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双上肢不同安置方法对比的研究

2020-02-17张春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期
关键词:环抱臂丛肘关节

张春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整形科手术室,广东 广州)

0 引言

手术体位摆放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基础,整个手术团队成员应对手术患者体位给予特别关注,随着科技的进步,外科手术对患者体位摆放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些新型、复杂、疑难大手术的体位摆放不仅需要保证患者安全,同时需要在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情况下充分显露术野,方便手术医生操作和麻醉医生监测,因此巡回护士必须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关注患者体位细节和可能出现的损伤[1]。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以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治疗方案,但在应分期置换还是同期置换上目前观点不一,我院自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月,共进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38 例,分别采用在平卧位下双上肢吊捆式和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进行手术,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6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符合标准的38 例患者,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7 例;年龄35~70 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双上肢吊捆式体位,共19 例,男11 例,女8 例;年龄35~68 岁,平均年龄(43.4±2.5)岁,股骨头缺血坏死10 例,骨性关节炎9 例。实验组采用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共19 例,男10 例,女9 例;年龄35~70 岁,平均年龄(45.6±1.8)岁,股骨头缺血坏死8 例,骨性关节炎11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第一诊断为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经保守治疗无效;②初次行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③无严重的髋关节畸形;④无下肢深静脉血栓;⑤身体状况良好,无明显心肺肾功能异常;⑥全身及局部无感染性疾病;⑦患者双上肢无畸形,无皮肤破损,无动静脉内瘘,无神经损伤。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将38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9 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双上肢吊捆式体位,实验组采用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手术医生认可两组皆为合适体位,均适用于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物品准备:双上肢吊捆式体位所需物品:头架1个,海绵垫1~2个,约束带2条。,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所需物品:海绵垫1~2个,中单2条。入组患者均选择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1.2.2 对照组体位摆放方法

本组19 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行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静脉输液均选择在上肢,病人采取平卧位,双手臂用棉垫平整包裹,使肘关节屈曲固定于头架上,头架位置不宜过高,前臂与上臂夹角小于90 度,整个上肢外展不超过90 度,两手臂间用小海绵垫隔开,置功能位约束并妥善固定,松紧度能容下一指为宜,确定静脉输液管道通畅。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静脉通道情况,密切关注患者双上肢是否处于功能位,随时检查体位有无改变、支持防护物有无滑动,以便及时调整。

1.2.3 实验组体位摆放方法

本组19 例患者麻醉方式同对照组,于上肢建立静脉通道,病人采取平卧位,双手臂肘关节屈曲自然环抱放于胸前,海绵垫将双上肢隔开,用柔软中单将患者双上肢呈环抱状固定于胸前,注意避免患者自身皮肤之间相互接触,再用一条长100cm 宽50cm 中单从患者肩至脐部与手术床左右边缘固定,松紧度以能容下一指为宜,防止因过紧影响患者呼吸,过松造成患者肢体滑脱,整理输液管道,确保无脱落无折叠,最后再次确认肢体处于功能位。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静脉通道情况,随时检查肢体是否移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收集两组患者受压点皮肤情况、肢体麻木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在不同时段双上肢的酸痛人数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在不同时段双上肢的酸痛人数比较(n)

2.2 两组术后出现皮肤破损、术中静脉管道脱落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出现臂丛神经损伤、术中静脉管道脱落发生情况比较(n)

2.3 医生对两组体位的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医生对两组体位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3.1 正确、安全、舒适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我国传统的手术体位安置存在忽视患者舒适度和肢体生理功能位等问题,尤其是平卧位患者,上肢外展使肌肉、肌腱处于紧张状态,如未得到充分的放松,超过一定时间患者肢体易出现酸痛感。肘关节伸直固定较长时间后,尺桡侧的韧带后束往往挛缩,使肘关节屈曲障碍,在较短时间内患者就感觉酸痛,时间较长时会酸痛难忍[2]。从表1 可以看出,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的应用,使患者肘关节自然屈曲放置于胸前,双上肢自然放松,肌肉、肌腱处于放松状态,能有效预防臂丛神经损伤,并双上肢缩短酸痛时间,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适。

3.2 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液体脱管和术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

恰当的手术体位不仅可以更好地暴露术野,方便手术医生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而且对保证患者身体在手术中稳定及保护有关神经不受损伤有重要意义[3]。从表2 可以看出,传统的双上肢吊捆式手术体位,将患者双手臂肘关节屈曲平放固定于头架上,术中手术医生的操作易造成患者体位改变,长时间使双上肢处于不恰当位置,极易拉伤臂丛神经。实验组应用的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肘关节自然屈曲放置于胸前,双上肢自然放松,使肌肉、肌腱处于放松状态,能有效预防双上肢酸痛,同时降低术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

3.3 双手搂胸环抱式手术体位使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更加满意

从表3 可以看出,双手搂胸环抱式手术体位,可以充分地暴露手术野,有效保持患者术中身体稳定性,更便于手术医生操作,令手术医生更加满意。同时,双上肢吊捆式体位把患者双上肢抬高,使肱动脉高于心脏,易造成无创血压的测量偏差,而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使肱动脉几乎与心脏持平,测出的血压更加准确,更方便麻醉医生对患者术中血压的监测,有效提高了麻醉医生满意度。除此之外,双手搂胸环抱式体位极大地减小了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的可能,为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提高了患者的术中舒适度和术后满意率。

4 小结

随着现代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护士常常需要根据手术要求将患者置于各种不同的手术体位。体位摆放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术者在术中能否顺利操作,还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术中正确安置体位,保证术野暴露良好,这对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十分重要。通过本文的研究比较,可以发现在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运用双手搂胸环抱式上肢安置法,可以明显减少术后病人上肢酸痛不适,降低术中液体脱管和术后臂丛神经损伤的发生,还可以充分暴露手术野,保持患者身体稳定性,方便手术医生操作及麻醉医生监测生命体征,有效的缩短了手术时间,保证手术安全。

猜你喜欢

环抱臂丛肘关节
胳膊肘僵硬是咋回事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全方位护理配合面对面环抱式坐姿对外耳道冲洗患儿治疗效果与家属满意度的影响
铰链式外固定器重建肘关节稳定性的进展研究*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醉 春
河之洲的诉说
夜谒林和靖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