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1-11黄凌云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锐器体液艾滋病

黄凌云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综合内三科,辽宁 沈阳 110006)

艾滋病为一类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诱发。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指的是护理工作人员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受到血液、体液,或受损皮肤等情况影响,可能被HIV感染的情况[1]。考虑到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避免艾滋病职业暴露,需提升护理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掌握严谨、科学的护理能力技巧。总之,无论是从护理人员防护能力提升,还是从护理工作质量提升角度考虑,本课题围绕“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均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艾滋病职业暴露护理工作人员10名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类型均为针刺伤;暴露部位均为手指;暴露级别均为名三级暴露。

1.2 方法:本次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在了解10名职业暴露护理工作人员的一般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综述研究资料及我院在艾滋病患者医护工作中的经验,对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进行概述,进一步分析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常见危险因素,并结合这些常见的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职业暴露防护对策,以期使护理人员在对艾滋病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防护意识增强,预防并控制艾滋病职业暴露。

2 结果

本次纳入研究的10名艾滋病职业暴露护理人员,经过1、3、6、12个月的艾滋病血液检测,并经为期1年的临床医学观察后,无职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的情况发生。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分析:艾滋病,作为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一旦感染,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艾滋病患者常见症状为:持续发热、虚弱、盗汗,全身淋巴结肿大;主要的传播途径为:经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临床针对艾滋病患者,需加强护理干预,延长患者的生命。但是,经研究报道发现,在护理工作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因此,针对这一情况临床需引起重视[2]。

相关研究报道称:截至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活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人数突破60万且报告死亡人数突破19万,现存活HIV感染者数量远远高于AIDS患者数量[3]。即便近几年来我国艾滋病流行速度呈逐年减缓趋势,但是HIV感染者数量仍持续增长。同时,护理人员从事护理工作中也可发生意外被艾滋病患者血液及体液污染皮肤黏膜或被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及体液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出现可能感染HIV的情况。

大多数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其发生原因与护理活动中大量侵入性操作存在着密切联系,尤其是具备接触患者分泌物、体液、血液及医疗废物的机会,大大增加其锐器伤害及裸露皮肤黏膜的暴露概率,其HIV职业暴露风险相对较高。同时,HIV职业暴露以血液体液污染及针刺伤为主要方式,各个临床科室均存在着职业暴露风险,特别是手术室及传染科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远远高出其他科室。受护理人员AIDS职业暴露风险高的影响,直接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得到大多数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及重视。如何预防院内感染确保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是医院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4]。

3.2 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常见危险因素分析:①高危操作行为因素。按风险程度,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高危操作行为因素可分为针刺伤、血液体液污染及皮肤黏膜暴露。其中,针刺伤作为护理人员诊疗期间最为常见的暴露损伤因素,具有发生率高及不易察觉等鲜明特点,并且导致针刺伤的器具往往为实心针及空心针,抽血、注射及静脉穿刺等操作环节均存在着出现针刺伤情况的可能性,其发生原因与未正确分离污染注射器、回套注射器针帽、手术不良习惯及锐器盒放置不正确关系密切。有研究资料显示,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类型相对多样,例如:丙型肝炎病毒(英文简称HCV)、乙型肝炎病毒(英文简称HB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而HIV针刺伤感染率约为0.31%[5-6]。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已知HIV暴露源中患者阴道分泌物、精液、体液及血液的传染性较大,而腹水、羊水、关节液、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脑脊液也存在着一定传染性[7]。一旦护理人员自身护理水平不足或操作方法不得当则存在着引发HIV职业暴露的可能性。此外,护理人员于抢救患者或日常诊疗期间中所暴露的皮肤及黏膜被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污染则加剧皮肤或黏膜的直接暴露风险,甚至演变为HIV感染。②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因素。即便大多数护理人员得知患者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时格外注意自我防护及消毒隔离,其护理操作流程相对小心谨慎,一定程度上降低HIV职业暴露风险,但是面临病情未知患者期间存在出现忽略消毒隔离防护环节的可能性,大大加剧职业暴露风险。同时,急诊科中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垂危,一旦护理人员忙中出错则直接引发艾滋病职业暴露,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有学者经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基本明确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尽快消毒处理伤口,但是大多数护理人员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均不够规范,换而言之大多数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相对薄弱[8-9]。③防护知识及资源配备缺乏因素。有学者经实践调查发现,大部分护理人员基本了解艾滋病及HIV病毒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不够深刻,例如:暴露后预防用药、后续处理、职业暴露等级、普遍防护原则及艾滋病窗口期时间等,造成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同时,临床工作中护理岗位普遍存在人员精神压力过大、人员数量不足及工作繁忙等问题。超负荷护理工作量作为造成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护理人员身心处于疲劳状态且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时极易引发HIV职业暴露,一旦艾滋病认知不足则加剧HIV职业暴露风险。

