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例双型肝炎合并肝硬化致肝功能衰竭误诊的案例分析

2020-01-11陈新梅陈昆迪陈光武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黄疸

陈新梅 陈昆迪 陈光武

(1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传染科,甘肃 定西 743000;2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甘肃 兰州 730050)

1 临床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男性,46岁,以“间断乏力、纳差6年,恶心不适半月”,于2018-02-06入院。患者于2012年6月因乏力、腹胀、呕血及黑便,在我院明确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给予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抗病毒及保肝等治疗并行脾脏切除术。之后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均经抗病毒、保肝等治疗后出院,病情基本平稳。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疼、查低磷血症,考虑“阿德福韦酯”引起,故改为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院外一直服用补磷、抗病毒药物,近半月出现恶心不适,门诊查肝功:ALT:386.5 U/L;AST:685 U/L;TBIL:107.2 μmol/L。故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收住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7 ℃,呼吸22次/分,心率98次/分,血压110/70 mm Hg,精神差,神志清楚,慢性肝病面容,皮肤黏膜、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腹壁静脉无曲张,左上腹见长约10 cm陈旧性手术瘢痕,腹壁柔软,左上腹及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胆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增强减弱。入院后继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保肝、退黄、促进胆汁代谢、补充维生素等对症综合治疗,于2018-02-13复查生化:前白蛋白9.2 mg/L↓,丙氨酸转氨酶247.32 U/L↑,总胆红素187.05 μmol/L↑,直接胆红素120.33 μmol/L↑,总胆汁酸187.16 μmol/L↑,高密度胆固醇0.37 mmol/L↓,载脂蛋白A1 0.60 g/L↓,乳酸脱氢酶 295.4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98.98 U/L↑,免疫球蛋白G22.96 g/L↑,免疫球蛋白A 5.91 g/L↑,免疫球蛋白M 2.26 g/L↑,补体C30.36 g/L↓,补体C40.06 g/L↓,胆碱脂酶 2959 U/L↓,碱性磷酸酶422.84 U/L↑,α-L岩藻糖苷酶51.39 U/L↑,γ-谷氨酰转移酶102.75 U/L↑,乳酸 19.96 mg/dL↑,a-羟丁酸脱氢酶263.71 U/L,余正常;上腹部核磁平扫+增强提示:①肝硬化;②脾脏缺如。HBV-DNA阴性。患者黄疸加重,伴凝血功能障碍,存在胆汁淤积,排除肝内外胆道梗阻,考虑存在毛细胆管炎,故在原抗病毒、保肝、退黄治疗基础上,给于激素治疗,于2018-02-17复查肝功:白蛋白33.50 g/L,丙氨酸转氨酶208.69 U/L,天氡氨酸转氨酶 275.57 U/L,总胆红素190.41 μmol/L,直接胆红素126.66 μmol/L,总胆汁酸126.24 μmol/L,胆碱脂酶2768 U/L,碱性磷酸酶378.34 U/L,α-L岩藻糖苷酶47.25 U/L,γ-谷氨酰转移酶 79.44 U/L,前白蛋白12.0 mg/L。此次复查胆红素较前再次明显升高,治疗无效果,故停激素,治疗上给予思美泰退黄治疗。于2018-03-01复查肝功:白蛋白37 g/L↓,丙氨酸转氨酶283 U/L↑,天氡氨酸转氨酶499 U/L↑,总胆红素463 μmol/L,直接胆红素304 μmol/L↑。凝血功能障碍。病情重,治疗效果差,黄疸进行性加深,存在“肝衰竭”,转兰州市二人民医院。转入后查肝功:丙氨酸转氨酶311 U/L↑,天氡氨酸转氨酶485 U/L↑,总胆红素601 μmol/L,直接胆红素 404 μmol/L↑。肝炎系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前S1抗原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HEV-IgM阳性。诊断:戊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行人工肝治疗,同时给于利巴韦林抗病毒及加强保肝、退黄、营养支持等对症综合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黄疸逐渐下降,于2018-03-17复查肝功:白蛋白33.50 g/L,丙氨酸转氨酶88.69 U/L,天氡氨酸转氨酶75.57 U/L,总胆红素90.41 μmol/L,直接胆红素56.66 μmol/L,总胆汁酸56.24 μmol/L,胆碱脂酶3768 U/L,碱性磷酸酶 378.34 U/L,α-L岩藻糖苷酶47.25 U/L,γ-谷氨酰转移酶79.44 U/L。好转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利巴韦林”12周,病情基本平稳。2018-08-31再次来我院门诊复查生化:丙氨酸转氨酶45.24 U/L,天氡氨酸转氨酶35.24 U/L,总胆汁酸32.40 μmol/L,碱性磷酸酶294.50 U/L,总胆红素24 μmol/L,直接胆红素17.16 μmol/L;肝炎系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前S1抗原 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HEV-IgM弱阳性;因我院未开展HEV核酸检测,故未查HEV-RNA。

