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纳西古村落的历史记忆

2019-12-18和成钧

壹读 2019年7期
关键词:祭天东巴纳西族

◆和成钧

近年来,笔者在整理达瓦村的一些历史资料,从该村世代相传的古地名、古遗址、古客栈、古祭天场、古名人、古树等诸多口碑及实物资料中,逐步理清了这个古老村落最早形成的历史脉络,从中看到了深沉丰厚的纳西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风物,它也是丽江坝区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纳西古村落。从破碎的历史故事中破解一个古老村落的神秘历史,从深层次了解这些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对于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纳西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土司避暑山庄衍生出的村落

达瓦村有一个木氏避暑山庄遗址,这里曾经是丽江木土司家的一座避暑山庄,达瓦村的形成与这座山庄密切相关。从元朝开始直至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改土归流,木氏土司统治丽江时间长达470多年,跨越三个朝代。木土司在其统治的区域内占有很多庄园,大多数庄园用于种植和养殖业,也有不少避暑寒享受安乐的山庄。达瓦村有个叫“官当罗”的古地名,与古城里的“官门口”有相同之意。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钦赐丽江土司木姓后,开始大兴土木,在今大研古城修建了土司府,同时在震青山脚下的达瓦村修建避暑山庄。经从南京请来的高氏风水先生指点,位于丽江古城东南约8公里处的震青山脚下,有一块风水宝地。从震青山腰伸出五个山峰,两侧的山峰较长,中间三座较短,酷似五个昂首的龙头,故名五龙山。每个山峰间都有小溪常流,清冽甘甜,终年不断。山脚有两眼清泉,一眼为温泉,终年热气腾腾,一眼为青泉,永不干涸。龙潭周边古木参天,彩蝶飞舞,与震青山莽莽的原始森林浑然一体。山庄背靠五龙山,面向丽江坝,环境之优美无与伦比。山庄建好后,木氏土司从军户里选派四户人,专门守护山庄,东南西北每户各守一门。守东门的叫“五爱善”,守南门的叫“五妞儿”,守西门的叫“五购暮”,守北门的叫“五昂兔”。这些守门人都是军户出身,个个体形高大壮实。四户山庄守门人忠实地为木氏土司世守山庄,并在山庄周边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明朝中期的某一年,先是丽江永北境内发生强烈地震,进入夏季后连降暴雨,位于震青山腰的“阿考里”一带发生山体断裂,忽然间巨大的泥石流倾泻而下,一直冲到“套肯课”,木氏土司的整座山庄都被泥石流掩埋。幸好守门长老发现及时,立即吹响牛角号,把木氏土司前来避暑的大小官员少爷小姐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段,幸免于难。从那以后山庄前的温泉消失了,据传这股温泉又从大东的一座山脚下冒出来了。山体滑坡后,木氏山庄背后留下了一条很深的山谷,就是后来变成茶马古道的“裸美罗”。从那以后木氏的避暑山庄消失得无影无踪,木氏后人也没有重修,只留下了世代相传的一些故事。山庄没有了,但守门人却留了下来,随同那些讲不完说不尽的故事以及“官当罗”这个曾经显赫一时名字,一代又一代地守护着这座消失的山庄。以四户守门人的名字命名的居住地“爱善当”“构暮当”“妞儿当”“五昂兔当”“官当罗”等地名,不因木氏山庄的消失而消失,而是一直传承到今天。这些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是达瓦村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永不消失的活着的历史档案。

