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及MRM技术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探讨

2020-01-08徐梅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4期
关键词:状位椎管椎间盘

徐梅芽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徐州 221200)

临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我国患病率≥4.26%,是指髓核、软骨板及腰椎间盘纤维环发生退行性变化,外力下导致椎间盘突出在椎管后方,对相邻脊神经根造成压迫,病因是遗传、腰骶先天异常及长期损伤等,患病后具有下肢麻木、步态不稳、腰部钝痛等表现,未及时诊断及治疗甚至受脊柱的影响,导致日常生活受限。黄理华[1]学者认为,探寻经济、有效及安全的影像学检查利于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前常见影像学检查手段是CT、核磁共振,但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等现象,导致临床应用受限,因此早期联合脊髓造影检查利于明确诊断,减少X线辐射带来的负效应,便于提高疾病确诊率。本研究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影像诊断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时段2017年1月—2018年12月,研究对象是我院接收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女比例占30:20,年龄20~60岁,年龄均值是(40.28±5.36)岁;病程1~12年,均值是(6.58±1.36)年。①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均有腰痛、下肢放射痛、肢体感觉减退及间歇性跛行等表现[2];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最终诊断经临床诊断及手术病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②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伴有严重椎管狭窄者;伴有严重代谢性疾病者;脑血管疾病者;图像质量差影响诊断者;精神障碍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本研究所用仪器1.5T超导型MR扫描仪、腰椎表面线圈,①MRI检查: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常规扫描腰椎部位,矢状位SE序列T1WI:设置层厚是4.5mm,设置层间距是0.9mm,TE是10ms,TR是700ms,激励2次;矢状位FSE序列T2WI:设置层厚是5.0mm,设置层间距是1.0mm,TE是120ms,TR是4500ms,激励次数是3;②MRM检查:借助正中矢状位图像定位,对患者行冠状位3DFASE序列扫描:设置层厚是1.0mm,无层间距,TE是120ms,TR是8000ms,激励次数是1,增加脂肪抑制技术,调整矩阵384×384,调整视野是30cm×30cm,控制具体扫描时间在3.5~6min较适宜,设置层数是23~40,借助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重建对源的图像,旋转轴是头足方向,具体在180度范围内,间隔18度旋转,观察实际情况并保存图像[3]。

临床经验较丰富的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采用盲目阅片法观察MRI检查及MRM检查的图像,以患者最终疾病诊断为标准,若两名医师产生意见分歧,则讨论后再做决定。

1.3 诊断标准

脊柱表现为侧弯,腰部无生理弧度,病变部位有局部压痛感,腰部活动受限,外伤史、慢性劳损及寒湿等诱因,导致下肢神经支配区的感觉迟钝,肌肉萎缩现象较明显,未发生跟腱、膝部反射,经X线检查显示,周围边缘位置出现骨赘增生,椎间隙明显变窄。

疾病检出率:统计检出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及游离型的例数。

诊断结果:统计疾病确诊、误诊及漏诊的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疾病检出率

经本研究显示,50例患者中突出的椎间盘共有160个,均属于椎管内型,其中检出中央型86个,旁中央型47个,椎间孔型20个,游离型7个,MRI+MRM检查的疾病检出率(97.50%)明显高于MRI检查92.50%,P<0.05(具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比较疾病检出率[n(%)]

2.2 诊断结果

MRI+MRM检查的确诊率(96.00%)明显高于MRI检查84.00%,MRI+MRM检查的漏诊率(2.00%)及误诊率(2.00%)明显低于MRI检查6.00%、10.00%,P<0.05(具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比较诊断结果[n(%)]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MRI检查+MRM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提高检出率,前者比CT、X线检查更具较高的准确性,以矢状位T1WI及T2WI为基点,对椎间盘的形态及信号变化充分显示,主要显示腰椎间盘膨出、突出、变性及脱出等不同阶段病理变化,在多节段及三维切面观察患者的椎弓、纤维环、脊髓以及后纵韧带等,对突出物、硬膜囊神经根之间的关系清晰观察,便于对髓核的化学成分变化、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及粘连等结构差异性进行推测,诊断疾病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该病症患者显示神经根受压情况,与诊断责任病变椎间盘有直接联系,神经根袖、神经根变性及移位受到机械性压迫后,其局部位置则发生狭窄或闭塞,神经根被刺激、压迫进而发生炎性增粗或者水肿的现象,导致周围蛛网膜下腔逐渐变小[4],因此对蛛网膜下腔的形态充分显示后,才能对神经根受压情况直接显示。联合MRM检查更能提高疾病检出率,其属于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磁共振成像+脂肪抑制技术能对椎管内脑脊液信号直接显示,便于对患者硬膜囊受压、椎管被阻及神经根鞘情况充分显示,便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进展综合判断,对早期确诊疾病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病诱因是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及外伤等,上述因素造成髓核突出或纤维环劈裂,与脊柱保护作用差及腰背肌肌力差等有关,因此早期指导患者行体格锻炼很重要,改善不适症状,通过自我牵拉脊柱的形式缓解神经压迫感,增加腰椎各轴向运动范围,便于促进病情早期康复。

本研究MRI+MRM检查的疾病检出率(97.50%)明显高于MRI检查92.50%;MRI+MRM检查的确诊率(96.00%)明显高于MRI检查84.00%,MRI+MRM检查的漏诊率(2.00%)及误诊率(2.00%)明显低于MRI检查6.00%、10.00%,P<0.05(具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与蔺彦军等[5]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借助核磁共振影像诊断本病患者能提高确诊率,便于改善预后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MRI+MRM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早期确诊疾病,便于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避免发生误诊、漏诊现象,具临床可推广性。

猜你喜欢

状位椎管椎间盘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颈椎矢状位序列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