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0-02-02毛玲

高教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双主体教学实践

毛玲

摘  要:开放式课堂在“互联网+教育”新形势下是一种可行的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数据显示是否能形成课堂的有效交互是开放式课堂的真正魅力所在。寻找课堂交互点是开放式课堂形成有效交互的前提;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关键,注重教师的靶向牵引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保障。

关键词:开放式课堂;双主体;教学实践;有效交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186-05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et + education", open classroom is a feasible direc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al charm of open classroom lies in the data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open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interaction for open class to find the interactive points. Building a student learning community is the key to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of the open classroom,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argeted traction of teachers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of the open classroom.

Keywords: open class; double subject; teaching practice; effective interaction

信息时代赋予了高校和课堂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性目标。教师如何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学生如何从被动接受转向为主动学习,如何从课堂倦怠转向期待课堂,进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课堂良性互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独特优势,从而满足学生知识成长和思维方式发展的需求,这是“互联网+教育”新形势新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传统高校单向、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全新教学理念下势必需要面临现实挑战,做出有效应对。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不可谓不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改革方向。

在各大高校积极尝试并大力推行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学生层面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和接受程度如何?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过程和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开放式课堂教学能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先行方向?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在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进行了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并在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设计了对应的调查问卷,希冀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上对上述问题有所解答。

一、高校开放式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开放式课堂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受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批判教学论”(Critical Pedagogy)将解放、自治參与、人道主义等作为教学的价值目标。[1]随后,科恩(R. C. Cohn)在1969年创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1991年斯皮(R. J. Spiro)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以“情景性教学”和“随机通达教学”为主要特色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2]。这些课堂教学理论为开放式课堂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灵活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单向、封闭教学模式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课堂强调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过程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现阶段,国内关于开放式课堂的理论方面积极引入国外开放式教学理论,也逐渐从课程内容开放、过程开放、评价开放等角度阐述中国新时期开放式课堂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各大高校积极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采取“师生交互主讲、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综合考核”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二)高校开放式课堂的技术可行性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高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高校开放式课堂所呈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以及启发性刚好契合当前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同时,互联网时代所产生的各种信息技术和平台载体也为开放式课堂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受众基础。随着各种层次在线课程、慕课、教育网站等的建设和应用,高校课程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线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线下传统的高等教育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正逐步形成,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也为开放式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学革新理念,开放式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三)高校开放式课堂的现实可行性

当代大学生主体是“95后”和“00后”,這一代青年学子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应用而成长,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4]。这些鲜明的群体特点昭示着高校教师如果不改变一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模式,将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学对象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要充分实现高等教育对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担当,开放式课堂将是可以不断开拓和前行的方向。

二、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模式

目前,高校层面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高校开放式课堂建设,教师也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尝试和摸索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已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开放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成长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作者所在高校2016级机械学院学生针对 2017-2018-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双主体教学”效果展开问卷调查。本次共有36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以及25位学生个体参与一对一访谈,以此作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第一手资料。经整理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概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操作路径

第一阶段:教师根据2017-2018-2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学习特点,对应《概论》第七章到第十二章教学内容的某个知识点或者问题,事先拟定好与此一一对应的八个学生小组课内实践主题。比如《概论》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主题作业布置为“台湾问题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生在教师给定的主题内容中自行选定自己要主讲的主题内容。再如《概论》第七章改革开放的课内主讲作业主题设定为“请简述农村或城市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第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点、关注点自由形成合作小组,选定小组这学期将要主讲的课内实践主题后,小组需共同完成课堂实践主题的前期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确定主题作业思路,最终以小组合作模式形成以WORD 或PPT形式的主题作业。

第三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由小组在课堂上进行10-15分钟小组课内实践作业的展示和讲解。

第四阶段:小组作业展示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讲解情况进行提问或者学生之间进行作业互评,指出彼此作业的优缺点。

第五阶段:教师综合小组课内实践主题展示的内容、方式、逻辑、讲演以及学生互评内容进行最后的总评和给分,并在学生课内实践主题作业内容基础上进行后续的讲解、拓展和延伸。

