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史料开启智慧 以问题盘活思维

2019-11-29李爱婷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智慧课堂

李爱婷

摘   要:史料是实现智慧历史课堂的宝贵课程资源,史料教学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历史细节,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智慧课堂;史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9-0024-04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历史评论多如牛毛,多个角度观察历史,就多一种思路反思历史,学会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去理解,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正确的历史判断,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既重视了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培养,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在不断推新。“智慧课堂”是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式之一,其内涵就是“教师能够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和做,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遵循这样的理念来理解,“智慧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应该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课堂应该成为发展学生能力和追求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课堂。

如何让历史课堂走向智慧?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学会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到历史有血有肉有灵魂?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这样的追问与实践中,史料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一线教师认同。尤其是2017年12月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学科要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素养,而“史料实证”被认为是“诸素养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径”。也就是说,科学有效地用好史料,充分发挥史料的实证效用,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而基于史料提出的问题,不仅解决了教学中教师凭空设问的苍白无力,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的死灰复燃和学生的死记硬背,也为学生思考搭建了平台,更是盘活学生思维和构建智慧历史课堂最有效的工具。

二、智慧历史课堂构建中史料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史料合理立意,丰富历史细节,还原真实的历史

初中历史教材框架式明显,简约叙述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这样的体例安排往往很难让学生走进历史深处,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搞清楚历史上真正发生了什么,只有清楚历史本来发生了什么,才能去探讨与历史相关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历史。历史是由事件组成的,讲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离不开细节,真实的历史细节离不开史料,史料教学的功用和效能由此凸显。史料大致分类为文献(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和声音史料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恰当合理应用史料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南京大屠杀这一环节时,笔者适时引入了以下史料:

史料一:《东史郎日记》中的部分内容,东史郎亲自参与了南京大屠杀,他在日记中写到:战友们不知从什么地方拉来一个中国人,像狗崽子一样戏弄他,西本提出一个残忍的建议,即把他放进口袋里,浇上汽油后点火烧。哭喊着的中国人被塞进一个邮政口袋里,袋口被紧紧地扎住。那个支那人在袋子里挣扎着,哭喊着。口袋就像足球那样踢来踢去,像菜地里的菜那样被浇上尿水。西本从那辆破车里搞来汽油,浇在口袋上,又在口袋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以便拉着到处跑。……西本点着了火,汽油“呼”地一下燃烧起来,口袋里立刻迸发出难以形容的恐怖的嚎叫。因为口袋里的人使尽浑身力气拼命挣扎,口袋自己跳了起来,又自己滚来滚去。牵着绳子的西本喊到:“喂,如果热的话,就让你凉快凉快吧!”随即将两颗手榴弹拴在扎袋口的绳子上,将口袋扔进对面的池塘里。火熄灭了,口袋沉下去了。就在水面即将恢复平静的时候,手榴弹在水中爆炸了。水一下蹿了上来,然后又恢复了平静。”

史料二: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日军暴虐的罪证——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图片。

史料三: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政府代表梅汝璈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为中国人争得荣誉和尊严,他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也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坚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笔者据此提出问题:

1.史料一东史郎日记的片段和史料二战地记者的照片记录下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从史料三梅汝璈的话中你获得哪些认识?

《东史郎日记》和这些照片就是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日记中真实的叙述,照片中惨痛的记忆,使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嘴脸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真切地认识了所学史实,情感也随着课堂的深入而起伏。梅汝璈代表发言又让学生意识到回忆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拉长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彰往察来。

“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实无休止的对话”,三则史料和问题的呈现,让学生在激愤与理性的碰撞中感知历史,在对历史细节的展示与叙述中正确地判断历史,提高了他们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和正确省察历史的能力,增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精选史料恰当质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科素养

“智慧课堂”的内涵是遵循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目标之一。在历史学科智慧课堂的构建中,科学选择史料、合理利用史料,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进入到历史的境况中,使他们感受到和体验到历史的脉动,由此产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击八国联军”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要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笔者在授课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按照教材死记硬背,而是引入了《辛丑条约》原文,并科学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理解着记忆。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采用谈话交流,笔者用引导的方式展示《辛丑条约》第十款原文:

大清国国家允定布告: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笔者在解释原文后提出递进的三个问题:这个布告是谁发布的?被斩的对象是谁?一个政府被迫发布这样的布告说明了什么?

通过谈话交流,层层深入,揭开列强设置这一条款的险恶用心,教给学生学会利用史料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客观史料判断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结论: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赔巨款和拆炮台,战略要地驻兵”采用分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分成“赔巨款组”和“拆炮台组”,学生依据手中的资料及问题分组讨论探究。

赔巨款组阅读《辛丑条约》原文第六款内容:

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人均一两,借此惩罚、侮辱所有中国人。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讨论回答两个问题: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赔款数目。巨额赔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以海关税﹑盐税作抵押的严重性是什么?

拆炮台组阅读《辛丑条约》原文第八、九条款内容:

第八: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礮台,一律削平……

第九: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郎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

笔者组织讨论回答两个问题:炮台被拆除意味着什么?允许列强在战略要地驻兵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初步形成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更深切体会《辛丑条约》带来的严重危害,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然后各组代表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因势利导得出结论:经济上的巨额赔款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列强手中;军事上严重损害了清政府的国防和主权,便于列强武力威胁清朝政治中心。

划使馆界采用依据史料、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回答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辛丑条约》附件十四的文字史料和图片,《辛丑条约》附件十四规定:

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此线循城墙南址随城垛而画……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观察图片提出诸如“图中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使馆界划定在北京的什么位置”“这些都说明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养成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会学生思考,不仅知道历史事实,还要学会探究根源:使馆界是凌驾清政府之上的“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通过史料的引入,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史料的层层解析,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记忆历史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理解认识,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三)甄选史料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历史

新版课程标准和“智慧课堂”都将提高学生能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科书中也大大删减了具体年代和历史人物,内容的选择上也是贯彻‘精而重质的精神,知识量大为减少,在重大历史事件上不下明确断言,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理解进行归纳……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就一个问题选择史料时,尽量做到内容和角度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拓展教材深度和广度,也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感知历史的条件和机会。

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为例,教师在分析日本侵华的背景时适时引入几则史料:

真相一: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对华政策纲要》,确立先占领中国东北、内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把侵占东北作为其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首要战略目标。

真相二:不抵抗政策的恶果。1931年,蔣介石坐镇南昌,忙于红军的第三次军事“围剿”。9月21日,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日之法: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旨在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恶果,使日本的侵略欲望更加膨胀,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战争,明目张胆地为其侵略行为诡辩。

真相三:美日曾有“秘密谅解”。苏联政府致电中国表示同情,但又向日本致函表示,对于中日冲突将采取不干涉主义的中立立场。“九·一八”事变前一天,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保证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直到日本侵占锦州,并向锦州以南进犯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才照会中国和日本,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干涉,违反了《凡尔赛和约》,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由于没有采取遏制日本侵略的具体行动,美国的这一政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日本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破坏,美苏睁一眼闭一眼,这样的真相提醒善良的人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才可以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史料教学的意义不止于此,诸如史料教学寓教于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史料教学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再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等,在这里不一一枚举。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史料教学的巨大功用,才能积极甄选、有效利用,从而让史料教学成为课堂常态,真正达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历史课堂走向智慧高效!

参考文献:

[1]刘   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叶   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赵凤霞.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智慧课堂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