病例2:患者男性,53岁,主因“发现HBsAg(+)20余年,乏力、腹胀5年,黄疸半月”于2018-02-20入院。患者“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未经诊治。2012年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查HBVDNA:3.0×105IU/mL,肝功异常,腹部超声、CT均提示肝硬化。给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之后门诊复查肝功正常,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阴性。2017年3月份患者出现肝区胀痛不适,查AFP>1000 IU/ml,肝功正常,上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①肝右前叶病灶,考虑Ca;②2、肝硬化,脾大;③肝左叶囊肿;④胆囊结石。遂转兰大二院,行肝癌手术切除,同时给予化疗一次,好转出院。2017-05-23至2018-01-04患者先后3次住院复查,病情基本平稳,每次查肝功大致正常,HBV-DNA阴性,肝炎系列:PreAg(+)、HBsAg(+)、HBcAb(+),余阴性。AEP:<10 ng/mL;上腹部核磁平扫+增强提示:①肝右前叶HCC术后改变;②肝硬化,脾大;③肝囊肿;④少量腹水。治疗上均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康莱特、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化疗后,好转出院。2018-02-20患者因近半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黄疸,伴恶心、呕吐、右上腹部胀痛不适,无发热,再次入院。入院后查肝功:丙氨酸转氨酶249 U/L,天氡氨酸转氨酶246 U/L,总胆红素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212 μmol/L,葡萄糖6.42 mmol/L,碱性磷酸酶135.15 U/L,胱抑素C 1.19 mg/L,γ-谷氨酰转移酶157.90 U/L,乳酸20.29 mg/dL;降钙素原2.9 ng/mL;AEP:26.6 ng/mL;凝血功能基本正常;HBV-DNA阴性;上腹部核磁平扫+增强提示:肝硬化,脾大,肝左右内侧囊肿,胆囊缺如,右侧少量胸腔积液。患者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黄疸进行性加重,同时降钙素原升高,目前诊断考虑: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慢性肝衰竭 ;胆道感染;故治疗上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退黄、抗病毒、盐酸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中药结肠透析,于2018-03-12复查肝功:丙氨酸转氨酶69.8 U/L,天氡氨酸转氨酶98.8 U/L,总胆红素158.40 μmol/L,直接胆红素116.00 μmol/L,总胆汁酸 33.70 μmol/L,胆碱脂酶4009 U/L,碱性磷酸酶 147.00 U/L,γ-谷氨酰转移酶 71.00 U/L;肝炎系列:reAg(+)、HBsAg(+)、HBcAb(+)、戊肝抗体-IGM阳性,余阴性。患者本次肝损害考虑于急性戊肝所致,停乳酸左氧氟沙星,余治疗继续,于2018-03-19复查肝功:丙氨酸转氨酶56.2 U/L,天氡氨酸转氨酶62.9 U/L,总胆红素68 μmol/L,直接胆红素37 μmol/L,总胆汁酸30.5 μmol/L,胆碱脂酶 4009 U/L,碱性磷酸酶163.00 U/L,γ-谷氨酰转移酶 1040 U/L。好转出院。于2018-04-19复查患者黄疸再次加重,查肝功:丙氨酸转氨酶41.69 U/L,天氡氨酸转氨酶43.23 U/L,总胆红素287.1 μmol/L,直接胆红素188.5 μmol/L,间接胆红素99.45 μmol/L,总胆汁酸211.6 μmol/L,碱性磷酸酶154.00 U/L,γ-谷氨酰转移酶153 U/L。再次给于上述抗感染、抗病毒、保肝、退黄等对症综合治疗,效果欠佳,患者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于2018-05-15再次做上腹部核磁平扫+增强+MRCP:肝右叶胆管呈囊状扩张,内壁处实性回声,胆总管腔内栓子形成。腹水:甲胎蛋白:10.94 ng/m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137.7 ng/mL,CA125 156.7 IU/mL,CA199>1778.9 IU/mL,CA50 410 IU/mL。诊断:原发性肝癌、胆管癌、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戊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请肿瘤科会诊,行PTCD胆汁外引流及综合综合治疗。之后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黄疸加深,出现肝性脑病。于2018-06-07临床死亡。

