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的内涵、价值与建构路径

2020-01-08李艳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领导制度

文∣李艳

自2000年之后,我国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其中最大的改变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课程领域的权力下放至学校乃至教师等各方人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课程领导”这一词语进入了课程领域的视野中,原先大多使用“课程管理”一词,但“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并不能画等号,课程领导已经逐渐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这种话语的演变,反映了课程领域意图改变之前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不再是官僚体制的监控与管理,而是逐渐走向民主化,强调制度内的组织者或领导者主动发挥创造力,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领导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层面来看,协调多方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领导制度,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一、课程领导制度的内涵

(一)课程领导

西方的“课程领导”一词最初是在“校本”运动中逐渐浮现出来的,走向校本,将决策权力下放给教师,实行学校本位的课程管理。我国自2002年钟启泉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这一权威性论文之后,“课程领导”一词逐渐出现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2006年,钟启泉教授将课程领导与学校相结合,从学校层面分析课程领导的内涵、权限、责任与困境所在。课程领导的内涵随着课程变革的历史发展发生着变化,至今已经相当丰富。课程领导既有对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有对学校文化层面的要求;既需要对课程开发进行规范和指引,更需要对学校文化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重建,以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近年来,“课程领导”一词逐渐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它与“课程管理”并不是同一概念。相对于课程管理来说,课程领导更加侧重人文,注重对学校文化的塑造,营造民主、合作、分享的学校氛围。课程管理偏向于自上而下的管理,但学校不是官僚制机构,而是学习型组织,课程领导是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基本支持与资源,进而充实教师的课程专业技能,发展优质学校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观摩,促进学校形成合作与不断改进的文化,最后使学校发展成为课程社群,达成卓越教育的目标。

(二)课程领导制度

学校领导制度是确定学校内部领导力量的地位、作用、权责划分及其彼此关系的根本制度。它除规定学校工作由谁领导外,还确定学校内部各种组织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学校领导制度是学校管理由简单走向复杂的产物,学校领导制度的实质是一所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究竟由谁来领导和负责。由此可知,学校课程领导制度的实质就是明确一所学校有关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究竟由谁来领导和负责。

新课改之后,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在宏观层面指导课程的实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和地方发展特色,规划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方案,包括地方学校对课程的选用与课程开发;学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与要求,在执行课程规划的同时,选用或开发出适合本校发展的课程。在我国现行的课程管理制度下,各级课程管理主体在权限范围内可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开发与管理,三级主体的工作侧重点与关注点不同。

学校课程领导制度与我国现行的学校课程管理体制不可混为一谈,依据学校课程领导制度的实质来看,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对学校内部领导层级的划分要求较为细致,只有将负责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领导部门划分明确,将学校的课程领导与领导制度相互联系,学校课程领导制度的建设方向才会更明确。学校课程领导制度不同,主要领导人员的职责范围不同,工作效率也不一样,所以建立一个恰当的学校课程领导制度非常重要。

二、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的现代价值

厘清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的现代价值所在的前提是明晰何为课程制度。我们可以将课程制度看成课程体制的下位概念。课程制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课程组织是课程制度的载体。课程制度通常指不同的课程主体之间在实际行动中进行互动的一种公共规则,侧重的是形式性规范。课程制度既可以由国家规定,也可以由学校内部自发形成,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倾向于由学校内部自发形成。在当今时代,建设学校课程领导制度有着充分的现代价值。

(一)有利于在课程开发中优化教学内容

学校课程领导制度究竟是什么?在学校的具体实践中,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就是在课程改革下将课程领导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将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需要采取的具体实践与领导层级相联系。2001 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的目标、结构、标准、管理、评价、组织实施及教学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学校课程在国家课程之下,与地方相联系,对课程改革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在学校的课程开发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学校课程领导制度有助于在课程开发中优化教学内容的作用是符合新课改目标的。在课程开发中,对教材内容的挑选是重中之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载体,承担着文化传递的功能,决定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学校课程领导制度之下,根据领导层级与职能的不同,会有专门的行政部门负责课程开发,他们会在职责范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优化,经过学校内部的筛选与处理,开发的课程内容会更加符合本校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取得更高的教育效益。

