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探索

2019-11-29杨荣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教材开发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杨荣丽

摘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尊重教材、基于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化理解、适当调整、适度拓展、有机整合,以提升教学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发;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B-0026-0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教材充满卡通画、生活照、绘本故事等贴近儿童、贴近生活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发现,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材文字少、图片多,目标不易把握;教材突出了生活化的特点,但有一些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教材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但是受篇幅的局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不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前提。

一、围绕目标,深化理解,扣准关键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展开课堂对话的桥梁,同时,教材也在引领儿童与教材中人物展开对话。教材是“范例”,是编者千挑万选、深思熟虑的结果,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内容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就尽可能多用教材,发挥教材示范效应,有效应用教材资源。但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文字少、图片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教材,抓住关键词语,明晰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效教学。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7课“生命最宝贵”的“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板块,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了解父母养育自己付出的心血,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关于“养育”,教材是这样写的:“妈妈孕育我们不容易。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更是付出了无数心血。”教材同时还呈现了三幅图:小时候,全家齐上阵,给我洗澡;妈妈为我准备合适的衣服;爸爸妈妈带生病的我去输液。这部分的关键词就是“养育”“付出了无数心血”。第一次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图,谈谈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学生谈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生病时家人如何关心自己,其次就是谈家长经常在学习上辅导自己,内容单一,学生情感没有被激发,对父母的艰辛体会不深。第二次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①准备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讲讲衣服背后的故事;②准备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照片,说说照片里的故事;③采访家人,了解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④留心观察家人一天中为自己做了什么。

课堂上围绕“为了呵护我这个小生命,家人付出了哪些心血?”,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分组汇报。汇报时,学生打开了话匣子:

生1:大家请看我带来的衣服。这件最小的是我刚出生时候穿的。这件背心虽然看着土气,却是奶奶一针一线亲自织的。我小时候夜里睡觉不老实,总把肚皮露在外面,奶奶担心我受凉,连夜给我织了这件背心,让我睡觉时穿,好焐着肚子。

生2:我给大家看一张照片。瞧!8个月的我坐在餐椅上,妈妈正在给我喂鸡蛋羹。听奶奶说,每天吃饭,妈妈都是先喂过我,再自己吃饭,到她吃时,饭菜常常已经凉了。

生3:听奶奶说,我学走路的时候,她的腰疼病犯了,每天只能用小推车推着我。为了让我学走路,妈妈每天中午放弃午休,把我带到楼下广场上,让我练习走路。每天弯着腰扶着我,妈妈的腰也疼了。

生4:自从我上小学,妈妈为了保证我的营养,从网上下载“爱心早餐”食谱,每天变着花样做早饭给我吃。

…………

看着似曾相识的衣服、照片,听着似曾相识的故事,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家人点点滴滴的关爱涌上心头。我又播放了一段课前采访家长的视频,家长讲了自己养育孩子付出的心血和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学生被深深感动。这样,围绕目标,紧扣教材的关键词,学生体会到了自己的生命和成长都倾注了家人无尽的心血,体会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充分地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生活对话,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教材的内涵。

二、贴近实际,适当调整,链接学生生活

相较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的编排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故事、儿歌,以及儿童乐于参与的各种活动,是儿童喜爱的“学本”。当然,因为《道德与法治》是统编教材,需要适合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所以所选内容既具有典型性,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花功夫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不同的教学情景,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太适合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的“我和我的动物朋友”板块,教材中出示了三幅图:图一为“我每天都和院子里的小猫玩,给它吃的。它一看到我,就跑過来对我喵喵叫,像是在和我说话……”;图二为我背着书包上学校,大白鹅陪着我走在上学路上;图三为一个蒙古族的小朋友牵着马,“这是我心爱的小马驹……”。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多出生、成长在沿海地区的县城,图二、图三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不易引起学生共鸣。从课前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动物,并有亲自喂养照顾小动物的经历,比如猫、狗、金鱼、乌龟、兔子等。于是,我让家里饲养宠物的家长发送学生与宠物相处的图片或视频给我,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这些图片、视频,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了学生交流的欲望。学生有的结合照片分享自己和动物朋友的故事,有的将小宠物带到课堂上,讲述与动物朋友相处的故事。可欣同学的妈妈更是在学生的要求下,带着刚出生的宠物狗小法斗来到教室。课堂上,可欣同学讲述了法斗妈妈生小法斗的经过,学生既为法斗妈妈添了小法斗而高兴,也被法斗妈妈对小法斗的精心照顾所感动,更为法斗妈妈失去其中一只小法斗而难过。可欣妈妈给同学们分享了法斗一家给他们一家带来的快乐,还让同学们亲自去抱抱小法斗,摸摸小法斗。同学们从可欣同学和她妈妈的讲述中感受到,动物妈妈对动物也倾注了满腔的爱,动物也和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着可贵的生命,动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

这样,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通过展示真实的照片、视频、实物,链接学生的生活,讲述小朋友和小动物之间感人的小故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也会被同伴的故事所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对动物的亲近和喜爱感,体会与自然界的共在感,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充分考虑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就能使学生与教材融为一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三、延伸教材,适度拓展,补充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补充其他资源以帮助解读教材并辅助教学。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的教学,旨在通过寻访、探究等多種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了解家乡的故事;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发现家乡的美”这一板块,教材中的主人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桥、楼阁、沙滩、池塘,让我们了解到其家乡的不同风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是教材中的“家乡山水”不是学生的“家乡山水”,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于是,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游学家乡”活动,对教材进行拓展。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乡的桥、公园、桃花源、魏阳山、妈祖文化园、杨树博物馆、平原林海、京杭大运河……,通过找一找、拍一拍、画一画,寻访美丽家乡,画笔绘家乡,听鸟语嗅花香,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画面,真切体验家乡之美。课堂上,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谁不说咱家乡美”“家乡故事多又多”活动,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寻访所得,讲述自己与家乡山山水水的故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近家乡山和水,发现家乡的自然环境与自己的关系,唤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体验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就蕴藏在家乡的山水之中,激发了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活动,学习相关内容。

四、跨界融合,有机整合,彰显学科本质

道德与法治是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涉及道德、法治、心理、安全、地理、历史、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导向,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以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本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上完主版教材,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白了团圆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副版绘本是“古诗词中的月”,教材出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在教学时,首先配上古筝名曲,让学生读好教材中的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感受漂泊在外的游子中秋月圆之时借月思亲的情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诵读古诗,体会人们远离亲人、祈盼团圆的情感,感受到思念也是中秋节的味道。最后再分小组竞赛,看谁知道的咏月思亲的诗句多。在教学中,学生把在语文课习得的学习古诗方法、积累的古诗词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类似这样的可以整合、融合的内容还有不少,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开开心心上学去”可以和语文“我上学了”进行整合教学,“我认识您了”可以和语文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进行整合,“快乐过新年”可以和班队活动“庆祝元旦”进行整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还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学深、学透。

责任编辑:杨孝如

Seco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

YANG Rongli

(Siyang Bilingual Experimental School, Siyang 223700, China)

Abstract:  Second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us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a good clas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deeply understand, properly adjust, moderately expand,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effective teaching

猜你喜欢

教材开发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焊接机器人系列教材开发与应用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