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长三角的好教育

2020-01-18苏忱

江苏教育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

苏忱

【关键词】好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品貌;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2-0023-03

一、融入长三角的“好教育”,应有好的教师队伍建设举措

好未来,强国富民,民族兴旺,中国立于世界发展潮头,需要国之栋梁,需要数以亿万计的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建设者、劳动者。人才培养依赖相适应的教育,而教育的根基在于教师,尤其需要数量充沛、质量上乘的好教师队伍。这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建设却有着太多需要破解的难题。吴江区的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区域与基层学校两个层级的有效经验。吴江区教育行政部门把构筑教育人才新高地,作为发展教育、打造教育名区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工作,着重做了以下三件事:一是积极引进教育教学人才,拓展教育人才招引深度广度,让“名校优生”从感知吴江、热爱吴江到投入吴江,从源头上做大人才蓄水池。二是不断完善教师职后培养体系,通过本地区教师发展中心,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校等各种平台,对本区域的教师进行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可持续的职后培养。三是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采用“柔性引智”,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形成吴江教育“智库”,通过讲学、指导、咨询、带教、研讨等多种形式,对教师队伍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引导。至于各个学校更是基于校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职后培养工作。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过这样的论述,“为了使教师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真正的人,就必须明确三点:第一,凡是不能自我发展、培养和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二,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学生;第三,教师只有诚心诚意的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吴江区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的做法就很有典型性,他们针对集团办园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人数不断增加;新生代教师发展目标不清晰;中老年教师走进职业倦怠的怪圈;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等问题,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师自培工作,通过坚守职业操守,激内需,坚定教师专业追求;坚持“分层、专业、多元”设规划,引导教师专业自觉;聚焦“研修、分享、辐射”搭平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成效。当然,吴江区这样的学校、幼儿园还有很多。

二、融入长三角的“好教育”,应有各显风采的学校品貌

好的教育一定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学校除了获得程序性的、体系化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通过师生教学相长和同伴教育得到品格塑造、陶冶性情、成长个性、形成规则、融入群体,获得自尊与尊重,获得走向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自古至今,由书院到学堂,再到现代学校,好的学校都有好的品相,当然包括文化内涵和外部样貌。由于学段、地域、原有的办学基础等不同,学校呈现的品相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但要求应该是共通的,那就是学校一定要成为学生健康身心、活泼成长的摇篮,成为学生某一成长阶段的精神家园,更要成为学生一辈子值得回望的成长驿站。江苏省震泽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1923年,中国现代教育家汪懋祖先生在立校之初给学校题写的劝勉词就是“活泼泼地”。另一位同时代的教育家蒋梦麟更是直白地表达:“教育的‘出产品首先应该是活泼泼的人。”百年来,震泽中学几经搬迁,办学规模和学校的外部形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通过“活泼泼”的教学,关注成就“活泼泼”的每一个学生,秉持顺乎天性、着眼个性、激活灵性等原则,营造自然灵动的教育文化场域,构建和谐乐群的学习生活方式,打造生动的课程教学质态,努力造就健全的个人,成为学校的长久坚守,也成为教育同行和社会各界可以感知的学校品貌。思贤实验小学是一所创办于2014年的新建学校,学校管理者认识到学校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新建学校本身并无鲜明的文化属性,需要通过师生共同体的意义建构、价值追求、规则落地、行为定型,才能逐步生成独特的学校品貌。经过六年的努力,“法古今贤人,成时代新贤”的办学目标和“人各有贤,各贤其贤”的育人价值追求,已融入学校环境、课程、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品貌。吴江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

“一校一品”的建设目标,把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一大举措,推行全局性的策划、特色化的整合、聚焦性的提炼、个性化的呈现,建设“有根”的校园文化。努力打造更多文化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优质学校,为区域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种下了文化基因,也让校园文化滋润熏陶每一位师生。

三、融入长三角的“好教育”,应有规范而有特点的课程安排

什么是课程?唐代孔颖达曾提出有关课程的表述,“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

“宽看期限,紧看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西语中“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他把由“跑道”引申出来的curriculum译作课程。关于课程的论述众说纷纭:课程即教学科目,

“是所有学科的总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效果;课程即学习经验......。笔者认为,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谈到的课程概念最可接受,那就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学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综上所述:课程的内涵解释再丰富多样,仍离不开“乃依法制”“跑道”的原始定义,更包含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程”等的基本规定。课程仍然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是学习生成的基础台阶。当前在课程实施中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如何保证国家基本课程的有效落地。二是怎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段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培养建设有价值、有特色、以人为本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吴江区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将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系列活动等有机整合,提升区域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鼓励学校打造课程品牌,培植区域内优质课程,努力为学生搭建好成长的“脚手架”。盛泽第二中学围绕着课程设置与实施,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以人为本做优国家课程,夯实教育厚度;因地制宜做实地方课程,拓展教育宽度;因校制宜做精校本课程,挖掘教育深度。这些实践既是吴江地区点上的探索,也为同类教育提供了普适性的经验。

四、融入长三角的“好教育”,应有改革的勇气,更要有实施的措施

为了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吴江区在借鉴其他地域经验的基础上,聚焦核心问题,探索区域教育改革路径。他们着重做了三件事: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区的教育资源面临着结构性短缺,且发展不均衡的矛盾。2017年以来,吴江区教育局实施《深化教育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把“集团化办学”列入全区重点改革事项加以推进,采用包括“做优集团,做强校区”“合作共赢,抱团发展”“以强带弱,扶持发展”“中小衔接、项目攻关”等多种类型的集团化办学方式,通过转换管理机制,补短板,以强校带弱校,创品牌优化课程教学等措施使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使教育提升计划覆盖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并延伸到幼儿园,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二是推进教师管理机制改革。吴江区教育局采用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试点名特优教师“区管校用”;探索高级及以下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对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师优先进行编制补充;对备案制和在编教师进行一体化管理等一系列教师人事制度管理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也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待遇。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试验。吴江区教育局通过开设中学创新实验班、综合性跨学科书院、初高中贯通联合培养、与品牌高校开展创新基础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方法对接国家教育发展人才计划,实施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试验。这些举措是对人、财、物资源的再分配,也会涉及相关群体的利益。改革进程中需要担当,更需要用细致周密的方式确保措施实施。正是敢于碰硬的改革勇气,再加上下同心的努力,使改革取得成效。近年来,使“让每个孩子都全面个性地成长,让每个教师都能幸福專业地提升,让每所学校都成为社会满意、百姓放心的好学校”的吴江区教育实践得到各方专家和领导的肯定,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正逐步走近“好教育”的目标。

在教育改革的大时代中,在信息化、全球化、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困难叠加,教育挑战加剧,但教育问题类型和问题解决方案也在趋同,吴江教育如何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做好协作、分享、联合、融入的大文章,集各地各家之长,展吴江特色风釆,也许正是吴江教育走向“好教育”新目标的一次机会。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民办高校督导专员)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
浅谈如何加强“双语”教学与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百色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高校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时期基础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