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产业扶贫的经验及启示

2020-02-04张震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产业扶贫

摘要:当前脱贫攻坚的首要问题是实现农村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而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户增收的根本途径。本文结合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扶贫 成功做法 经验启示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17JZ016)。

当前脱贫攻坚的首要问题是实现农村贫困户的持续增收,而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户增收的根本途径。但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发展产业、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等,都是亟需破解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在产业扶贫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攻坚有所裨益。

一、南郑区的基本概况

南郑区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1个,占村(社区)总数的35.5%;建档立卡贫困户29398户,贫困人口79335人,其中产业扶贫户19009户,人口60762人。2017年,全区8个贫困村、1706户5696人实现脱贫退出,其中产业脱贫1018户、3304人;2018年,全区38个贫困村、6120户17778人实现脱贫退出,其中产业脱贫4242户、12877人;2019年,全区60个贫困村、6195户15800人实现脱贫退出,其中产业脱贫3798户、10596人,整区实现摘帽目标。

南郑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强化措施落实,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茶叶、生猪、蔬菜、中药材、烤烟、稻渔综合种养等为主导产业,以政府指导、特色种养、产业基地、利益联结、经营主体、服务保障等方面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走上了一条依托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助力脱贫的小康路、幸福路。

二、南郑区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南郑区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大局,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全区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经营主体集约发展

南郑区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为全区111个贫困村科学确定脱贫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牟红公路沿线茶叶、汉山街道办水果、小南海镇烤烟、福成镇山野菜等7个扶贫特色产业示范园和湘水镇食用菌、法镇黑毛茶、圣水镇大鲵养殖等32个镇级扶贫示范基地。出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奖补办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先后认定命名南郑区绿娇子现代农业园区等11个现代农业园区为产业扶贫园区、鑫盛茶叶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为产业扶贫工厂、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10个农民合作社为产业扶贫合作社示范社;培育重点龙头企业36个、扶贫车间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70个、家庭农场188家。全区248个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带动1.5万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高台镇按照“一路四园、两长两短”产业规划,沿28.6公里的乡村旅游内外环线建设千亩大樱桃、千亩柑橘园、千亩西瓜和千亩南瓜4个扶贫产业园。通过订单,在5个村发展产业扶贫基地3200亩。福成镇根据当地优势,组建了绿芽芽山野菜联合社,借助中营村向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陕西宏利农业公司的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山野菜产业。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

南郑区以扶贫产业政策为指导,按照优布局、兴产业、强龙头的产业发展原则,强化资金支持力度。先后制定出台了《产业扶贫资金奖补管理办法(试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扶贫产业扶持办法(试行)》《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财政补助标准》《稻田综合种养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组织编报产业扶贫项目和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自2017年以来共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126个,投入整合财政资金61955万元,占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的62%。区扶贫办落实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4000万元,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5383万元,严格落实贷款利率、贴息政策,累计贴息2921万元,做到了“应贴尽贴”。对从事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和深度贫困村贫困户,分别按照脱贫攻坚期内每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5000元和10000元,累计兑付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资金4500万元。区发改局组织安排苏陕协作产业扶贫项目69个,对口协作项目投入资金6855万元,项目带动贫困人口7256人;区农业农村局争取国际农发基金贷款650万美元,支持茶叶、水果、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带动贫困人口13274人,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区经贸局利用整合涉农资金500万元,投资工业园区建设扶贫工厂,带动2个镇2个村贫困户四线稳定增收;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利用整合涉农资金1000万元,通过区工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产收益扶贫,带动5个镇14个村贫困户实施稳定增收。

(三)积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南郑区积极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累计安排农村产权制度“三变”改革专项资金3342万元,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全区311个村(社区)已完成清产核资,295个村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11个贫困村分别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和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60个。全区完成确权耕地面积64.78万亩,完成确权颁证12.77万户,占应颁证的 100%;通过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形成了“利益连心”的长效机制。全区镇(街道办)、村、組三级共有集体资产16.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8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4.8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79.4万亩;成立村(居)集体紧急股份合作社,建立了产业联合发展的平台。为全区111个贫困村每村注入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以上,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解决了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问题,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全区313个村(居)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组建任务,盘活资产和注入产业发展资金,激发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活力。如龙头山水产养殖公司通过贫困户入股2000元、公司配股2000元,为圣水镇51户贫困户代养大鲵。公司免费提供专用养殖池、饵料、技术和药剂等,一年代养期满后,可获得6000元定额收入,纯收入4000元。