3.3 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探究:①规范护理操作避免高危操作。由于护理人员诊疗期间极易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出现艾滋病职业暴露,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相关操作流程,尤其是注射环节及抽血环节提前戴好手套,手持无菌注射器时保持动作规范,避免刺伤他人或刺伤自己。待护理操作结束后,尽可能交由操作者本人进行收拾整理,大大降低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同时,输液结束时,护理人员采取正压拔针法,即提前不关闭输液器直接拔除针头,以达到冲洗针头控制针头血液含量的目标,避免出现针刺伤且进入人体内血液过多。此外,任何可能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的操作环节均佩戴手套及口罩、穿戴隔离衣,必要时佩戴一次性护眼罩,预防污染血液溅入眼睛。②做好各项基础防护工作。健康教育培训是有效预防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有力措施,其教育内容涵盖预防职业暴露及暴露发生后补救措施2个方面内容,特别是新晋护理人员尽可能开展岗前培训,帮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规范其护理操作流程,大大增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同时,针对在岗护理人员,不断强化培训考核力度,例如:艾滋病防治知识考核及防护技能考核等,待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培训合格证书,与晋职考核直接挂钩,利用行政手段激发受培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树立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秉持普遍性防护工作原则,将所有血液及体液样本视为HIV阳性标准进行护理操作,确保皮肤及黏膜的完整性。③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医疗废物管理。在实际防护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以临床工作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配置人力资源,预防出现工作繁忙及人员紧张等各种问题,消除护理人员出现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并且持续强化监督检查及处罚力度,督促临床各个科室遵循标准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例如:使用锐器后及时放入锐器盒、利用锐器盒卡口分离针头等,一旦锐器盒至容量3/4时进行及时处理,避免锐器盒内过满造成锐器外露出现刺伤情况。同时,医疗废物运输、贮存及收集期间,加大对于操作人员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重视程度,保证医疗废物锐器等感染性污染物处理得当。④加强暴露后防控及心理干预。在实际防护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规范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即选择流动清水及肥皂反复清洗受污染皮肤、选择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暴露,尽可能保持轻柔力度挤压受伤处,自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加压直至完全挤压伤口处血液,再选择0.5%碘伏或75%的酒精消毒伤口完成简单包扎,并且得知自身暴露后及时登记情况进行上报,详细记录暴露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经过、暴露方式、具体位置、损伤程度、暴露原因及是否含有HIV病毒、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等方面内容,尽可能保留2份抗凝血样本,及时向单位负责人及本地疾控中心进行报告,必要时咨询有关专家全面评估暴露风险等级。此外,由于HIV职业暴露后大大加剧护理人员心理负担,客观上要求医院开展后续心理疏导,向暴露人员讲解HIV职业暴露方面知识帮助其正确认识职业暴露,分析可能感染HIV的概率,列出职业暴露感染数据,例如:HIV污染锐器刺伤后感染概率仅为0.30%及黏膜暴露感染HIV概率为0.09%等,暴露人员予以心理层面及精神层的支持,特别是正确规范处理能大大降低HIV感染发生率,有助于减轻护理人员心理负担促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1-12]。

综上所述,导致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原因诸多,包括:血液及体液污染、皮肤及黏膜暴露、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薄弱等;因此,需提高防护意识,加强防护工作,避免高危操作的出现,进一步使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及预防。

猜你喜欢

锐器体液艾滋病
强化实训室管理及多元化职业防护教育对降低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 世界艾滋病日》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体液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体会
“探究体液的缓冲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医用锐器盒放置架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分析
艾滋病能治愈吗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预防艾滋病
体液指标在运动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