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强化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综合保障的建议

2020-01-09张宁吉标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活动

文∣张宁 吉标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开展的旅行体验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开展研学旅行是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活动迅速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开。《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1]在教育部文件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区市纷纷出台建议和方案,对研学旅行的开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本地区中小学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探索推进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发挥研学旅行活动在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各方责任,强化监督与管理,保障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

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研学旅行立足于实践体验与生活经验,有机融合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使个体于自然中认知自我、于社会中塑造自我、于人格化中实现自我。所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2]有助于扩展教育的空间,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拓展教育时空,促进深度学习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改善和优化人的生活。真正的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和原点,以供给人生未来发展为目的。教育回归生活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研学旅行活动是推动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可以将教育的空间由校内拓展到校外,自然万物、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科教场馆、农场企业都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在研学活动中,学生身处动态、开放和变化的环境中,可以切身感受自然地理风貌,了解真实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丰富和扩展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研学旅行能为学科教学提供生活的元素,扩展课堂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增进对课堂的感受和愉悦体验。

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学生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不断反思自己与世界的互赖共生关系,可以提升自我觉察能力,激发内部学习动机,挖掘自身潜能。真实的生活世界和切身的实践经验也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相应的主题研学活动中去发现真实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建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品质。

(二)助力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依赖于自由与休闲的环境。自由与休闲是创造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人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释放。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可以摆脱学校固有课程知识的束缚,使思维峰回路转、茅塞顿开,激发潜在的想象力,迸发创造的灵感。历史发展也证明,人类伟大的创造性活动大都与人的休闲有着密切联系,许多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灵感往往不是在忙碌的工作中闪现的,而是在轻松的游历、游学活动中萌发的。如果学生功课负担较重,就找不到空闲时间来使自己的身心放松。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得到解放,其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抑制。研学旅行也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研学旅行不是静态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强调直接经验的活动,鼓励动态参与,倡导学生“玩中学”“做中学”。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释放学习压力,提升生命质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不高,心理问题频发,生命质量堪忧。山东省应试教育氛围突出,升学竞争相对激烈,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学习负担比较繁重,学业压力尤其大。有学者在2018年对全国90所中小学校13 809名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行调查发现,以学生学习层次为分析主线,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均存在一定主观学业负担,高中生学业负担(均值2.87)显著高于初中生(均值2.37),初中生显著高于小学生(均值1.74)。说明,随着教育层次的升高,学生学业负担逐渐加重。且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学业负担来源也是有差异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行为反应层面的负担较重,高中生则在认知过程方面的学业负担较重。[3]较重的学业负担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很多中小学生缺乏相应的休闲技能和素养,不会合理地安排业余活动,休闲方式比较单一;尤其在网络化背景下,不少中小学生形成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甚至沉溺于虚拟的生活世界,也影响了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让学校充满活力,让教育生活更加闲适而有意义,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张扬,这是当今时代教育改革的殷切呼唤,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积极推进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校外休闲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放松心境,缓解紧张的学习节奏,释放校内学习压力,增进对教育的积极体验,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正处于探索阶段,在组织管理、课程实施、基地建设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市场化倾向严重

随着国民休闲意识的提升和中小学研学旅行计划的推进,我国面向中小学生群体的休闲旅行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旅行社、旅游景区和一些培训机构热情高涨,主动寻求与中小学合作,进行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与市场营销。按照研学目的地划分,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中小学研学旅行主要有省内游、境内游、国外游;依据研学的内容划分,有高校游、科技游、文化游、乡村游等类型;依据组织方式划分,包括 “冬(夏)令营”“学习考察团”“修学亲子游”等形式。由于缺乏严格的准入门槛和规范的管理规制,很多单纯以谋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混杂其间,它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开展过程中往往重“旅”不重“研”,重“行”不重“学”,重视宣传效应而不是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发挥。

(二)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应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中,各级中小学校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缺乏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专业师资,没有真正投入足够精力来设计和规划相关活动,倾向于将研学旅行活动直接委托给旅行社等第三方机构,这导致研学旅行课程在实际实施中问题突出。第一,活动设计缺乏整体性。研学旅行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校内课程互为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不足,在学校课程系统性建设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第二,目标不够明确。目标是研学旅行设计和实施的核心要素,对整个活动的开展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任何课程活动都需要高度重视目标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应强调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可测性和可实现性。[4]很多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之前,并没有明确活动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应该培养哪些能力,以及应该形成哪些素养。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不乏模糊、宏大和异化,有的甚至缺失目标。由于缺乏对研学课程目标的系统规划,一些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没有明确的主题,研学旅行目的地选择随意性很大,对效果的评估也没有及时跟进。第三,课程实施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开展的研学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多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游览,停留在直观感觉上,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缺乏实践参与,深度体验不够,能力提升不足。

(三)基地建设不完备

研学旅行要依托一定数量的活动基地才能实施。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应该突出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即情境性、实践性、互动性,能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体验现实的生活,增进切身的经验和感受。2018年10月,教育部公布377个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22个“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这些由教育部门精心挑选并严格认定的研学基地,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科技、医学等多个范畴,在设施配套、人员培训、安全保障、基地实践项目、课程开发、活动项目等方面都经过了严格的考核认定,各省区市的研学旅行也很好地体现了区域特色。例如:山西省的中国煤炭博物馆、辽宁省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江苏省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山东省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同时,各省区市的文旅行政部门、教育厅(教委)也逐渐重视本地区研学基地的开发工作,部分省区市也已公布了一批考核认定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已经开始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有意识地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但整体来看,这些基地整体配套尚不完善,很多还仅仅是作为旅游景区或参观(观摩)基地存在,缺少体验式、互动式、综合性的设计和开发,这影响了研学旅行活动的效果。