(四)做大做亮农产品品牌,以多种方式积极营销

南郑区在产业发展中积极做大产业品牌规模,全区年产茶叶11510吨、优质大米10万吨、水产品8000余吨、烟叶6万但,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被列入全省粮食(水稻)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区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50余个。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金正米业、绿娇子茶叶、新集甲鱼、湘水食用菌、圣水中药材、龙头山大鲵、汉山猕猴桃、红庙山药、福成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快速崛起,形成规模优势。积极创优农产品品牌,提高知名度,培育省级著名商标19个、“陕西名牌”茶叶产品5个、省级名优农产品13个、“三品”认定农产品3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产品1个。大力开展“互联网+农业产品”营销战略,积极构建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成20个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发展物流快递企业26家,建立镇村物流快递网点61个。引进美菜网、京东等电商平台9家、电商销售企业65家、上线企业123家,南郑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土蜂蜜、藤编等40多个类别100余种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深化苏陕合作交流,南郑、如东两地农业、供销部门积极协作,在如东县设立南郑农产品展销专柜,宣传推介南郑特色农产品,打通南郑农产品走向东部发达地区的绿色通道。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参与和举办各种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提高南郑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提升扶贫产业技术含量

南郑区积极发挥全区农业科技人才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专门成立了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指挥服务中心,在全区农口系统11个业务单位组建产业脱贫技术指导服务队,为111个贫困村每村配备了1名科技特派员,分别负责对14个片区贫困村发展脱贫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科技指导到村,技术帮扶到户。通过服务队巡回指导和特派员技术帮扶,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脱贫的科技需求,破解制约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依托传统特色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产业+合作社+培训”的方式,积极发展棕编、藤编、竹编、草编、扇编和手工艺编织等“六编”产业,并分别在汉山、新集、圣水、黄官、两河镇等地举办了“六编”技能大赛,通过培训、比赛培育选拔了一大批编织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区从事“六编”产业1416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640人实现当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170元以上。及时总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经验模式17个,编印了《南郑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范例汇编》,其中梳理总结的8个产业扶贫经验模式和8个典型范例,入选《汉中市产业扶贫模式范例汇编》,1个范例入选《产业扶贫陕西范例》。

三、南郑区产业扶贫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精准选择产业发展项目

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底子薄、周期长、效益低、难度大的特点,只有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把城市、乡村和脱贫,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把用地用电、项目建设、财税支持、信贷保险、产业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向农业产业倾斜,促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人才资源、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才能调动聚集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格局,推动农业产业长足发展。

产业要发展,选好项目是关键。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特”字上下功夫。各地的资源禀赋有差异,各有特点,发展农业产业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条件与特点,种什么、养什么,必须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首选优生区,再选适生区。陕南一些县区曾经引进过布尔山羊,小尾寒羊,也曾一度规模化种植过苹果,但这些外来的优良品种都因水土不服,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源,是陕南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不适宜它们的生长繁殖,滋生的多种病虫害难以防治。但陕南的环境条件却是茶叶的优生区,汉中市经过近20年的发展,茶园总面积达104.2万亩,亩均效益不断提升,“汉中仙毫”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茶叶已成为脱贫增收的骨干项目。秦巴连片地区素有“秦巴药库”之美名,平川县的元胡、乌药,山区县的大黄、杜仲、天麻、西洋参等都实现了规模化,效益稳中有升。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在“特”和“优”上下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形成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大做强。[1]

(二)用足用活产业扶贫资金,加大资助力度

资金匮乏是困扰贫困户产业发展的难题,要创新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好现有产业的扶贫效应。产业扶贫资金占扶贫资金比重很大,约占五至七成,同时资金“趴账”现象也最为严重,原因在于产业扶贫难度大,不敢轻易决定发展什么产业。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况:有些产业风险太大,怕花钱打水漂;有些产业门槛高,贫困户干不了;产业扶贫责任主体过于下沉,贫困村村干部或驻村干部的产业发展能力有限。同时,存在“产业扶贫资金要用于新开发扶贫产业”的认识误区,对于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只要其达到带动贫困户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益贫性,便可给予扶贫资金的支持。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汉中市略阳县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在产业资金使用上探索出一种“3313”产业奖补新模式,值得借鉴学习。具体做法为:一是结合实际情况,拉长了产业的补助周期,对贫困户发展产业试行连续三年的补助,保障了贫困户的长期持续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大补助范围,从单一農业产业项目扩展到家庭经营和外出务工三大类,包括小型农产品加工、农家乐、小微商贸流通、网店等,让贫困户在扶持项目、配套补助上有更多选项。三是提升补助额度,每个产业类别的补助均提高到1万元。四是三个产业类别补助可以叠加使用,最高上限为3万元,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类别上多条腿走路。同时,奖补还可以和经营效益直接挂钩,对发展种养业销售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经营性收入10000元以上的、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15000元以上的,均按收入的百分之十予以奖励。通过奖扶政策,激发了贫困群众想干、快干、大干、多干的意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把产业资金用足用活,产业发展就会有新突破。[2]