(二)学生视角下的“双主体”教学效果

1. “双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双主体”教学模式作为思政课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一种实践方式,希冀可以形成学生主讲与教师主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和有机融合。学生主体是否认同此种教学方式,是否对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表示认可,是开放式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的重要评判标准。根据图1学生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19.34%的学生对此种“双主体教学模式”表示为很满意,55.2%的学生表示为满意,可见,学生对“双主体”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例为为74.54%,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效果。但也有24.59%的学生表示为一般,0.55%的学生表示为不满意,说明需要对“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组织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寻找问题加以解决。

2. “双主体”教学课堂学生的获得感

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是衡量教学实效的重要标准。如图2所示:44.2%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有课堂获得感;53.31%的学生认为有一些课堂获得感,但不多;2.49%的学生认为课堂获得感几乎没有。可见,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本学期概论课“双主体”教学的课堂获得感比例程度比较高,能与图1的“双主体”课堂满意度问卷结果彼此应证。

3. “双主体”课堂获得感的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就体现在学生课堂获得感的具体表现内容上。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如果他们不能全过程参与,不会主动探索,不能积极思考,不能自主延伸,那么就无所谓课堂教学效果的存在,无所谓课堂获得感的存在。课堂获得感是牵引学生主动通往课堂的有效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理论水平比较薄弱,学习基础有所欠缺,如果不能让他们改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于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的印象,可以说要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将举步维艰。但如果将课堂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按照高职院校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布置为他们的主讲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学生树立清晰的学习小目标,能促使让其主动去学习、理解和梳理课本内容、通过自主学习能将内化的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转化,展示和转化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地开拓和丰富学生的眼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带领学生主动去寻找学习主体性和成就感。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概论课堂上的课堂获得感排序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有所提高;对书本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及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课堂获得感认为自己是无感。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双主体”课堂教学这种开放式课堂模式让学生作为一造主体充分地融入了课堂,也充分地尊重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4. 学生对“双主体”课堂教学的预期学习目标

学习主体往往是带着特定的课堂预期学习目标进入课堂学习的。从图4可以看出,在学生的课堂逾期学习目标排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排在第二位的是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形成特定的预期学习目标的排在第四。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预期学习目标,这些预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跟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不形成密切关系。

5. “双主体”教学课堂获得感的成因分析

了解学生课堂获得感的形成原因是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改进的重要参考因素。图5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在于:学生主题作业展示内容足够充分、讲述足够生动;教师的教学状态饱满富有激情;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学生主讲内容互为呼应与补充;教师的授课方式富有吸引力;学生自己生科足够投入认真以及学生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整体气氛活跃。可见,开放式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成因是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学生作业展示的内容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

6. “双主体”教学课堂学生主体的参与方式

根据图6显示,“双主体教学”课堂大多数学习小组都能够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有序状态,多途径查找收集主题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合采众长,形成小组作业逻辑思路,最后形成简洁个性的小组作业,在课堂上代表整各小组进行讲解和展示,但是也有少数小组未能形成小组合力,最终变成了少数人或个体的作业。可见,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关联度极大。学生小组如能以小组合力认真对待小组作业,既能充分显示每个成员的个性特长,也能充分形成小组合力,当学生将学习者身份也能转变为教学者身份时,课内主题实践作业就能有质有量地完成。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双主体”教学课堂中学习小组如何构建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学习小组完成主题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与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知识建构性将充分地体现和释放出来,如何获取新的知识,如何分析和解决现有问题,如何向他者学习,如何构建一个学习团队,如何将团队能量组合到最佳状态等等,都是学生在在这个过程中主动体验与感知的,这种主动体验和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将提升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学习课内实践主题作业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展示,这对教师来说是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态,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指正与解决,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分析和看待问题,可见,教师在“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重要的也是在了解教育对象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困惑什么,喜欢什么,晓学生所想,知学生所向,如此,教师才能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做到对知识的诠释和对学生的引领。

三、提升高校开放式课堂教学实效的建议措施

开放式课堂的关键词在于“开放”,开放一词区别于封闭和单向,它注重的是教学主体在教学空间和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不仅教师是教学课堂的参与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课堂的参与主体。当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开放性教学时空中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交互,开放式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能否形成教学主体之间真实、有效的交互将是开放式课堂教学实效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接下来,作者将对如何形成高校开放式课堂的有效交互进行探讨。