(四)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校外集体活动自然会带来学生管理的困难,使安全管理风险增大。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即便是外包给其他市场组织,也并不因此减轻其法律责任,学校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将校外活动交由第三方具体承办,并不导致校外活动性质的变化,也不因此减轻或免除学校管理、保护学生的法定义务。[5]这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不愿主动组织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近些年,一些学校在组织外出活动时也曾发生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例如,2018年11月8日,安徽阜阳鸿远希望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和同学、老师一起前往江苏宿迁项王故里景区,被景区一个石制灯具砸中,经医治无效身亡。此次活动由阜阳市某旅行社负责执行带队,100多名学生参加,而随队的校方老师(10名)及旅行社导游(4名)共计14名。事故发生后,由于责任划分的不明确,学校、旅行社、景区方面无法承担相应责任。这导致很多学校对组织大规模的研学旅行活动有所忌惮,顾虑较多,积极性不高。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参与数量多,涉及交通、食宿、卫生、旅行等诸多社会资源的聚集和整合。如果活动前制订的策划案不完备,对各种具体事项的考虑不全面,就极易产生巨大的安全风险。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并无专业的师资队伍,对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只能依靠主观意识判断,在应急方案中对各种意外的设想不周全,使教师在面对活动中的突发情况时束手无策,安全事故的防范难度较大。况且,在现行评价机制下,增加校外研学旅行活动又很少能给学校带来更多利益,为规避安全风险,各地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也是顾虑重重。

三、强化中小学研学旅行综合保障的对策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论从观念的转变、活动的设计、方案的规划,还是管理的改进,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级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推动。我国应该从教育民生改善、学生素质提升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进行整体思考和谋划。

(一)组建专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专业研学团队和研究机构的引领作用,各区域应充分利用本地的专家力量和教育资源,各省区市可以依托本地的教育学会、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设立专业的“研学旅行研究院”。 该研究院要立足本地区休闲旅游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合作方、政府和社会需求三大力量的共同作用,开展不同领域的协同创新研究,搭建一个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咨询服务的创新平台,开展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尤其需对政策法规、产品设计、课程标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在研学导师培养标准、研学基地建设标准、研学旅行服务标准方面进行研发,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数据支持和产品支持。

同时,考虑在各省区市的教育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中小学研学旅行专业学会”。专业学会要广泛吸纳会员单位成员、高校、中小学、教育机构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参与,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分享和交流经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二)加强对研学组织机构的监管

市场力量和社会机构在促进研学旅行开展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当前中小学在组织与管理上的经验不足。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可以通过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但需要加强对组织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尽快制订社会组织参与研学旅行的资质条件,推行准入资格制度,设立准入门槛,对不符合标准的社会组织要禁止参与,对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组织颁发许可证并予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要按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在具备相关资质的组织中进行公开招标,综合考虑成本、课程方案、安全保障、服务质量等因素,并签订研学旅行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

针对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经营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意见》涉及的相关部门,应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积极做好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价格、安全等监管,特别是要从保障中小学生人身安全的角度,制订安全出行标准,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责任到位,责任到人。

(三)出台研学旅行管理办法

近些年,我国已发布很多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政策。 2014年7月发布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提出了一些组织活动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指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应设置一名研学导师,并说明了研学导师的工作职责。各省区市为响应中央号召,纷纷颁布关于推动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方针政策。山东省于2017年8月发布了《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旅行”。广东省则在《关于加快广东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中将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尽管这些文件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但对于实施范式、课程组织、行业标准、安全措施等并没有详细的说明。相关责任部门应该在对当前现状调查基础上,尽快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制订《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规范标准》(以下简称《规范标准》)。《管理办法》应对研学旅行的细节做出具体规定,包括活动内容与形式、活动组织与管理、活动经费标准、安全责任划分、随行人员分工、资源基地建设、安全保障经费支持等,还要对中小学生各年级参加研学旅行的次数、时间、规模、交通方式以及费用等进行必要的规定。《规范标准》应该确立研学旅行活动基地的卫生、安全和接待标准。对达到标准的基地由文旅、教育部门联合验收授牌,还要定期对其开展检查和监督,对出现问题的活动基地要责令整改或强制退出。

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研学旅行优势明显,且发展潜力大的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负责处(科)室,指定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建立常规化工作机制,定期制订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及时总结和汇报。同时,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给予协助,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强化研学旅行安全保障

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是指充分调动各种要素,对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提前防范,对安全事故进行一定的预防、监管和处理的功能系统。[6]当前,中小学自身要构建常态化的学生安全保障制度。一是制订研学旅行安全应急方案,包括采取安全的交通方式、去安全性高的活动基地、活动开展前拟定详细的活动场地环境图、指定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人员分工、成立安全应急小组负责内外部安全事项联络等。二是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提前派教师到目的地做调查,对车辆、行程、住宿、餐饮等进行前期调研,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三是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每个师生熟悉了解户外自我保护常识。在每次出行前,由专职负责安全教育的教师提供生存急救培训,进行突发危险的自救演练。通过播放安全教育公益片、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自救和互救,强化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四是强化保险意识,购买校方责任险、学生平安险、旅行意外险等,减轻学校的安全压力和责任。

为防止研学旅行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建立严格研学旅行的责任追究机制,细化研学旅行的安全责任,明确安全责任的法律划分。在司法实践中,也要充分考虑校外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对校方无明显过错的安全事件持宽容的态度,不能责任追究扩大化,以保护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活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