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域下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0-02-03常幸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繁荣兴盛,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是时代命题,也是高校落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区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文化宝库和思想支持,河洛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为高校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

关键词: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河洛文化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宏观上讲,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从微观上讲,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高校只有做好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信念信仰和道德品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局面和新挑战有:第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不同利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国内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2]。第二,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的情况变得日益復杂,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有的甚至把目标瞄准了高校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思想文化领域无硝烟的战斗长期存在。

二、文化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所需

文化育人,即以文化培育、培养人。广而言之是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小而言之是指人品、修为、学识的养成[3]。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有可为。作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引领者和承载者,高校应始终把文化作为立校传承与发展创新的重要根基[4]。文化育人不仅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优秀的文化涵育修养,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文化育人的本质是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进步,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华儿女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信心和坚守的定力、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2]。为高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指明的基本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文化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5]。大学通过文化来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塑造教师的理想修养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是大学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在大学里继承、传播和创造。大学的文化教育为提高科学素质、人文素养提供强劲动力和可靠保障,是将立德树人总目标落实、落细、落小的重要途径。

三、河洛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以农耕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及由此产生的信仰、礼仪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形成于夏商,成熟于周,鼎盛于汉魏唐宋。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这一区域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文化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成为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惩恶扬善的道德认知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精神,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成为历代贤达崇尚的行事准则[6],从根本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一)礼乐文化育人

河洛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尚书》卷二《洛诰》云:“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周公在洛阳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大兴文教,以秩序稳定社会,以伦理规范人心,天下大治[7]。

洛阳东关大街有碑楼正中书“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周公首创的制度文明的历史印记《礼记·曲礼》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礼乐文化宣扬人的文明意识,以礼待人,礼乐文化一直主导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孔子认为周文化仁爱和谐,人文灿烂,崇敬礼乐,因此入周问礼。礼乐文化倡导社会秩序和和谐,提倡人文关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一脉相承。

(二)诚实守信育人

河洛文化中周公旦是诚信的杰出代表,他帮助父兄推翻商纣暴政,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尚未治理的仍处于动荡的国家,而周成王年龄尚幼,周朝天下随时可能分崩离析,周公以摄政王的名义代替成王处理国家大事,呕心沥血用七年时间建成空前的强大国家,他马上将权力交还给周成王,并悉心教导成王如何以仁德治理天下。周公忠诚之心,令人称颂。

“贯日忠心昭彰天地,薄云义气振铄古今”的关羽忠义诚信品质,流传千古。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等传奇,可以说关羽身上体现的忠、义、信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诚信美德的完美诠释。

诚实守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三)道德品格育人

河洛文化非常注重尊老敬贤,在《孝经》中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道德理念,“百善孝为先”,至今尊老、孝道仍是社会崇尚的传统美德。理学家邵雍一生潜心著书,年轻时就放弃名利,随侍父亲周游天下,最后安居洛阳潜心学术,一时传为美谈,可谓“孝”的楷模。在洛阳西马沟村还流传着二十四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坐落在那里的石碑和缓缓流过的王祥河,仍是人们相传的孝老爱亲的素材。

河洛文化中也包含着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以及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大禹率领广大民众历经千辛万苦,治理水患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勤劳勇敢、公正无私的品德。“敬业”一词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中的“三年视敬业乐群”,这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观念,意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河洛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样需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美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继承和弘扬人民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培育正确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责任。

(四)爱国精神育人

自古以来,河洛地区的仁人志士以天下社稷为己任,体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爱民、责任奉献精神。《尚書》有云:“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宋代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在邓州(今属河南)观画撰写的散文《岳阳楼记》揭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

(五)和谐文化育人

河洛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河洛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高尚品德。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从仁爱精神出发,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友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和平共处。河洛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与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题是相同的。

四、区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是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河洛文化从根本上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高校围绕着文化育人目标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深耕细作,完全可以大有可为,既可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丰富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首先,以文化人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学生在对区域优秀文化的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意识,强化民族荣誉感和归属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同时,优秀的区域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有利于增强对母校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增加校友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以文育人促进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8]。教师以德施教首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文化人也是师风建设的重要提升路径;最后,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高校根据区域文化特色,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区文化艺术品位,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知名度,使校园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建设的载体。例如位于河洛大地的洛阳师范学院构建了河洛文化特色校园,充分发挥河洛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力,让学生们在河洛文化的氛围中感受文化力量,成长成才,通过举行河洛文化大讲堂、河洛文化论坛等宣传河洛文化;挖掘河洛文化优秀内涵,建立河洛文化系列博物馆,用博物馆集群的方式展示河洛文化;开展河洛文化主题论坛、河洛文明月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让学生端正思想,坚定信念,加强爱国爱校情感。洛阳理工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在校内广场、道路、宿舍的命名、主题景观的构建上,也都参考河洛文化,充分发挥了河洛文化育人的力量,起到了文化育人的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宏毅,常雪梅.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5.

[3]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M].十谈编写组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4] 《十谈》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2.

[5] 习近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N].新华每日电讯,2016-12-9(001).

[6] 任佳慧,赵虹元.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以河洛文化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4):84-86.

[7]  叶鹏,漫话河洛文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36-37.

[8]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9-10(01).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习近平青年思想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学业诚信教育研究”(SKL-2019-11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常幸(1982-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洛阳理工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