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念

2020-02-03赵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摘 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规律,也要有一定的科学理念作为指导。这些科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整体育德、开放育人。文章试从科学内涵、本质规定、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而深刻把握四种理念的精髓,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整体育德;开放育人

一、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把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要把大学生作为价值主体,关注其价值追求和实际利益,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发展。以人作为价值的根本。人不仅是实践的主体,更是价值的主体,是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利益,满足和实现人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1)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以人为本原则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所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具有明确奋斗目标、高尚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能懂得享受的主体。在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只有从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出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2)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四有”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四个维度,“分别从政治素养、伦理素养、知识素养、行为素养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严格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的根本需要和利益所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与根本任务之所在。

(3)全面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人们相互关系、利益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还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同时,要注意加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人们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过渡。

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最终归宿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一切工作的中心问题,这个方面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劳动,作为人的根本实践活动,创造了人,也造就了人的类本质。因此,劳动能力的强弱和劳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并且反映着人的自由自觉性的发展程度,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

(2)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个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日益普遍化、全面化的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极大满足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的需要的发展和需要的不断满足推动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的需要是人的意识活动及其他各方面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和多层次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中又有发展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在于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而身心健康素质是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是成就人才的根基。

(三)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1)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按照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来指导自己,前瞻性地提升自我的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多方面的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契机,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全面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2)积极推进通识教育,注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科学建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特别是要关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帮助当代大学生积极构建充实的精神家园,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3)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统一,营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使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合且协调统一:一方面,强调人文精神教育的首位效应,把大学生置于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借以帮助其焕发内在的精神动力,借以帮助其应对心理问题。同时,要用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来导引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科学精神教育,使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积极营造大学生求真、向善、达美的良好氛围。

三、整体育德

(一)整体育德的内在根据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的关键和目标。作为一种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思想或者说教育哲学,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也自然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观念,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宗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构成及其成长发展的规律。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将人的素质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分离。没有离开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也没有离开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因素,它们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共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智力方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智力方面包含着多个方面的内容简单而言包括知识方面与能力方面两个部分。

(二)整体育德的合力构成

当代社会与学校关联的愈益紧密,反映在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上,便是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因素的多样共存。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发挥主导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根本出路在于在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因素育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在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把握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整体性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功能,必须以开放的胸襟迎纳社会现实,而不是封闭自我企图再造象牙塔。

(三)整体育德的模式建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必须注重全面挖掘学校的一切育人资源,努力建构整体性育德模式。必须充分明确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及学生自身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能动性,努力构建全员育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四、开放育人

(一)开放育人的科学内涵

开放首先突出的是学校内部要形成一个合力育人的自由开放环境。

其次,开放意味着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要保持紧密的联系,要相互开放,充分利用不同学校的资源,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再次,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瞄准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密切关注世界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同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高校的经常性学术和思想文化交流,积极推进双向合作和联合办学。

(二)开放育人的实践路径

(1)开拓实践育人的新局面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大学生砥砺自我、成长成才的广阔发展平台。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向社会开放、学校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中心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大学生在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升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要通过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必要的指引。同时要积极建立一些有特色、讲个性、立新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宣传先进思想、树立先进典型、倡扬良好风尚,自觉抵制和防卫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辨别力和免疫力。

(3)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视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充分了解他域文化背景,增强个人的国际意识,培养做一个国际公民所应具备的国际素质与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许涌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赵平(1971- ),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