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碎栓、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 法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效果对比

2019-12-11贾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3期
关键词:通率导管血栓

贾薇

脑血栓学名脑血管闭塞,在临床较为常见,糖尿病或日常的饮食会使病情发展的速度加快,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老年人是其高发人群[1]。据相关研究指出[2],即使患者治疗及时,结束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的几率也非常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健康。目前临床以恢复血液流动的畅通为原则,对其进行疾病的治疗。本文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 例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治疗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2018 年4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2 例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46~80 岁,平均年龄(65.73±6.58)岁;病程1.0~4.4 个月,平均病程(2.4±1.1)个月。观察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45~82 岁,平均年龄(65.54±6.85)岁;病程1.1~4.4 个月,平均病程(2.2±1.5)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年龄<82 岁;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病情逐渐严重且持续时间>1 h;经头部CT 检查排除脑出血及其他颅内疾病;无出血倾向;发病时间<6 h。

1.2.2 排除标准 NIHSS 评分>22 分;存在出血倾向患者;60 d 内有手术史或外伤史的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出现衰竭或障碍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舒张压≥110 mm Hg 者。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进行治疗。依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体征、临床症状,判定导致脑血管出现闭塞的责任血管,在确定后对其进行造影检查。造影检查后应用生理盐水对责任血管进行冲洗,将微导丝、微导管经由导引导管送达责任血管近端,使微导丝沿着残端逐渐向远端推进。当微导丝经过血栓所在部位后,微导管继续跟进。在血管腔内对微导管、微导丝进行操纵,使其在血栓处反复通过,直至血栓破裂。然后,将30 mg 的rt-PA 注入到微导管。

对照组患者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 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的检查,以确定其责任血管,使用支架对导管进行输送。与此同时,将微导丝、导引导管放置在责任血管中。待微导丝、导引导管通过责任血管远端后,将导管撤出,使支架自然张开。对Y 阀旁路的状态进行仔细观察,待其呈关闭状态时,在导引导管的引导下将支架和导管撤回,同时对支架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血块出现。然后,将30 mg 的rt-PA 经微导管注入责任血管。待10 min 后,对责任血管进行再次造影检查,仔细观察责任血管中是否存在血栓。若责任血管中仍存在血栓,应继续进行碎栓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状态越好)、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远期生存质量评分。应用美国堪萨斯老年医学中心制定的脑卒中影响量表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闭塞的血管恢复畅通;有效:经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闭塞的血管的畅通度得到改善;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未得到改善,或加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经治疗,对照组中33 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为80.5%;观察组中34 例患者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为82.9%。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8 例,有效18 例,无效5例,总有效36例,总有效率为87.8%;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7 例,无效3 例,总有效38 例,总有效率为92.7%。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远期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活动、社区活动、日常活动、理解能力、情感控制、记忆和思维能力、生理问题、疾病总体影响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手部活动、社区活动、日常活动、理解能力、情感控制、记忆和思维能力、生理问题、疾病总体影响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远期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远期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闭塞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病情发展快、预后差是该疾病主要特点。相关研究指出[3,4],基础性的疾病可使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病情得到加快,如不良饮食习惯、糖尿病等,因此,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治疗的方式。已有研究表明[5-8],应用多种动脉途径对血运进行重建,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致死率。动脉血管内的机械治疗是一种新型的介入疗法,据相关研究指出,血管内机械性治疗可使血管的再通率达84%,最常见的包括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

本文中,对照组应用动脉注射rt-PA 联合机械碎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微导管和微导丝切割和推拉是该方案治疗的关键,可以粉碎血栓组织,加快闭塞血管再通,对其进行rt-PA的注射,使溶栓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积增加,对碎裂的血栓起到有效的作用,避免出现残留或发生继发性血栓,促进闭塞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改善闭塞远端的脑血供[9]。

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0.5%,同时,经治疗,患者的NIHSS 评分得到的显著改善,提示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 治疗取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中血管再通失败患者5 例,失败原因可能与血栓性质有关,3 例因微导丝未能经过闭塞的血栓而采用单纯的药物溶栓,导致失败;2 例因微导管、微导丝无法使斑块破裂,单纯使用药物进行溶栓,导致失败。

观察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注射rt-PA 治疗,血管再通率高达82.9%,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在于:机械碎栓和支架取栓的物理原理较为相似,微导管和支架均起到粉碎血栓块的目的,联合溶栓治疗可降低继发性脑血栓的发生率,因此,两种联合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10-13]。

综上所述,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应用动脉注射rt-PA 分别与机械碎栓、支架取栓联合治疗,取得的效果均较为显著,临床选择时应依据患者自身实际病情进行合理性的选择,使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通率导管血栓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溶栓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疗效及不良事件的影响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再通治疗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