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辨治结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2020-03-03康建媛黄彬张春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脾虚大肠腺瘤

康建媛, 黄彬, 张春虹

(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皮发生的、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肠道赘生物,可呈多发或单发,多见于结肠各段及直肠。结肠息肉按病理学特征可分为肿瘤性息肉(结肠腺瘤)和非肿瘤性息肉(错构瘤、炎性及增生性息肉)[1]。腺瘤可细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等。腺瘤被认为是大 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癌前 病 变,Morson B C[2]发现50%~70%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他于1976年提出经典的 “腺瘤-癌序列” 假说。大部分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发展而来,故及时发现、积极治疗结肠息肉对预防结肠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广泛应用,结肠息肉检出率逐年升高。Byeon J等[3]开展的一项对于亚洲多国家、多中心、无症状人群的调查发现,结肠息肉患病率为18.5%。结肠息肉的病因复杂,多数认为与家族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及饮食习惯、代谢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目前现代医学对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的常规及首选方法,并成为结肠癌筛查及监测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技术主要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活检钳或热活检钳钳取术、圈套器切除术、金属夹治疗、尼龙绳套扎术、氩离子凝固术、微波凝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剥离术等。各种治疗方法均具有不同的优点及缺点,具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医药对于暂不行手术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及结肠息肉术后患者均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近年来中医药辨治结肠息肉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肠息肉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1 中医对结肠息肉的认识

结肠息肉为西医病名,而中医对结肠息肉的病名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中医对某一病名的认识,多是根据疾病的形态特点或临床表现进行归类及命名。根据结肠息肉的形态特点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中医学中的 “息肉”“肠覃”“肠澼”“泄泻”“便秘”“便血” 等范畴。肠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内生。”《素问·太阴阳明论》 记载:“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 李东垣《脾胃论》中的 “肠澼下血论” 篇云:“夫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泒,如桶涌出也。”《证治准绳》 曰:“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府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 由此可见,历代中医从不同角度对结肠息肉进行阐述。现代中医将其命名为 “大肠息肉”,取其病位在大肠,利于学术交流。

2 结肠息肉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结肠息肉的病因病机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归于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为结肠息肉发病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素问·太阴阳明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由此可见,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为结肠息肉发病的主要原因。(2)湿邪客于大肠是结肠息肉发病的主要病机。李东垣认为 “今时值长夏,湿热大盛,正当客气胜而主气弱也,故肠澼之病甚”,指出结肠息肉发病与湿热息息相关。依《证治准绳》的观点,“得冷则凝”,寒湿客于大肠是结肠息肉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3)痰、浊、瘀、滞为结肠息肉的病理因素。林寿宁等[4]提出结肠息肉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致脾胃运化失常的观点,病位在大肠,发病与肠腑气机失畅有关,病理因素为痰、浊、瘀、滞。(4)结肠息肉的发病与患者的体质状态密切相关。陈昫等[5]总结肠息肉与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的体质状态密切相关,认为肠道息肉因脾运失常,湿热内生,痰浊内停,气血瘀滞且相互结聚,日久而成。(5)脾虚湿滞为结肠息肉的主要病机。谢胜等[6]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的病机重点为 “脾虚寒湿”,其病因为寒湿、湿浊、痰浊引起的瘀浊、瘀血互结。

综上所述,大多学者认为结肠息肉是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导致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湿邪内停聚湿成痰,久病入络而瘀血内停,病理产物为湿热、寒湿、痰热、血瘀。肖古月[7]通过分析结肠息肉癌变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发现息肉在未癌变前,以气滞、血瘀、湿热、气虚为重;结肠息肉早期应辨证使用健脾化湿中药来预防息肉癌变。

