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驻村干部参与产业脱贫的实践探索

2020-02-04李祥邱桂仪

当代农村财经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乡村振兴

李祥 邱桂仪

摘要:伴随产业扶贫发展,驻村干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东省吴川市稳村为例,总结了驻村干部在注重产业品牌建设、精准定位销售对象、提升产业扶贫效率的成功经验,分析了驻村干部存在的扶贫心力不足,项目工作管理、资源整合、人才培养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扶贫思想意识教育、驻村工作机制、技能培训体系、人才引进方式等方面的建议,推动驻村干部引领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形成,进而不断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

關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扶贫 驻村干部 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成机理与培育对策研究、2019年度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粤西地区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动融合机理及其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广东湛江实地调研的经验证据(C19079)和2019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模式研究——基于广东湛江实地调研经验(CXXL2019080)的阶段性成果。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地方政府抓住精准扶贫中乡村经济和能人两个维度,探索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措施。其中,通过对乡村特色产业的开拓和延展,实现乡村经济的跨越式提升,是解决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贫困村仅依靠政府资金支持和当地村委和村民的内源式产业发展路径,存在着产业发展同质化、产品定位不清晰、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政府下派驻村干部,为贫困村输入“能人”,使得产业发展能够真正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本文以广东省吴川市稳村驻村干部参与番薯产业扶贫为例,研究驻村干部是如何因地制宜精准匹配扶贫产业和产业扶贫工作,总结驻村干部参与产业扶贫的成功探索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吴川市稳村番薯产业扶贫实践探索

2016年,吴川市的稳村被确定为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贫困村,由扶贫单位派驻村干部着手解决当地贫困现状。驻村干部结合当地特色番薯产业,在三年多的帮扶中,形成了“一村一品”番薯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效帮扶机制。数据显示,2018年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为13125元,村集体收入为38.6万元,比帮扶前(2015年)增长了63倍;村民可支配收入为13543元,比2015年增长了148%,实现村集体、贫困户、种植户“三增收”。

(一)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共享产业扶贫胜利成果

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稳村成立了现代专业农业合作社,解决农业生产销售以及农业收益分配等问题。通过合作社平台,打开农户合作互助的新局面,集中农户土地资源,提高耕种产能,增加种植和劳动力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发挥合作社的筹集资金功能,集中国家、省、市和社会对贫困村的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到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改善稳村的种植环境,实现项目资金投入的共享。此外,通过农业合作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30%的番薯产业项目收入由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分配,带动贫困户收入的增加;剩下60%则作为村自治的发展资金,投入到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达到脱贫攻坚,最终实现稳村全面进入小康生活的目标。

(二)打造番薯品牌产业链,提高稳村番薯市场价值

稳村资源匮乏,当地能够发展的产业只有番薯和水稻,加上人多地少、技术欠缺,无法对农场品进行深加工,产品收益单一。驻村干部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稳村的番薯由水稻、番薯轮作,因此土地很肥,种植出来的番薯没有虫害,卖相好,符合大众的饮食口味,于是精准定位番薯产业。但番薯产业本身价格低廉,又存在与其他农村同质性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驻村干部积极推动“稳村番薯”品牌建设,通过对番薯产品包装升级、注入历史文化内涵、申请国家番薯地理标志等措施,推出“稳村番薯”“稳乡月”等“稳田乡”品牌系列产品,使稳村番薯能够进入高端消费者视角,增强消费者对稳村番薯品牌的认可度。

(三)创新产品销售新模式,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

驻村干部将销售渠道融入精准扶贫的理念,精准定位稳村番薯的品牌价值,往高端市场销售。通过注册“稳村番薯”商标,打造专属于稳村番薯品牌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讲述稳村番薯的文化内涵与背后发展故事;利用湛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多维度报道相关信息;参加各类农业展销会,进行线下宣传,让群众可以多维度了解稳村番薯。以此为基石,各帮扶单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动本单位、企事业单位、商会的力量,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认购,扩大稳村番薯的销售订单。通过订单销售形式,农户可以获得更高的番薯产业利润,并将主要精力锁定在生产环节,确保稳村番薯的产品质量。