(一)寻找课堂交互点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前提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交互。开放式课堂的有效交互首先在于寻找课堂的交互点。这个交互点不仅是指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话题间的交互点,也指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交互点。如果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话题不能聚焦,不能交互,说明这个课堂因缺乏师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与互动,它仍然是单向的、枯燥的、静止的、僵化的状态。同样,如果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结合,那么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就会呈现出割裂的、漠视的、机械的局面。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讲述教学内容,学生可能就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进入课堂。开放式课堂教学教师首先需要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仔细领会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体系。要形成与学生的有效交互,教师需要将书本的教学内容有效转换为学生的现实需求,这种现实需求包含有学生的认知需求,也包含有学生的表达需求,思维需求等。

同时,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具体组织形式需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起来。很多情况下,教学内容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是教学对象却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学习起点,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内置动力的学习对象,就需要寻找与其相适应的交互点。比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其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认识方式也有属于自身的规律,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设置与其交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是引领他们主动步入课堂学习的第一步。

(二)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关键

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是形成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关键,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开放式课堂的有效交互从学生个体的有效交互为起点,在课堂这种特定的教学时空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形成彼此之間有目的性、有竞争合作的交互关系。这种交互关系以课内课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为形式、以自主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学会学习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引导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创造开放且合作的课堂文化,赋予学生参与课堂和创造自我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权利,使学生与外部环境有机会形成各种对话、协商和互动,从而构建起一个学习共同来构建各种知识。在教师布置的富有挑战性主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形成学习小组,不仅有机会通过向他人模仿、接受、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主动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有机会通过支持他人的学习从而逐步确认自己学习主体的身份,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智慧和自我成长。

(三)注重教师的靶向牵引是开放式课堂有效交互的保障

开放式课堂要形成师生的有效交互离不开教师的靶向牵引。首先,教师的靶向牵引表现在开放式教学过程对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的牵引。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储备、人生经验、视线眼界等方面并不对等,所以,要形成双方之间的有效交互,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指引和保驾护航作用。从课内实践主题作业的选定、展开到课堂实践的执行都需要教师多加以把控和指导。开放式课堂教师的靶向牵引能力非常重要,它会消弭师生之间所存在的时空距离感,课堂气氛也因此会变得亲和而有活力,正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敞开胸怀,跟随教师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建构知识,学从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能实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的靶向牵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效牵引。开放式课堂会让教师面临一些新的考验,学生在课内实践主题作业制作和讲解过程中都会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由于受学生此时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思维定势等因素影响,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此时,教师的靶向牵引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课内主题实践作业形成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敏锐地指出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或问题,也需要教师能及时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引导学生跨过这一问题继续前行。课堂中,教师也要能及时对学生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点评,指出他们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当前所存在的疑问或者引导他们继续往下一步进行探索和思考,那么,学生要么豁然开朗,要么深以为然,或者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此外,学生也会在课堂上随性产生一些发散性问题或假设,对问题的思考力也会随课堂节奏逐步提升,所以,此时教师的靶向牵引力也体现在教师是否拥有开放的心态以及一定教学能力,对教学开放过程中呈现的临时性、新生性问题有应对和解决的能力,并及时跟进教学反思,从而实现对开放式课堂真正的靶向牵引。可见,开放式课堂因为其开放性和流动性,更加需要教师的靶向牵引才能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这种靶向牵引能力表现在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敏锐的思维辨析能力,较好的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以及接纳未知、共同探索的胸怀的综合素养上[5]。

综上所述,高校开放式课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用开放的理念面对和接纳现实课堂,同时,其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创造性也能充分保障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开放式课堂教学将成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先行方向。

参考文献:

[1]彭正梅.德国批判教育点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149-150.

[2]Spiro,R.J.,Feltovich,P. J.,Jacobson,M.J.,&Coulson,R.L. Cognitive Flexibility,Constructivism,and Hypertext: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31(5):32.

[3]余潤兰,曾伟民,周洪波,等.专业系列课程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基于微生物工程的专业系列课程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1):110.

[4]本报记者.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

[5]尹达.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J].基础教育,2014(6):49.

猜你喜欢

开放式课堂双主体教学实践
试谈如何构建开放式高中语文课堂
构建数学开放式课堂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式课堂的构建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