3 结肠息肉的辨证分型

目前对结肠息肉的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标准。薛晶等[8]参考《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将本病分为脾肾阳虚证、脾虚夹湿证、脾气虚弱证、肝脾不调证,并分析结肠息肉发生与各个证型之间的关系。顾丽梅等[9]研究了结肠息肉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归纳出结肠息肉的一般分型为湿热瘀阻、脾虚湿滞、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虚弱5 大证型。闫思蒙等[10]调查200 例大肠息肉患者体质及证候,并研究二者间的关系,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证、中虚脏寒证为主,兼见湿热壅滞证及肝郁气滞证。国家第二批中医诊疗方案将其分为湿热瘀阻、肠道湿热、气滞血瘀、脾虚夹瘀4型。

4 结肠息肉的中医治疗

4.1中药内治目前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姜春华[11]在治疗行全结肠切除术后的结肠多发息肉患者时,认为此类患者的病机为脾气虚弱,多发息肉因秽浊瘀血互结于肠道而成,治以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瘀兼以消肿散结之法,药用党参、黄芪、赤芍、桃仁、白芍、莪术、黄药子、薏苡仁、枳壳、甘草,寓补于消,虚实并调,标本兼顾,随症加减,效果显著,未再复发。曾敏等[12]运用济生乌梅片(乌梅、僵蚕、莪术、红花)治疗结肠息肉,结果显示济生乌梅片的消肿散结、化瘀行血功效明显,可明显减轻息肉周围黏膜炎症反应,可使息肉缩小甚至脱落。安晓静等[13]的研究表明,p53 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未见表达,而在病变的肠组织中呈阳性,提示济生乌梅片治疗结肠息肉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息肉中p53蛋白表达有关。劳绍贤教授运用其经验方抗增生方,对证属气滞血瘀、热毒内蕴,且病理提示为增生性息肉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坚持治疗4年后,疗效显著,患者未见复发。抗增生方具有理气活血、清热散结的功效,方药组成主要为半枝莲、莪术、姜黄、薏苡仁、 陈皮、甘草等,临证时依据患者症状进行加减[14]。

4.2中医外治外治方面,针灸、电针疗法、中药保留灌肠、穴位埋线等疗法对防治结肠息肉均有一定的作用。张凤敏等[15]将122例大肠息肉行内镜治疗后且辨证为脾虚湿瘀型腺瘤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培土生金法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炒薏苡仁、莲子、砂仁、甘草、三七粉)进行中药内服治疗,并配合针灸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培土生金法的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治疗2 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后6 个月、1 年、3 年,治疗组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马晓霖等[16]对内镜下治疗术后湿热积滞、痰瘀交阻型及脾肾不足、痰瘀交阻型的结肠息肉患者采用电针疗法,湿热积滞、痰瘀交阻型患者选用天枢、合谷、上巨虚、足三里、丰隆等穴,以泻法为主,脾肾不足、痰瘀交阻型患者选用脾俞、肾俞、章门、关元等穴,以补法为主,根据症状辨证加减取穴,治疗3 个疗程,随访3 年,结果显示结肠息肉再发率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刘天基[17]分别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组成:乌梅、五倍子、五味子、牡蛎、夏枯草、海浮石、紫草、贯众、甘草、黄连、黄柏、白头翁、三棱、莪术)及5-氟尿嘧啶(5-Fu)灌肠治疗结肠息肉,发现运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疗效优于5-Fu,随访6 ~24 个月的结果显示,中药保留灌肠组复发率低于5-Fu 组。韦艳碧[18]运用附子理中汤配合穴位埋线(肺俞、脾俞、关元、足三里、丰隆等穴)治疗结肠息肉,获得满意疗效。

综上, 结肠息肉可发生癌变,而腺瘤性息肉被认为具有恶变的高度风险,积极防治结肠息肉可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生。中医药疗法如内治法、中药保留灌肠、针灸、穴位埋线等治疗均对结肠息肉有效,可降低复发率,减轻症状,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一微创疗法。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在降低发病率及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关于中医药治疗结肠息肉的文献报道尚少,多数仅局限于临床观察,故今后需开展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以提供更可靠的临床证据。

猜你喜欢

脾虚大肠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