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2020-01-09顾艳丽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师

文∣顾艳丽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与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2],换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障。《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阶段中的一般性指导任务和基本的指导行为规范,但《指导纲要》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的宏观指导有余,细节规范尚需不断完善、落实,致使教师对活动的具体指导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考察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指导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教师“随心所欲”或“有心无力”的指导不在少数。有鉴于此,探明教师实然指导与应然指导间的差距,定位教师指导的症结所在是当前需要做的,“对症下药”以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应然状态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3]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需如何明确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指导角色定位呢?

(一)教师指导重点: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教学板块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在于“知识”与“经验”的组织方式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组织“知识”与“经验”。[4]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然离不开“知识”和“经验”这两个要素,它们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将分为两大板块:主题学习、实践活动。这两大板块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各异。

活动主题学习板块旨在依托课堂教学进行主题学习,渗透活动开展所必需的相关知识、方法,为学生的活动开展提供基础认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在活动主题学习阶段,课程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习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与思考方式。教师的指导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贴近自身实际的社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感兴趣的活动课题,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支撑,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科学开展。

实践活动板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知识,培育进行问题解决与探究活动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教师的指导任务变为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方法运用能力;在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建立生活与学习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整理分析活动资料信息中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创意物化能力和活动反思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指导关键:抓住活动阶段的指导重点,明确指导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多样,教师的指导任务繁重,教师有效指导的关键在于以活动各阶段的指导重点为突破口,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合理变通。

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指导的基本内容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组织学生确定实践主题并制订实践方案。首先,教师要使学生领会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价值与意义,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教师可利用PPT、微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借助信息技术介绍课程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活动内容、任务,做好活动前的充分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下发活动通知单,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学校已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可以进一步点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微课(如课程介绍、活动实录、视频教程、作品展示),让学生了解活动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源,激发学习欲望。其次,不论是以考察探究还是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为主要实施方式的课程,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均在于让学生明确活动主题范围,组织学生确定选题和拟解决的问题,选定实践内容、方式,指导学生自制活动方案或设计方案,教师就学生制订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做出评估,反馈改进建议。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保证活动方法的合理性、活动过程的规范性。首先,教师要引导活动方法,建立活动规范。活动主题的多样性及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难以建立统一的活动模式,教师需重点做好学生活动过程的引导,教给学生开展活动的系统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处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保障学生规范实施活动。以考察探究为例,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指导情境,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方法的理论指导上做分析,在活动方法的实践操作上做引导,结合经典活动案例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有效的访谈、设计可操作的观察量表、设计科学实验等。活动方法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能力、知识经验出发,结合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等因素,探索出适宜的活动方法。在学生记录活动过程和整理活动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活动记录的工具及资料整理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自主设计记录工具,绘制记录图表、拍摄照片、录制音视频等。其次,教师要监控活动过程,确保活动价值,跟踪活动实施过程,引导学生以任务为主导,坚持问题驱动,把握活动动向,掌握活动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活动总结阶段教师指导的关键是倾听体悟,反思改进。教给学生整理与分析活动过程中获得资料信息的方式方法,对活动过程进行系统总结,教师成为积极的倾听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层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中的收获感受进行分享。引导学生就活动目标是否达成、活动内容是否适宜、活动方案是否科学可行进行批判性反思。教师基于活动总结反馈结果,引导学生完善活动不足之处,积累活动开展经验,明确进一步实践活动的方向,协助学生探索未来可以持续开展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深化活动收获。

(三)教师指导旨趣:注重体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交融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验,还要重视学生在体验中的意义建构。“小学中低段的活动课程以学习体验为主,从小学高段开始,则不能仅停留在体验”。[5]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与活动主题研究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浅层实践和盲目实践,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活动,从活动中历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杜威基于发展学生思维提出了活动课程教学的“五步骤”,即“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6]不难看出教师的指导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推理到应用检验,不仅重视学生的活动体检,更注重学生由体验转向意义建构、价值获得、思维发展的整个过程。