(四)拓宽产品发展新方向,加快番薯产业转型升级

番薯本身属于常见的农场品,价格低廉,尽管品牌效应确实提高了稳村番薯的价格,但是原始的农业生产无法为稳村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动力,从而导致稳村农户收入来源单一。为此,稳村立足番薯,向番薯苗进行转型升级,寻求当地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番薯苗的存活率,并将稳村优质番薯苗远销到外地。稳村驻村干部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争取上级支持,吸引企业进驻,实施番薯田连片开发计划,将成片的番薯产业农田发展成为乡村农田旅游景区,形成稳村番薯—稳村番薯苗—稳村农田旅游景区的长效番薯生态产业链。

二、驻村干部产业扶贫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产业扶贫前期工作繁琐,驻村干部扶贫心力不足

在产业扶贫项目中,最重要的是贫困村当地经济收入的提高、知识分子的增加和贫困户生活条件的改善,而驻村干部在贫困户资料收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使得产业扶贫后续工作滞后,扶贫工作开展流于形式。调研中发现,在稳村驻村干部的初期扶贫,为了应对上级关于贫困户档案资料的收集任务,驻村干部需要走访贫困户,通过访谈形式填写贫困户基本情况,收集贫困户经济收入的数据,做好稳村贫困户资料的填写和档案的整理。但稳村当地农户家中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空巢现象严重,而村中老人又因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懂讲普通话,导致驻村干部在实地访问贫困户过程十分消耗时间,效率很低,扶贫工作心力不足。

(二)驻村干部职位界定不清,管理越位缺位现象突出

产业扶贫的整体运营中驻村干部越位现象严重,村干部不清楚产业扶贫项目的相关实施程序,呈现“一问三不知”的缺位现象。在稳村实际的产业扶贫工作运行中,由于原派驻单位扶贫缺少实地贫困村调研的经验,而村干部本身能力欠缺,缺乏对当地致贫原因和产业扶贫项目的理解。因此,原派驻单位和村干部主要是听从驻村干部相关扶贫工作的安排,并且驻村干部基本承包稳村所有的扶贫工作和行政工作。而原本应该由村干部做的工作,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程序化的特点,由驻村干部代理完成或者村干部完全按照驻村干部的要求完成。“关于工作队对村子管理还是产业扶贫的工作,村干部十分信任我们,很多问题也基本都是按照我们给的方案,具体怎么做去完成”。

(三)驻村干部整合能力欠缺,产业扶贫主体参与率低

驻村干部主要整合的产业扶贫主体是贫困户、村干部和扶贫企业家,但受限于自身能力和相关政策影响,导致精准脱贫实践中驻村干部未能发挥三者最大效度,使得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出现矛盾。产业扶贫最基础的受益对象是贫困户和村干部,然而稳村的贫困户和村干部表示,虽然感受了产业扶贫为村子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变,但是关于贫困户的评定和产业扶贫项目的开发,受限于自身能力主要听从驻村干部的安排,未能从中学习到产业项目的运营经验。驻村干部表示,尽管利用新媒体宣传稳村番薯,番薯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但番薯产品盈利见效的时间太长,许多企业不敢投资番薯产业或者购买当地的番薯产品。“村干部、贫困户理解能力弱,很难完全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企业感觉番薯产品见效时间太长,不愿意投资产业扶贫。”

(四)产业帮扶缺乏长效机制,扶贫内生能力有待开发

产业扶贫项目中,驻村干部在绩效考核压力下,易产生急于求成的功利化思想,导致产业扶贫不能发挥“扶智”的“造血功能”。产业项目从建设到产业品牌定位、销售、利益的分配等各个环节,需要扶贫村干部和贫困户的参与,以获取产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村干部和贫困户在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中能获得产业开发、销售等方面的能力,也能为贫困村长远发展奠定“智力”基础。但根据稳村实地调研发现,当地驻村干部动员农户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农户从中获取合作社的股份享受年底的分红,协助贫困户快速摆脱贫困现状,但没有让村干部或者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的核心环节,他们基本只能从产业扶贫中获取经济收益,未能从中学习知识,改变因能力不足导致贫困的现实困境。

三、提升驻村干部参与产业扶贫成效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识教育,增强驻村干部的扶贫信心

