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活动视域小学童话创编课的设计研究

2020-01-08石淑锦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童话活动设计

文∣石淑锦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通俗生动的语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修辞手法,令童话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生想象力无限,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童话创编是一个不错的落脚点。童话创编活动,指的是围绕特定写作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搭设学习支架,展开童话故事创编,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想象、创新能力,感受童真、童趣的一种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活动系统,它必须包括主体、任务、工具、过程、规则与评价等要素。本文主要从学习活动的视角阐述童话创编活动的设计。

一、主体定位要明确

所谓主体,一般指在活动中处于中心、主动的角色。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它包含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但它只存在唯一的主体——学生。童话创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活动中,教师依据学情,设计写作任务,创设情境,搭设支架,指导学生开展审题、构思、行文与修改等一系列写作活动,最后完成童话创编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介入者、统筹者,是童话创编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引领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适当、适时、适切、适度地介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童话创编的任务。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只为了学生的学。因而,童话创编活动的唯一主体是学生。

二、任务设定要适切

任务指的是学习活动中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成果。课堂上,教师将学习内容转换成具体而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童话创编活动的任务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学段目标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课文主要分布在低中年级。因此,不少教师认为童话创编活动只适合在低中年级开展,对高年级并不适用。但其实,同样的学习内容,放在低中年级可以开展,放在高年级也行,关键是要依据学段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写话教材“有趣的蛋壳”为例,在进行童话创编时,低年级的创编任务定位为:“看图创编,用一两句话写清楚每幅图画中小蚂蚁、毛毛虫、小蝴蝶把蛋壳当成什么用,变好以后它们怎么玩,然后串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而高年级的创编任务就要远高于此了,不仅要写清“小蚂蚁等昆虫把蛋壳当成支架、热气球、大伞和小床等东西来玩耍、休息、躲雨的场景”,还要设计故事情节,凸显“勤于动脑、随机应变、团结协作”等主题内涵。总之,童话创编活动并非中低年级的专属,只要任务设计得当,在高年级同样可以开展童话创编活动。

(二)选择合适创编点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基于此,童话创编的任务设计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实践中发现,即使相同的素材,也会有不同的创编点,关键在于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幻想。比如,三年级的童话改编课,一名教师选择改编课文《丑小鸭》。改编的点有很多,如改变丑小鸭的遭遇、性格、结局等,教师选取的点是改变丑小鸭的遭遇。丑小鸭来到世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它离开了家以后,又被小鸟讥笑,被猎狗追赶,遭遇真是令人同情。教师从改变丑小鸭离家后的遭遇出发,设计创编任务:丑小鸭离开家后来到了哪里,遇见了谁,对方如何关心、爱护、帮助它?这个创编点的选取,是比较适切的,有助于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并且借由改编丑小鸭离家后的遭遇,也有助于学生感受童话世界所歌颂的真善美的主题,凸显了童话创编活动的育人价值。

(三)分解设计学习任务

实践中发现,有时一个主题的童话创编往往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尤其是高年级。因此,我们可以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长程设计,然后分课时开展创编活动。比如,五年级的给材料创编童话课“胖虫入茧记”,该活动学习任务繁多,既要学习谋篇布局,创编曲折情节,还要为故事设计开放式结局,杂糅在一个课时里,学生根本完成不了。为此,教师长程设计,把三个学习任务分解到三个课时去完成。第一课时,创编“毛虫入茧难”,主要想象“毛虫入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两部分的内容,创编一波三折的有趣情节;第二课时,创编“两虫来相助”,主要想象两虫帮助胖毛虫入茧的各种方法,然后再比一比、评一评谁的方法更加有趣,看看谁把两虫相助的过程写得生动具体;第三课时,创编“毛虫入茧后的结局”,鼓励学生对毛虫最后的结局进行各种开放性的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更加奇特有趣。最终再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童话故事,借助创编任务的长程设计,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并落实习作教学的“一课一得”。

三、工具选择要灵活

工具,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所利用到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之和,包括学习资料、学习工具和中介符号等。从童话创编活动的整个推进过程来看,为更好地创设任务情境,促进创编内容的生成,改善表达的效果,教师需要设计以下工具。