此外,重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由活动体验转化为意义建构和价值获得。教师指导学生就活动过程、活动体验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可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习得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形成对活动问题的基本看法,增加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学习生活的可能,实现深度学习。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的实然样态

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在学校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7]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无从下手”的教师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指导理念、指导准备、指导行为等方面。

(一)指导理念: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综观多数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及深入观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场,我们发现,在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活动主题往往由学校或教师按照学段直接给予,真正由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有限,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作出的“英明决策”,实则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的课程理念,不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能够较好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本质特点,如在确定活动主题时,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知识层次为依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活动主题的生成上,教师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忽略“由问题转化为研究主题”的整个过程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过于注重研究主题本身的价值,更有甚者直接为学生想好研究的问题,将此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进行活动开展,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意识培养背道而驰。

(二)指导准备:教师的指导方案过于简单,存在随意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专家认为教师指导方案主要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通过分析教师的指导方案发现,教师的指导方案过于简单,详细案例较少,缺乏规范化的基本指导行为。尤其是对活动具体实施过程的指导方案简略,缺乏与学习方案相匹配的具体教师指导行为,致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指导的深度,尚不清楚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发展到何种程度。这也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内容,教师的活动指导行为有限,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见性,缺少与之相匹配的解决方案,使得课程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现阶段一些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为了完成某个规定的具体活动任务,如围绕某一主题完成某项手工制作。教师常常处于缺位状态,常常扮演着“信息传达者”的角色,简单要求学生按学校统一要求完成布置的活动任务。给教师的指导方案,对学生做什么的规定较多,如何做的引导较少,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具体指导,忽视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不同主题、不同活动方式的教师指导步骤相似,方案缺少对学生具体活动环节的具体性指导,甚至教师指导方案千篇一律,存在着机械、僵化的倾向,不能准确反映课型与教学指导内容多样性之间的联系,阻碍着课程实施的深化。[8]

(三)指导行为:注重活动过程体验,缺少问题解决方法的系统指引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开展考察探究、参与社会服务、动手设计制作、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展实践体验。但在体验过程中,对活动方法的指引还比较欠缺,针对学生运用基本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一方面,指导教师很少为学生开设活动所需的基本方法讲座或课程,对于方法的规范运用缺少专门指导。学生只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开展活动,如以探究为主的活动主题,教师告知学生在活动实施中多用调查法去收集资料,但在如何调查、如何收集资料方面的指导不足。活动方法的具体运用缺少专门指导,导致学生在活动结束时仍未学会如何去设计一份科学的调查问卷,如何保证访谈的有效性,如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分析,如何撰写活动报告。如果活动缺少规范的方法指导,那么只能沦为“为活动而活动”,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意义体验。另一方面,教师“教”的度掌握不到位,仍然存在“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倾向,错误扮演了活动规则的告诉者、活动方法的规定者。由教师统一确定活动主题,严格控制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教师统一要求,先操作后指导,先操作演示完告诉学生如何操作再由学生机械照搬操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无从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被磨灭,基于单纯模仿与训练的学习失去了探究活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点拨时机,与“做中学”失之交臂,剥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三、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指导有效性的策略

