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

2019-12-23陈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全民身体素质

□ 陈杰(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前言

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越发关注健康问题,对于多数人而言,都会选择通过体育锻炼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更好地享受生活。纵观国际各大赛事,中国都能够取得较为优秀的名词,体育大国当之无愧,但是这并不意味中国就已经成为了体育强国,也不能代表国内多数人的身体素质,恰恰相反,最近几年的很多调查都显示,国人健身水平和身体素质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更是相差甚远。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国民体制健康现状

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纲要中提出,花费15年的时间,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制及健康水平。但是截止到2010年,15年时间已经过去,国民体制监测结果却不容乐观,以学生群体为例,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率持续增长,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而且开始呈现出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指标(力量、耐力、爆发力等)相比较2005年进一步下降,甚至在2012年,多所高校应为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取消了长跑。2014年,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全民健身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征兵体检合格率逐年下降,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产生的后果将会十分严重。同年,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了《北京市户籍成人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05年,居民期望寿命就已经达到了80岁,但是健康期望寿命仅有60岁,相比较期望寿命短了20年。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虽然居民期望寿命同样为80岁左右,但是健康期望寿命却能够达到70岁。

综上,国民体制健康、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等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影响中国梦实现与否的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描绘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人民幸福的良好愿景,而想要实现上述目标,体质健康是基础也是保障。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参与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代表时,明确提出,全民健身是强化全体人民体魄,实现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而不少研究结果都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对于培养活跃的头脑同样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国民体制健康问题,需要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促进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

2、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

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1月27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知道意见》中,要求必须将体育健身看做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的一个重点领域。2015年底,我国体育产业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超过30个省级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预计到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规模综合将会接近甚至超过7万亿。事实上,我国早在1995年,就出台了相应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实施了《全民健身条例》,再到2014年的《意见》,全民健身从一项常规性的社会事业,逐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被纳入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范畴。分析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需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多数公民对于健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时间远远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体育成绩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而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同样低于发达国家,多数中老年人虽然会参与体育运动,但是多数是以广场舞为主,健身效果较差。推广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有助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健身环境,促进其身体素质提高;另一方面,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体育产业在GDP中仅占0.6%的比重,相比较发达国家的2%相距甚远,通过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能够推动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

3、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目前来看,体育休闲健身产业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政府部门的重视为全体人民提供了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但是实际上,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3.1、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呈正相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状态。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依然没有能够形成健全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相比较发达国家更是差距甚远,虽然政府部门一直都强调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也在政策、财务等层面为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支撑,甚至在城市规划中,同样纳入了社会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不过受庞大人口基数的影响,加上城市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始终不够完善,存在体育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3.2、竞技体育与公众体育发展失衡

最近几年,我国在一些世界性体育赛事上,取得的成果可谓辉煌至极,竞技体育发展迅速,但是其与多数人民群众并没有直接关联,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公众体育才是最常接触的内容,也是体现国家体育发展状况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公众体育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大众的身体素质。但是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分析,竞技体育与公众体育的发展严重失衡,过于偏重竞技体育而忽视公众体育,导致绝大部分人民仅能作为观众,并不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广,更加不利于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长远发展。

3.3、体育人口增速缓慢

体育人口数量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公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现阶段,我国体育人口增速缓慢,体现出几个发展特征,一是体育人口总数偏低,二是增长速度缓慢,三十体育人口受地域、年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国家提出了全民健身战略,也无法有效落实,参与体育休闲健身的人数严重不足,影响了其发展速度。

4、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有效策略

4.1、健全管理经营体制

新时期,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表明了政府部门对于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的发展成熟,不过同样会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产生限制。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死板僵化的管理制度。具体来讲,一方面,应该做好宏观调控,避免体育产业中出现行业垄断问题,并且控制好调控力度,尽量将自由权还给市场,确保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应该停止原本的管办一体化制度,确保体育产业可以在市场的引导下实现自由发挥。政府部门需要对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组织更加丰富的体育活动,配合全民健身战略,为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商机,建立起完善的体育管理经营体制。

4.2、拓展消费群体规模

从国家的角度,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同样是为了推动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以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体育消费人群数量与体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体育产业的“生死”。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激励性措施,拓展消费群体规模,改变传统消费群体结构,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休闲健身;从行业企业的角度,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针对群体,从职业、年龄等角度分析其健身需求,推广个性化服务,对潜在客户进行深入挖掘,开发新的目标群体,创建体育行业特色,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4.3、培养休闲健身意识

在我国,体育事业本身存在发展缺陷,这也是导致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多数人没有形成科学健身的意识,以中老年群体喜爱的广场舞为例,虽然普及范围广,参与人数众多,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知道,虽然其本身属于全民健身的一种体现,但是并不能为体育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因此,应该对正确的体育休闲健身观念进行广泛宣传,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工作引导到休闲中,通过劳逸结合来帮助其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应该重视科学锻炼知识的传授,帮助群众了解正确的锻炼方式,避免不规范动作引发的损伤。同时,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公众适当消费,逐步推动竞技体育与公众体育的平衡发展,实现健身与经济的共同进步。

4.4、发挥体育院校作用

在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中,体育院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是体育知识的传播、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文化的构建,还是体育赛事的组织、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体育院校的参与。当前,我国全国范围内存在有多所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很多高校也设置了体育院系,如果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与周边社区的互动发展,则能够为社区体育休闲健身提供示范。例如,2015年,首都体育学院在“全民健身”、“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与北京市体育局、河北省体育局等共同组建了“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针对京津冀三地的特色,开发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并最终达到了教育部对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

5、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人们的健康意识开始觉醒,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为体育休闲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尤其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提出,更是为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国内全民健身以及体育休闲健身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推动体育休闲健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全民身体素质
全民·爱·阅读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体育产业之篮球
锻炼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