解决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心力不足问题,关键是让驻村干部确立长远目标。地方政府和原派驻单位可以从思想引领、目标激励两个维度,增强驻村干部的扶贫信念。思想引领方面,以中央下达的扶贫政策作为精神引领,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加强经验交流,帮助驻村干部摸透中央扶贫指导方向,引导驻村干部发扬吃苦精神,做有责任的扶贫工作者。目标激励方面,以驻村干部的日常工作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户收入增加等为考核标准,开展产业扶贫交流、表彰大会,激发驻村干部工作热情。此外,组织驻村干部阅读扶贫方面的刊物,增加驻村干部的理论知识学习,从中学习成功的产业扶贫经验,帮助驻村干部运用到实际的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

(二)明晰扶贫项目的权责关系,健全驻村干部的工作机制

要明确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制定驻村干部与村干部责任书,厘清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的角色定位。要明确驻村干部主要承担的是领路人的工作,派驻单位要引导驻村干部摆正自身的角色定位,让驻村干部明确自己在扶贫工作中主要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引导村干部进行扶贫项目的实施,纠正村干部在工作中的问题,监督其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但不能完全包揽所有扶贫工作,更不能渗透到原本村干部本应该履行的基本工作,村中的具体工作事项依旧要村干部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影响到村干部原本的权力职责。要明确村干部是产业项目的主要实施者和乡村振兴的内源动力,引导督促村干部在驻村干部引进的产业项目建设中,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对产业项目进行运作,参观学习对应扶贫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使他们真正融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来。

(三)注重产业扶贫的技能培训,提升驻村干部的综合素养

為确保产业扶贫的绩效,相关扶贫组织部门和原派驻单位应完善驻村干部在产业扶贫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培训课程,形成系统科学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体系。产业扶贫前期,着重传授驻村干部关于如何与当地村民进行有效沟通的课程,帮助驻村干部更快的融入贫困村的生活中;项目运行阶段,为其提供关于产业经营管理、如何有效与扶贫企业家进行谈判的知识课程,使驻村干部在扶贫产业开发中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项目成果阶段,要组织不同地区驻村干部开展产业项目开发的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分享扶贫心得,扩展产业扶贫的相关理念。此外,还要引导驻村干部传授村干部关于产业项目建设的基本程序步骤,帮助村干部实际了解产业扶贫项目,并能独自承担产业扶贫开发工作,推动产业扶贫真正实现能够培养贫困村“智人”的“造血功能”。

(四)建立产业帮扶的长效机制,增强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

建立产业帮扶的长效机制,最更根本的是解决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从根本上增强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尽管干部驻村制度在一定期限内可以缓解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但驻村干部作为政府派驻到乡村进行扶贫开发的“领路人”,自身有一定的驻村年限和扶贫绩效要求,并且不可能长久呆在村里。为此,地方政府应该以带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激发乡村发展内在动力为目的,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方式。一方面,引导驻村干部与当地高校、科研技术中心合作,引入专门的农业研究人员参与到当地产业项目的开发,提供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另一方面,以中国浓厚的乡土情结为切入点,引导“精英”回归乡村,充分利用好乡村本地“精英”,为他们在村庄成立专门的办事处提供办公地点,鼓励他们到村庄进行全方位指导,为贫困户解答产业项目疑惑。

参考文献:

[1]绿时.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J].中国林业产业(z2):18-19.

[2]吕盈,谢吉元.供给侧改革下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J].武汉金融, 2018(4): 2.

[3]李春晓.产业扶贫如何精准发力[J].人民论坛,2017(34):72-73.

[4]梁栋,吴惠芳.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与可行路径——基于江西林镇及所辖李村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49-57+164-165.

[5]李辉.少数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模式探讨——遵义市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情况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103-108.

[6]王伟.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的产业路径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9(01):27-34.

[7]古川,曾福生.产业扶贫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以湖南省宜章县的“四跟四走”经验为例[J].农村经济,2017(08):45-50.

[8]蒋永甫,龚丽华,疏春晓.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J].贵州社会科学,2018(02):148-154.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village cad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Xiang Qiu Guiy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village cadre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The cadres in the village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brand and accurately position the sales target, which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However, the cadres in the village are not strong enough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ir abilities in project manage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limite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led by village cadres from the asp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ing mechanism, skill training system and talent introduction mode, so a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village cadres; long-term mechanism

(作者單位: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乡村振兴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