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缩小教师指导实然样态与应然状态间的差距,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一)制订详实的教师指导方案,规范科学的指导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基本同步,为避免教师指导“随心所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践需求,制订与学生实践活动方案相匹配的教师指导方案,建立指导的基本规范,规划指导的范围和程度,明确具体的指导任务,落实好具体的指导行为,这样才能在活动指导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首先,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阶段性任务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采取对应的指导行为。在选题阶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生活中的现存问题,指导学生选取感兴趣、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并针对活动主题制订活动的具体目标。在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后,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活动选题背景,知悉有关活动主题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知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前,为学生开设活动所需的必要知识讲座,作为活动实施的必要认识基础及方法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实施具体方法,为活动方法的具体运用提供针对性的具体指导。可采用范例教学法,通过范例学习让学生掌握活动方法运用的具体步骤。如教授访谈法的学习时,教师可借助真实的学生采访视频和采访提纲,让学生在范例的引领下,掌握设计访谈问题的基本要领。在学生撰写活动方案时,引导学生规范活动流程,阐明活动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实施注意事项,评估活动方案的可操作性,预测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关键点,提前设计备选解决方案。在学生实践探究阶段,为学生提供活动资源,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全面收集活动资料信息,在学生遇到困难自探无果时及时进行方法讲解、操作示范、案例剖析等思路引导及技术支持。在活动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资料信息的分析处理,确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一是以调研报告、书信、海报、介绍手册等为主的书面类作品;二是以数据展示、口头报告、作品展示等为主的展示类报告;三是以数据库设计、图像设计、程序设计、网站设计等为主的技术类作品;四是以声音、视频、绘画、雕塑、拼图等为主的媒体类作品,并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性分析。同时,教师针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活动指导反思,尤其是反观学生的活动成果、活动表现、活动参与度及反思自身的指导过程,为完善活动实施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教师的指导内容应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重点关注不同实施方式的关键要素指导。如以考察探究为活动方式的课程指导可建立发现并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普适方法学习—信息资料整理过程—经验分享/困难梳理与解决—成果形成—成果展示分享—总结与评价/反思等课型。[9]教师的指导任务重在对每一个关键要素的实际操作进行专题化的集中讲座或培训,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研究规范,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以学定教,基于学生的活动内容调整教师的指导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持“学生本位”理念,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指导的宗旨是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须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时需要充分考虑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学科综合的平衡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等诸多需要应对的复杂因素和变量。教师不必事事主导,不必事事指导,而应在关键问题、重要方法上做引导,信任学生,给予学生适度适时的学习自主权、学习自觉权,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源自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自主研发解决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问题意识,在做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教师适时介入,适度引导,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摆正指导中游离与投入的两种工作状态。在关键问题提出后,游离于学生的思考、讨论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无为”状态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适时投入到学生需要指导的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监控,保障学生的学习始终与实现课程价值相一致,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由“站在学生前面”到“走到学生后面”,给予学生试错的时间和机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不断尝试、不断思考,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参与知识建构。

教师因需而导,因时而导,提升教学指导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首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并组织有效的素材,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思维水平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并时刻关注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匹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应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教师的职责在于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发展需求,引领学生筛选并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基于活动过程中的新变化,教师要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与其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引起新变化相匹配的解决思路。其次,教师的“教”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基本方法的指导,将方法论教学与方法实践指导相结合,着重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收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方法论教学;围绕“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辅助活动开展”做出实践性指导。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放任不管或包办代替,而应为学生实践提供方向性的点拨和指引。最后,关注每个学生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给予综合能力稍差的学生重点指导和关注。面对个性化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获得各种各样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坚持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创新取向,弹性预设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并随着学生实践活动进程对活动内容、方式做出动态调整,提供符合指导对象需求的针对性指引。

(三)教学研三位一体,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有别于以“目标—内容—评价”为要素的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倾向于以“主题—经验—表达”为要素的新型课程形态,强调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实践本身,学习过程就是日常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但现有授课教师多缺乏专业背景和专业培训,往往在活动指导中“力不从心”,造成教师指导的应然状态与实然样态不匹配,究其根本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指导能力与经验,教师亟须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能力。

教师应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行动研究,将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关键问题、重点难点转化为研究问题,通过行动研究改进教学,通过教学探寻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提升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课例研究作为授课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开展典型课例研究为依托,组织教师在课程规划设计、活动资源开发、活动主题选择、活动方案制订、活动课程实施等方面集中学习研讨,深入研究。聘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研究专家及相关一线教学行家围绕每学段的活动主题及四种主要活动方式,开发典型课例进行线上、线下教研,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进行集中学习研讨,重点研讨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主题、活动方式,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如何把握重点、如何突破难点,教师必须指导的是什么,教师需要在何时、何处赋权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制作,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教师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化解,教师如何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采用何种标准、方法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效,评价后如何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活动。概言之,指导教师既要在教中研又要在研中教,不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指导规律,不断积累、总结指导经验,充实指导理论,提高指导方法与技巧,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视野与思路,增强课程自觉意识,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提高课程领导能力。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