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以及监管政策

2019-12-20

新营销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流动性商业银行资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北京 100070)

一、前言

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于2001年,最初在银行之间发挥着传统支付结算功能,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同业业务调整资金头寸,缓解资金流动性不足。但是随着央行对利率的管制,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银行主要业务收入减少,同业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扩张利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逃避资本监管的手段。同业业务占用资本少并且收益高,但是会增加银行自身期限错配问题,单链条的同业业务出现流动性风险,极易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这与同业业务最初调节银行流动性的初衷是相悖的,应该正确认识并且积极寻找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赚取利润以及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平衡点,这就要求我国监管机构为保证同业业务健康发展,通过新增流动性指标引导商业银行持有短期的同业资产,降低期限错配问题。

二、同业业务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资金融通的业务,其核心是银行同业拆借业务。同业业务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可以分为同业资产业务以及同业负债业务。同业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自有资金在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信用业务,包括存放同业业务、拆出资金业务以及买入返售业务。商业银行将自己资金通过签订口头合同、书面合同、订立合约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出借给资金融入方,既可以收取利息创造利润,同时也可以合理规避资本监管。作为资金融入方,则可以通过同业负债业务的同业存放业务、拆入资金业务以及卖出回购业务获得资金,弥补自己的流动性不足。

在次贷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迅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经历了1984年到2008年的萌芽初创期,这个阶段的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在调节银行流动性以及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在2008年至2014年进入了加速增长期,这段时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都使各个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业业务不断创新,不断扩大,迎来了黄金时期。随着同业业务规模的迅猛扩大,同业业务引起的期限错配问题也增加了违约的风险,极易引发信用风险在银行体系传递,导致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2014年开始,我国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进入规范转型期,我国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以及限制,充分发挥同业业务释放流动性的功能。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传统银行业务。发展如此迅猛一是因为外部的金融导致。在初期,我国金融制度不够健全,金融发展不平衡,加之逐渐打破的金融限制,这些都为同业业务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近几年的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率差额逐渐缩减,商业银行不得不把业务重心转向创造更多利润的同业业务,并且银行的混业经营使融资效率增加,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同业业务的发展。

三、同业业务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渗透、业务综合程度越来越强,这些都给同业业务带来了难以防控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将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一)利率风险

同业业务资金主体的同质化以及资金的供需不平衡,商业银行作为同业业务的资金来源,它的资金波动又与很多因素相关,如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央行的市场操作以及财政变化等,诸多因素都会引起商业银行资金数量的变动,在资金紧张时,每家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整个同业业务的资金总量下降,进而供求失衡,引起同业业务资金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二)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但是大规模的同业业务会加重错配风险,使资金链条更加脆弱。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存款业务吸收资金通过同业业务变成不可流动的负债,流动性大大减弱,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大。除了直接导致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都可以转换成流动性风险,当贷款人出现信用违约时,无法偿付银行的本息,导致银行资金链中断,当无法满足客户的取款业务时,将面临流动性风险。

(三)影响宏观调控政策

由于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都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拆借,所以这部分资金都是“虚拟”的,没有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并且会增加M2口径,导致财政对M2口径估计出现偏差,对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干扰。

已有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规模以及风险的

增大会随着业绩的下降、资产规模降低、贷款比率低而增加,这些能够增加同业业务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同业业务的监管

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即商业银行在遭遇突发事件以及外部冲击时,仍然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偿付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的脆弱性。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几番波折,伴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理论的创新,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监管不断创新的同业业务,我国对同业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在进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相对单一,因此监管也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商业银行为了逃避资本以及增加盈利不断地创新同业业务,其风险逐渐暴露,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之前已有研究表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非单一线性。在一定阈值以下时,同业业务可以弥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在阈值以上时,同业业务的资金量已经超过银行的授信额度,流动性风险增加。因此监管部门要监督银行将同业业务控制在适当的比例。

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出发,要控制自有同业业务的规模,过度扩张的同业业务会导致自身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尤其是中小银行。将同业业务控制在信用额度阈值以内,充分发挥弥补流动性不足的作用。在控制同业业务规模的同时也要注意同业业务的期限搭配。短期的同业资产配置长期的同业负债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减少同业业务时间错配程度,降低非标信贷资产比例,根据自身的流动性状况以及市场周期及时调整融资计划。另外,还应该建立流动性风险的监测,构建风险压力测试系统。

外部监管机构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监管机构要对同业业务进行分类监管,积极引导同业业务最终的资金流向,减少向房地产行业以及“两高一剩”产业的流动,减少信用违约发生的可能,减少流动性风险。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资产以及同业业务的占比计提风险拨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让同业业务的流程在阳光下运作,使信息透明化,增加资金链条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流动性商业银行资金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