(一)物质工具

童话创编活动可采用的物质工具很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图画入手。教材中的插图、各式儿童绘本、课外童话故事配图,均是良好的情境资源。尤其是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各种直观形象的插图,一下子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激发他们创编童话的欲望。

2.从音乐入手。音乐世界丰富迷人,往往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选取的音乐资源可以是一段连贯的乐曲,也可以是一组有内在关联的声音,只要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与幻想的,都可以在创编活动中使用。

3.从故事入手。童话创编活动,本身就是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解故事、编故事的一系列过程,一个有趣的故事,往往是另一个新童话故事的起点。

4.从视频入手。实践中发现,视频很受学生的青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似乎更喜欢一些有趣的影片,教师不妨将各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深受学生喜爱的视频资源运用起来,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来创编童话故事。

5.从学习单入手。童话故事的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为了让学生设计出更丰富、更离奇、更曲折、更有趣但又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导学单,让学生借助学习单先进行初步的情节设计,为之后写作内容的生成做好铺垫。

(二)思考工具

实践中发现,创编活动虽然很有趣,但真正要将童话故事创编得新奇有趣,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思考工具。思考工具的设计对学生完成一定的创编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童话的文学样式特点,童话创编活动的思考工具设计,可引入各种学习支架:

1.结构支架。结构是童话教学的关键,也是童话创编的方法支撑。常见的童话结构有三种:一是因果结构;二是反复叙事结构,包括并列式反复、递进式反复与并列递进式反复;三是按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过程来叙事的结构。创编活动中,教师可以从结构入手,让学生借助提纲、图标、提示、问题等物质工具,进行有条理的逻辑建构,设计出奇特有趣的故事情节。

2.思维支架。人物是童话故事的主体,鲜明的形象往往能让童话变得奇趣无比。创编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人物身上最鲜明、最独特的特质,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思考这个人物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再借由联想,使他们的特点与行为产生各种关联,并设计情节,这样人物的性格也就渐渐显得与众不同了。

3.语言支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童话善于运用拟人、夸张等写作手法,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甚至是心理活动,这也正是童话语言的魅力所在。童话创编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文本言语形式的理解或运用,善于搭设语言支架助力学生童言童语的打磨。

四、过程调控重生成

语文学习活动作为学习者主动的听说读写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置身于实践共同体内部的共同活动,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各方面都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在动态的问题解决中听说读写,在完成共同的真实的任务中听说读写,在合作的听说读写中发展实践能力。童话创编活动既有独立的活动,也有共同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童话创编活动的过程设计,一般来说,主要包含审题阶段、构思阶段、转化阶段和迁移阶段,这四个阶段贯穿创编活动的全过程,但又显示出其鲜明的课型特点。

(一)审题阶段:情境引入,明确创编任务

语文学习从整体感知入手,感知是对课文内容和行文结构的整体把握。童话创编活动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自然也少不了整体感知环节,从创编的角度来看,童话创编的感知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 “创编什么”。在此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揭示创编任务。

(二)构思阶段:借助支架,谋篇布局

童话创编的构思阶段,要完成两方面内容的构思:一是谋篇布局,给整篇童话设计完整的结构;二是具体情节的设计,给一段情节设计具体的发展进程。前者指向编完整,后者指向编具体。教师皆可出示提纲、表格、思维导图、问题提示等支架,辅助学生完成结构设计与情节设计。比如,一名教师指导五年级学生创编童话《小鸭落水记》时,就紧扣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的主题,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叙事结构将画面分解成了“小鸭不慎落水—鸭妈妈机智求救—巡警搭救小鸭—巡警护送鸭子上路”四个前后关联的情节,这四个情节连缀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了。又比如,在五年级的给材料创编童话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奥斯卡影片,创编其中的一个情节 “两虫来相帮”时,出示问题:“两虫相帮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自己画思维导图,设计出了一波三折的情节。

