成为常见病、多见病,且患者日趋增多、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本病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对具有组成简单明了、搭配灵活、效果显著等优势,但是仍有许多治疗慢性胃炎效佳的药对缺乏药理实验验证,这是现阶段慢性胃炎药对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及考验,可进一步通过药理实验来验证,需要我们深入去探索研究。中医药对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优势,且通过对药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用药,能够更为方便、规范、科学地为临床提供指导,对于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五灵脂痞满沙参
五灵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人参不怕五灵脂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肺热肺燥 喝点冰糖沙参粥
不同产地五灵脂质量评价研究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关于南沙参的品种问题
沙参麦冬汤缓解老慢支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处方探秘:参脂共用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