二、润盐古道给村落带来生机

以看守土司山庄为生的这个村落,当土司的山庄被泥石流淹没以后,给村民的生存带来了一些危机。恰在这时,丽江通往永北、华荣庄直至四川西昌、雅安、成都的润盐古道从原来的“大来”改道从“箐门口”(达瓦村的古地名)经过。这条古道东达内地,南进滇越,西进西藏印缅,是滇西北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据史书记载,自西汉以来这条古道一直很热闹,而且在明清时期进入高峰。由于滇西北地处横断山脉中部的崇山峻岭间,交通极其险要,物流全靠人背马驮。因而,各地的马帮络绎不绝地从达瓦村经过。从丽江古城起程进入永胜县境要经过“达瓦村”“对脑壳”两个驿站。人们无论从哪里来都要在这两个村住宿,这就给达瓦村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从那时起村里有了客栈(马店)。据口碑资料,杨香是村里第一个开马店的人。他从外地来到丽江不久,就在“箐门口”居住下来,在五龙山下买下一块山地,修建了马店。由于这里依山傍水,又可在山上放马,距大研古城只有八、九公里,赶马人都喜欢在此住宿。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经营,杨香家的马店越开越大,店内设有十多个火塘、二十多间马厩,大型草料场,可供三、四百匹骡马住宿。由于马店生意兴隆,杨香家逐步富裕起来,在达瓦村购置了很多田地,养有大群牛羊,有数十名长短工常年为他家种地放牧管理马店。村里现健在的二十多位80岁以上老人,他(她)们小时常听爷爷奶奶讲过杨香家的故事,丽江东坝子除“启勒麻若毛”家族外,杨香家也是比较富裕的名门望族。“杨香里”(杨香家的田地)的地名一直叫到今天,并将会继续传承下去。只可惜包括“启勒麻若毛”、“茨满阿命娜”在内的古代丽江坝子的名门望族,在古籍里难觅踪影,只是在民间世代口碑相传。据说这些都与自元代以来特别是明朝以来木氏土司统治丽江,形成“一家独统、一家独尊、一家独大”的形势造成的。当然,与汉文化普及缓慢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除地位显赫的木氏土司外,丽江境内众多的名门望族,都已深深地淹没在历史长河里,杨香家也不能幸免。

除杨香家外,村里还有很多开过马店的家庭,只是规模大小有别。村里至今尚存的马店是和承先家在民国时期开的马店,是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也是达瓦村早年开马店的历史见证。一条茶马古道从村边通过,并慢慢发展成驿站,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带来商机。原来的木氏避暑山庄守护人,不仅在此立住脚并且有了发展。

三、古老的祭天场遗址和东巴世家

纳西族信奉东巴教,而东巴教的祭祀仪式多达三十余种,涉及纳西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很深。这些古老的祭祀习俗渊源于纳西族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祭祀的内容很多,如“祭黑天神”“祭三朵”“祭祖”等,其中“祭天”是纳西族古老而又隆重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纳西族把“祭天”作为识别是否是纳西人的标志之一,说明“祭天”在纳西族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代达瓦村有三个祭天场和祭天群。其中较大的一个是木氏土司的,修建在五龙山中的一座山脚下,叫“争窝毕古”。其余两座修建在村里左右两侧的龙首下端,纳西语称“美毕当”,简称“补当”。至今三个祭天场遗址尚存。笔者能记事时正值新中国建立初期,村里的三个祭天场还保存完好不是,祭天场是一个正方形的平面建筑,四周用石头围成墙,约有一米多高,围墙外是参天大树,都是青一色的高山栲(纳西语叫“早巴”),也叫“神树”,从树龄来看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整个祭天场遮天避日,掩映在苍翠的古树林中。场南留有进出通道,场内有祭台,面向正北,是祖先来的方向,叫“神台”。听老人们讲,祭天时把所有祭品都摆放在神台上,台中插有小香,放有净水、酒茶,台下插有大香。祭天有很多复杂的仪式,村里熟悉这些仪式的只有老东巴。祭天时由东巴组织全村人按程序大祭,其仪式非常隆重。