(三)转化阶段:片段写作,遣词造句

童话创编的转化阶段,一定要有现场的片段创编训练,片段写作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人换物,指向写奇特。童话即生活,因此在片段训练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有意义的新奇的事作为童话的模型,把童话的主人公由“人”换成“物”,把生活中人类可能有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生活环境嫁接到童话故事里,塑造出奇特的人物形象。其二,语言打磨,指向写生动。通俗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修辞手法,是童话的一大特色,因此在片段训练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细致的描写,最好还能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四)迁移阶段:借助所学,举一反三

实践中发现,童话创编活动中,片段训练的往往是整篇童话故事中最重要或最适宜写法迁移的片段。因此,迁移阶段,学生需要借助所学,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按照情节发展逐个创编,最后连缀成一篇完成的童话故事,至此,一次童话创编活动才算完成。另外,童话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是要有“中心主题”的。童话的“中心主题”很多,比如,诚信、勇敢、友善、知错就改、团结协作……因此,在迁移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揭示主题,点明主题。当然,也可以将“中心主题”的揭示放在开头,然后紧扣“中心主题”来设计相应的情节。比如,上文提到的创编童话《小鸭落水记》,教师在一开始就揭示了“中心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整个故事的情节。

五、规则与评价要相融

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从学生学习角度来展开,“展学”需要评价,既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评价,又有同伴互学活动的评价,还有教师从学的角度做出的小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具有延展性,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童话创编也不例外,童话创编活动一定要有现场的片段创编训练。有训练就一定有评价,有评价就一定要有规则。可以说,童话创编活动的规则与评价是同时进行的两条线,所以,这里把它们放在一起介绍。

(一)范例呈现,个性化点评

童话创编一定要有片段训练,创编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地提出创编的要求,然后才是现场的练写。当学生完成片段练写之后,教师则需要挑选典型片段,组织学生现场点评,让学生依据创编的要求,发表自身的看法。可以说,学生的个性化点评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显性规则之上的,这个规则就是创编之前教师所提出的创编要求。比如,在五年级的给材料创编童话课中,教师让学生在观影之后创编“胖虫入茧难”的情节,创编的要求是:“写出胖毛虫入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写好胖虫入茧的一系列动作。”在点评环节,教师围绕这一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学生点评的视角各有不同,有的抓住了“扭、拉、扯、翻、滚”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有的关注了作者是否把胖毛虫入茧过程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写清楚,有的则关注到了作者创编的情节是否有波折,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点评,他们个性化的成果得到了展示,而且“得意”又“得言”。并且,在点评环节,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片段的作者与最佳点评者物质上、精神上的激励。借助这样的显性规则,保持学生创编童话的兴趣和激情。

(二)合作交流,同伴互学

同伴互学活动走进语文课堂,能有效地建立一种基于合作的学习模式,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再强势,学生的学最大化。童话创编活动不仅有个体的学习,也有共同体的学习。在构思阶段,为了创编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教师常常会出示提纲、思维导图、九宫格等物质工具,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情节的设计,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教师一般会提出一些隐性的规则。比如,行为方式方面的规则:在合作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要尊重他人的成果;交流方面的规则:按顺序交流,人人都要说,组长要做好记录;价值观念方面的规则:认真倾听,不要插嘴,尊重他人的思考;等等。这些隐形规则背后的导向是什么?它们指向的是让学生懂得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人设计的情节进行合理的评价,还要注重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方法,要懂得互相倾听、补充、纠正,使同伴互学落地。

(三)指导性导学,学法迁移

童话创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介入者、统筹者,是童话创编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引领者。教师的参与,是为了促进学生创编出更有意思的童话故事。顺学而导,重在方法。在童话创编活动中,教师的“导”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童话创编活动之前,指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在一定的结构支架的辅助下,进行整个童话故事的结构设计;二是片段训练之后,教师结合典型范例,组织学生开展现场评点,使学生在评点中提升,重点解决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创编活动之后的提升与小结,比如,如何设计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情节,如何设计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如何把语言写得更生动、有趣,等等。总之,教师的导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法的迁移,这也再次印证了“学生是童话创编活动唯一的主体”这一观点。

猜你喜欢

童话活动设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童话镇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午夜童话镇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