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有效教学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0-01-08李华方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

文∣李华方

现有的“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科目进行教学。虽然说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比如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因材施教等,但是,我们可以在班级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尽量减少这些弊端,做到以学生为本,既能顾及全体又能兼顾个人。

语文有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高慎英和刘良华合著的《有效教学论》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引了一条道路。

本文阐述了《有效教学论》指导下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样的语文课是有实效性的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因此,我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堂品味课,让学生通过读、演、讨论等形式,品味祖国语言文字,感受它的音韵美,在品味中受到情感文化的熏陶。其次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欣赏课,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口读、手指等形式,欣赏语文带来的色彩美、节奏美,在欣赏中获得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堂充满情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学生在课堂上愿学、乐学,积极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互动。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只有这样的课,才能让具有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能有不同层次的进步和收获;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实效的。

二、怎样教学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有效教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对“我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有热情”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求知的热情,就是学习兴趣。学生对本学科、本节课有了强烈的求知热情,他们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即常说的“专心致志”。但实际上,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问题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学生只是在听教师讲课,缺乏思考的过程。长期的“接受”教育,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弱化,对凡事都缺少热情。正如书中所说的“也许,好教师原本就不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信仰”, 无论是“亲其师信其道”,还是“奋斗目标”,教师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热情的状态下去学习。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学习是教师为主导的教和学生为主体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表现在满堂讲,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让学生这个主体活跃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要“传授”,学生只需要“接受”,而事实上,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的不同,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在课堂上,教师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多疑、多问,使学生逐步养成爱问、愿问、善问的好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让学生自己提出:“我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我是怎样知道的?”使其“于无疑处生疑”。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而对于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教师要适时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3.抓住实质,发挥想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抓住实质的东西,把所学的内容贯穿成一条线,使学生思路贯通,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必须抓住“美不美不在外表,要看能不能为人民做事”这个实质问题,通过六幅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的公鸡形象和神态,根据图片一步一步提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联想、回答、提问,才对文章的中心理解得深刻,记忆得扎实。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像《去年的树》《穷人》等课文学完后,我要求学生续写课文。作业反馈中,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这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越高。曾经有人把孩子比作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一旦点燃,就将熊熊燃烧,生生不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如:教师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了正确的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展开多种形式的比赛

人人都有好胜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比赛的开展正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学生在竞争中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就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小学语文教学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领会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分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比比谁读得有感情、声音最洪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2.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更能让教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奥运五环》时,课前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开展奥运小知识有奖问答,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和五环旗帜有关的故事动画,鲜明的图片和情境让学生从课前的热情向往到课内的趣味盎然,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对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类的课文,学生能结合现实中的人物、事例进行对比及评价,从而懂得要做一个认真观察、树立目标、勇敢面对生活的人。

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和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总之,要想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就需要教师更加重视理论学习,更加重视用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更加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语文课上做游戏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