(三)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经营主体是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责任主体,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有利于集约生产、规范组织、规避风险,破解产业同质化、规模小、品质低等弊端。同时,经营主体带来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更是破解脱贫一线缺信心、缺技术的良药,有利于培育新农民、有利于推广新技术。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联股连心;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有机组织起来,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村集体依托“三变”改革,把撂荒地、空置宅基地等“沉睡”的资产资源重组复苏,壮大了集体经济。集体有收益,农户得实惠,客观上也为政府基层治理提供了手段和资金,村两委的影响力、群众的认可度互为促进,实现了双赢。

现实中,容易犯的两种错误性倾向需要注意与修正。一是只注重企业利益而忽视贫困户的利益。有的企业投入产业扶贫资金上百万元,带动贫困户却寥寥无几,而且贫困户年均增收不足1000元,这是打着脱贫的幌子得扶贫资金的实惠。二是过于片面强调贫困户的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如有的地方贫困户入股5000元,半年后就要求分红3000元,这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企业的利益受到较大伤害,时间长了终会企垮人散。因此,企业和贫困户需要建立起互利共赢的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做大做强,产业扶贫才会有成效、结硕果。[3]

(四)积极探索“三变”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农业农村生产发展的活力。在“三变”改革中应处理好三方面问题:一是在模式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村施策。二是规范和加强“三变”后资产管理。“三变”后的资产来自于民,更要造福于民,如果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流失,就会出现坑农、害农情况,其后患无穷。因此,我们既要遵循公司法人制的内在要求,又要充分发挥村级班子及村民的监督管理作用,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分配科学、利益共享、监管有效的运行机制。三是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三变”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再变革,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和认同。同时,变于不变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的内在要求相一致,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统一,而不是盲目搞“三变”,突击搞“三变”。“三变”改革要在渐进中求索、在实践中创新,由小到大,分步实施,不可突击上马、搞大干快上。[4]

(五)加大技术支撑,拓宽营销渠道

产业发展技术是支撑与关键,扶贫产业项目大多是涉农项目,贫困户就是一个个初级产品的生产单元,没有专业技术的指导,仅靠苦干、蛮干是不行的。政府要在信息咨询、技能培训、技术指导上下硬功夫,对贫困户的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力戒形式主义,真正深入一线、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让贫困户致富有手段、发展有门路。除了专业科技人才,一些致富带头人、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也是很好地老师,手把手地现场说教就是有效的培训方式。技术指导到位了,产业发展就会有保障。

产品销售也是制约扶贫产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很好的农产品因为与市场的对接不畅而无法实现其商品价值。目前,电商网店等是一个发展趋势,应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入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把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对接起来。线下抓农超对接,政府扶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农特超市,利用这样的平台和窗口,让农特产品通过直销店走出去;线上抓网络平台建设,大力实施电商扶贫,让农特产品搭载信息的“高铁”,以最便捷、最经济、最直接的方法走出去。[5]

参考文献:

[1]台盟陕西省委员会.关于陕南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建议[EB/OL](2017-01-18)[2019-5-9]. http://www.sxzx.gov.cn/p/12152.html.

[2]王玉林.精準扶贫背景下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模式探究[J].南方农业,2016,10(35):52--54.

[3]何龙斌.产业扶贫的创新路径、模式构建与政策建议[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1-5.

[4]张震.陕南产业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汉中市略阳县白雀寺镇为例[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4):13-17.

[5]付江月,陈刚.西部贫困山区产业扶贫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8(1):132-138.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ern Shaanxi

ZhangZhen

[Abstract]: The primary problem of overcoming poverty at present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ed increase in income of rural poor households. And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income increase of poor households. An Active Exploration 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anzheng District, Hanzhong City, thats a big deal. This experience gives us great inspir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selec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jects accurately; to use sufficient fund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living industries and 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we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new management subjects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interest association; actively explore the "three changes" reform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agricultural rural development; increase technical support, broaden marketing channels and so on.

[Key words]: Southern Shaanxi; Nan Zheng;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