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学习” 交给学生

2019-11-27

江西教育B 2019年9期
关键词:密州江城子壮志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以学生为主。”

“鼓励的力量。”

今天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我对以上三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

昨天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今天的学习就从这儿导入:《江城子》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装备齐全、人员众多、壮阔雄浑的出猎场景,报效国家、渴望有所作为的爱国情怀)

那么,《破阵子》与《江城子》相比,场景、情感有何异同?请同学们自读,单独思考后与同学交流,遇到问题可以问老师或互相解答。

几分钟后,我在教室走动,有学生开始提问:

生1问:“‘炙和‘灸如何更好地区别开?”

生2问:“‘的卢飞快的‘的念什么音?”我问他身边的人是否知道。一个同学说好像是刘备的的卢马。我让他想想,把故事讲给提问的同学听。我走到爱看课外书但学习懒散常挨批评的小徐同学面前,说:“你肯定知道的卢马的故事吧?”他点头。我继续:“我猜你看过那么多书,这故事肯定知道,果然如此!等下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吧。”他脸红起来,重重地点了一下头,看得出来很激动(估计习惯了挨批的他,这任务让他受宠若惊)。

生3问:“作者写这词时是在军营中吗?”我让他仔细理解第二句词。

生4问:“作者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是已经功成名就了吗,可为什么又说‘可怜白发生?”我反问:“你认为呢?”她迟疑了:“是不是觉得时间流逝太快而感慨?”我说:“和同学探讨一下吧。”

走了一圈后,看得出来同学们自读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进入第三环节:质疑释疑。

其一,“马作的卢飞快”这句怎么读。我请小徐来跟大家讲个故事。小徐:刘备遇险,的卢救主……说完大家主动热烈鼓掌,小徐脸红红的,整节课一反常态,特别专注。

其二,“炙”与“灸”如何区别?我说:“大家吃过烧烤吗?伸出手,模仿夹住肉放到火上烤,再看黑板(我画出叉子夹住肉在火上烤的象形字),明白‘炙的本意就是烤肉了吗?”

其三,作者写此词是在军营里吗?我说:“谁可以替我解答?”有学生举手说,看第二句“梦回吹角连营”就知道了。

其四,作者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何又“可怜白发生”?我说:“你们怎么看?”有学生说,“了卻事,赢得名”之后年老了,感慨时光飞逝。有学生说,他的理想是了却和赢得,然而目标并未实现,所以“可怜白发生”。我未做评判,只是说:“好,我们暂且说到这里。现在先回到开头问的,将此词与《密州出猎》比一下,场景、情感有何异同。”

生5说:“《密州出猎》描写的是众人随太守出猎的场景,本词描写的是出征场景。”

我追问:“何以见得?”

生6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里有出征前分吃烤肉的场面,有乐器奏起军歌的激昂氛围。”

我说:“一出猎,一出征。谁再说说情感方面异同?”

生7说:“我感觉都很豪壮,但不能肯定,因为有‘可怜白发生。”

生8说:“我觉得不一样,这词有时光飞逝的感慨之情。”

生9说:“我觉得是壮志难酬的悲愤。”

生10说:“我确实看不懂。”

我说:“看来,这首词的情感确实是不易看出。其实这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辛弃疾这个人。下面我来跟大家说说他的故事……他一辈子渴望带兵作战,跃马杀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好河山,然而他却大半生困守南方,只能‘梦回吹角连营,同学们,这是怎样的感受?”

学生齐声说:“壮志难酬!”

“对!由于所处年代、国势与苏轼时不一样,他比苏轼更渴望建立功业,报效国家,因而他有纵横沙场的豪情壮志,更有难有作为、壮志难酬的悲愤。正如他的另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

学生背《丑奴儿》。

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议得热烈,特别是在我介绍了作者之后,学生都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我想,这缘于我将学习交给了学生。

首先,我没有像以往教学诗词那样“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初读理解,再读感悟”,而是以学生的读、问、议为主,在他们困惑不得解时再以讲故事的方式答疑解惑。学生听得认真,悟也就更深了。

其次,对学生的质疑,我有的直接给答案,有的指给他们解决问题的路径,有的引导同学进行讨论,这样问题从同学中来,又大部分由同学解答,学生收获知识更收获方法。

最后,我抓住机会表扬学生(如小徐),肯定他们的理解。大部分同学都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教育体育局)

猜你喜欢

密州江城子壮志
江城子·春潮不息
密州在哪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破桩
江城子,秋日送战友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
以“情”之钥匙开启《江城子》感人之门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