(二)有利于在课程实施中保障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我国课程类型分为三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倾向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与拓展,另一类则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全新课程。不管是哪一类校本课程,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课程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学校的课程领导制度建设对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性保证的作用不可谓不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经历多个流程,主要有组建课程开发队伍、分析需要、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与实施、评价与修订,每一个步骤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学校内部的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建设学校课程领导制度,能够有效保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有人负责,权责分明,避免权责混淆、分工不清的情况出现。

(三)有利于在课程目标下保障教学成果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学校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的责任,也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的职责。就课程实施目标来说,学校需要完成国家课程的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与文化氛围。学校课程实施成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课程计划与安排、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以及生源的质量,都属于学校课程实施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课程领导制度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将影响因素分层,而不是一味将责任推给教师群体,学校课程的计划安排可以由中层管理者、学科专家、校长与教师多方协同制定,不同领导层级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将需要自身控制的因素,牢牢掌握在可控范围之内。只有学校各方在课程实施中都承担自身责任,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学校课程实施的成果。

(四)有利于赋予课程主体更多课程领导权

课程开发的主体多元化,是一个多主体的状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的课程领导权是教师主动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有序合理的学校课程领导制度下,给教师更多的课程领导机会,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一线地位,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力有利于改变以往课程领导权过于集中的局面。教师拥有课程领导权,意味着教师有权选择合适的教学理念,拥有课程开发的决策权,等等。

三、学校课程领导制度建设的建构路径

领导制度指的是独立的或者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它用严格的制度保证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它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关系、发生作用的桥梁与纽带,对于一个集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课程领导制度与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有着密切联系。国家分级管理之后,权力逐渐下放,权力的下放使各层人员的权责逐渐明确,在学校课程领导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学校课程领导制度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制度性较强,一个隶属于国家部门,一个隶属于区域的教育部门,国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地方政府偏向于区域控制,只有学校的自主权较弱,时常被区域性的课程计划限制了课程自主权。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多年以后,此现象在近几年有所改善。就学校内部而言,学校内部的领导层级划分明确但相应权责难统一,校长拥有最高课程开发自主权,中层领导拥有部分管理权,教师大多只作为旁听角色,履行上级决策指示。但是在责任承担上,教师往往背负更多的问责。目前学校内部的领导制度以决策与管理相融合的集中领导制为主,但在课程领导制度上,需要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级学校领导制度,集中领导,分散管理。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层,实施最高决策权,但在决策时需要其他管理层、学科专家、教师与社会人士的旁听。决策权行使之后就是中级管理层与教师以决策为大方向、大方针,根据管理区域的不同适当调控,实行管理权,保证学校制度有效运行,提高学校办学效率与办学质量。

(二)实行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的学校课程领导制度

层级制是指一个组织系统在纵向上由上至下划分为若干层级,形成一个像连续台阶那样的权限划分系统,所以又名分级制。职能制是指一个组织系统在横向上划分为各个具有不同权限的职能部门的领导体制,所以又名分职制。目前学校内部的领导制度倾向于分级制,以校长为首,以教师为终,优势在于指挥统一且权力集中,但有时这也是劣势所在。一旦管理层级过多,就容易造成难以指挥的现象。学校可以有效地将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形成混合制的学校课程领导制度。校长作为拥有最高自主权的人,下设各个中级管理部门,如行政部、后勤部、学习组等,其中各个部门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在实行相关决策时与教师群体相互交流,形成一个“菱形”的领导图谱,力求在大局上完成决策的有效实施,这样的课程领导制度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学校领导组织之间平等协作与合作开放兼顾

就区域学校组织而言,不同的学校根据相应区域以及学校内部情况的不同,在学校内部会实行不同的课程领导制度。学校组织之间进行平等协作与相互交流,能够有效发现自身现行课程领导制度的不足之处,在改进中共同发展。课程领导制度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即学校内部的决策中心、决策的咨询系统、决策的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以及决策实施的反馈系统,这五个系统都要发挥相应作用才能让课程领导制度有效运行。平等地位的学校组织恰好可以成为自身制度外的一种咨询系统与监督系统,这样有助于提升自身课程领导制度的稳定性。建设学校课程领导制度是为了保障课程实施,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促进学生与学校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领导制度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某些单位的制度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