达瓦村有一户老东巴,据说其祖先是从白沙小玉龙迁来的,是木氏土司请来在避暑山庄开展祭祀活动的。从和氏家庭的家谱记载得知,“东忍”是丽江改土归流后始行土葬的达瓦村第一位东巴,此后传至东卜、东月生、东海洋三代。到东忍时已在达瓦村生活了若干代。他们都是丽江有名的大东巴,有很多东巴经书。据传过去东巴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都是神人媒介,是部落酋长的军师参谋。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知天晓地,善测祸福,能镇鬼驱邪,迎吉祛灾,是非同寻常的灵异之人。后来,纳西族逐步从游牧民进入农耕时代,东巴参与政事者日益减少,只是在劳动之余为人祝告祈福,请神送鬼,占卜治病。东巴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是本民族的文化人。达瓦村的和氏东巴在为本村人祭祀祈福之余编写了很多东巴经书,详细记载了东巴活动的各种道具,如神象、法杖、铃、钹、五佛冠等,完整地保留和记载了很多纳西族的古风古俗,以及东巴教的整套系统程序。东巴教的整套仪式是在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形成的,东巴宗教活动都涉及到纳西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祭天、祭祖、婚姻、丧葬、命名、节庆、求寿、祈年、问子、卜算、治病、驱鬼等,在经书中都有记载。更重要的,是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纳西族以往的历史、家庭婚姻、语言文字、人生礼仪、居住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民间信仰习俗、游艺民俗以及优美的文化传说和诗歌等。和氏东巴最后一位传承人东海洋去逝后,因有女无男而失传。其大部分经书赠送给村里初学东巴的杨氏家族。新中国建立后杨氏家族将这批东巴经书上交了丽江县文化馆。

上世纪1958年大跃进时期,村里开办集体食堂,把两个离村较近的祭天场周边的大树全部砍伐殆尽,用于集体食堂作燃料,后来连树根都被村民挖走。不仅如此,还把整个五龙山都砍尽伐绝,大面积的山体裸露出来,就连一匹马放在山上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次毁灭性的砍伐,使达瓦村失去了极其珍贵的原始森林,同时也毁灭了古老的祭天场。