2 讨论

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是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HEV为十二面对称体圆球形颗粒,无包膜,H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甲型肝炎相似,细胞免疫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根据同源性可将HEV分为至少4个基因型,基因1型和2型只感染人,基因1型引起水源性流行,主要感染男性青壮年;基因3型和4型既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多种动物,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引起的戊型肝炎已被认为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其中3型广泛分布于欧美和日本基因4型流行于亚洲,是我国饲养的猪及我国人群散发HEV感染的优势基因型,容易感染老年机免疫力低下人群。

HEV抗原抗体系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约40%戊型肝炎病例肝组织标本中发现HEAg,它主要定位于肝细胞质。血液中检测不到HEAg。抗-HEVIgM在发病初期产生,多数在3个月内阴转。因此抗-HEVIgM阳性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抗-HEVIgG持续时间在不同病例差别较大,多数于发病后6~12个月阴转,但亦有持续几年甚至十多年。

HEVRNA:戊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粪便和血液中存在HEV,但持续时间不长。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年会期间,EASL颁布了最新版《EASL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用血清学和核酸联合检测诊断HEV感染。(A1)推荐用核酸检测诊断慢性HEV感染。

本文2例戊型肝炎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发病前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重叠HEV感染后均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并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前1例患者经利巴韦林抗病毒、人工肝支持及保肝、退黄等综合治疗后肝功基本恢复正常,半年后复查HEV-IgM弱阳性;另外1例患者1年前诊断“原发性肝癌”经手术肿瘤切除后并多次给于化疗,在重叠HEV感染后经抗病毒、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肝功好转,黄疸下降,1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合并“胆管癌”最终肝功能衰竭,临床死亡。此2例患者诊断被延误可能与以下3点有关:①病史:患者既往有明确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临床医师思维定势,首先考虑到肝损害与HBV有关,是否出现所用抗病毒药物耐药,未做HEV-IgM检查;②病情:2例患者病情进展快,黄疸持续加深,均出现肝功能衰竭,结合既往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其中1例肝癌手术并化疗术后1年,故考虑到肝损害于肝脏肿瘤;③症状:2例患者急性感染HEV后均出未现发热、上呼吸道样感染等病毒血症;因此,临床医师对黄疸患者应该拓展临床思维,尽量避免既往病史干扰,对引起肝损害病因,做一一排除,完善相关检查,做到精准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为临床针对性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丙氨酸转氨酶黄疸
献血体检时的“转氨酶”究竟是啥?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转氨酶高不一定是肝炎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