四、古老的木雕艺术和纳西歌手

古老的雕刻艺术是纳西族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木刻”“木雕”两大类,其中“东巴木雕”(纳西语叫“多玛”),主要雕“神”“术”鬼等;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的“木刻”“木雕”,几乎每个寺庙都有。清末民初,达瓦村出了一个著名的雕刻家杨玉昭,他是杨香家的后代。杨香家族家道衰落后,传至杨玉昭时已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杨玉昭从小以木匠为业维持生计。由于他工艺精湛,一生几乎都在丽江境内的各大寺庙里做工艺雕刻,并带出一大批徒弟,比较著名的有和习勤、和德光、和廷彦、和学功等,使达瓦村成为著名的木工之乡。杨玉昭以高超精湛的雕刻艺术家身份,被收录在《丽江地区志·人物传》里,成为一代杰出的纳西族雕刻艺术家。杨玉昭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福国寺和金山寺。福国寺大殿二层的千手佛、金山寺大殿门上的仙童、大殿内上千尊檀香木雕的佛象都出自杨玉昭之手。他的木雕技术已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特别是金山寺内的雕刻集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其作品金碧辉煌、灿烂夺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精湛绝伦,成为纳西族雕刻艺术的精品杰作。唐尚贤在《重修灵鬼山金山寺募引》一文中说:“自是殿阁楹贴,金碧辉煌,几窗之明净,花木之荣华;晨夕之钟鼓,动静之梵音,鸡足生色,龙华放光矣。勿论传戒讲经,各有名山游僧云集;一时伟人博士,登临至此,辄信宿流连,不忍径去。谓滇西名胜惟在此乎。”可见当时金山寺的辉煌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可惜于民国29年(1930年)冬毁于大火,“百年胜迹,一旦焦土!龟山有灵,卦卜错矣。”一代著名雕刻家的终身心血在大火中化为乌有。民国初期,杨玉昭曾被上海一家富豪邀请到沪发展,老板来信告诉他,“一个边陲少数民族工匠能有如此精湛的木雕艺术,出神入画,此乃天意,妙手一双,天神所赐,如能到沪发展,其前途无量。”无奈,玉昭上有老母和爱妻,膝下无子女,岂能弃母离家,于是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除木雕艺术外,达瓦村还有很多纳西民歌传承人。近代比较著名的有东忍、东卜、东月生、东海洋,他们即是东巴,又是著名的纳西歌手,能用“谷庆”调、“喂默达”等演唱纳西古歌。现代的有杨积礼、杨德华、和耀淑等。其中,杨积礼是“喂默达”高手,他可以连续领唱八、九个小时,在纳西族红白事晚会上通宵达旦。当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用一个多月时间录制杨积礼演唱的古歌“喂默达”,据说他演唱的古歌都来自于东巴经,不仅非常古老而且带有浓郁的古代纳西风情,演唱难度很高。杨德华、和耀淑是“谷庆”高手。杨德华长期在宁蒗县工作,后调丽江县粮食局直至离休。在70多岁时,他的歌喉仍然难以置信的清脆圆润。他演唱的技巧娴熟流畅,表现力异常丰富,在纳西族人民中深有影响。《相会调》《猎歌》《赶马调》等久负盛名的纳西古典名调,经他的歌喉唱来,都如春雨润物,沁人心脾。纳西民歌“谷气”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谷庆”没有具体的乐谱,只有一个韵律的轮廓,在这个轮廓范围内,装饰音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歌词则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和鼓动性强的特点。“谷庆”主要以抒发感情,可以独立高歌或低吟,也可以二人对唱,是纳西族民歌里最古老的唱法,传承至今仍然经久不衰,魅力无穷。杨德华幼年时随父生活在震青山“一碗水”寺庙里。当年的“一碗水”寺庙,每年农历三月都要举行一次“朝山会”,民间能歌善舞者都要云集在此,进行对歌。杨德华在这种环境熏陶下,15岁即崭露头角。参加工作后,他也未放弃对民歌的爱好。他从学习东巴文入手,搜集民间的古典名调,经过自己的整理加工,使其不断升华,他还虚心求教于和锡典、和顺莲等老艺人,为纳西民歌的继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纳西民歌“谷庆”调的传承与发展中,杨德华不断尝试把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编成歌词演唱,用民歌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纳西族人民的欢迎。他还在县里的各种文化交流表演中,把纳西民歌介绍出去。他用纳西文整理撰写的《鱼水相会》《蜂花相会》《猎歌》等民歌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集结成册正式出版。他演唱的“谷庆”已制成光碟出版发行。虽然他已逝世多年,但酷爱纳西民歌的丽江各族人民,至今还在播放聆听他优美动人的“谷庆”调。

和耀淑是从“美自”嫁到达瓦村的民歌高手。她从小酷爱纳西民歌,几十年来她用优雅动听的歌喉唱遍丽江,特别是当年的三月、八月骡马交流会期间,都能听到她甜蜜的歌声。

一个小小的达瓦村,在历史长河里出现了如此多的艺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村庄的古老与文明。

五、古树作证

古树是一个村落古老历史的象征。著名学者梁衡说过,“记录历史可以是文字、文物,也可以是古树。而树木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在笔者的记忆里,达瓦村遍地是参天古树,尤以核桃树、楸木树最多。特别是位于村中央的龙潭周围,生长着很多高大挺拔的楸木树,树上还缠绕着月季花,树有多高月季花就有多高。每到春暖花开时,月季花和楸木花同时绽放,整个村庄都掩映在花的海洋里。而高大粗壮的核桃树则在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和行道旁随处可见。春去冬来,花开花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年复一年地为村里人提供果实。我从上几辈人的传说得知,有些古树他们小时就那么大了,说明这些古树都是百岁以上高龄了,有的甚至数百年了。岁月悠悠,百年沧桑,而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有很多古树已被人为砍伐,但古老的核桃树仍然屹立在村庄的各个角落,这些古树象一个个历史老人,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村庄久远而漫长的历史。据我的堂弟和志功说,他当村长以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了这些幸存的古树,现在还有500多棵。这些古树是达瓦村历史的见证,也是珍贵的自然遗产。

这,就是纳西族一个古老村落的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祭天东巴纳西族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顶流CP,总有一个要“祭天”?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纳西族东巴舞谱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