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京宴贵鹿尾

2019-11-23吴正格

寻根 2019年5期
关键词:京师风干制法

吴正格

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二)中记:“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虽猩唇、驼峰,未足为比。然自唐已贵之。陈子昂《麈尾赋》云:‘卒网罗以见逼,受庖割而罹伤。岂不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为君雕俎之羞(馐),厕君金盘之实。云云。若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未闻充盘俎也。耶律楚材西域诗,亦以‘鹿尾‘驼蹄作对。”

王士祯是顺治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著述颇丰,是位大学者和文学家。他在此书“序言”中记:“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尽急还京师,偶有见闻,笔之简策。”可见,京宴贵鹿尾,如他所说,是在顺治至康熙时期的事情。

王士祯的这段记载,语虽不长,却将“鹿尾史”说出个大概。他这是说:自唐代时鹿尾已成贵馔。文学家陈子昂曾以鹿尾为题作赋,赋中记:鹿被捕获后,由庖人割宰,取鹿尾做成珍馐,成为皇帝金盘中的御膳。而早在魏晋南北朝以来,麈尾就是人们的谈柄了。王士祯所说的“谈柄”是有典故的。《埤雅·释兽》记:“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辟尘”即拂尘,是指魏晋人在清谈时常拿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因而,这种清谈又谓“麈谈”,泛指闲居谈论。王士祯所说的“谈柄”,即指此。他说鹿尾和驼蹄“作对”,乃指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国大臣耶律楚材所写西域诗里的句子。

但是,王士祯此说也需补苴。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七“酒食”中记:“(南朝梁)刘孝仪曰:‘邺中鹿尾,乃酒肴之最。”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在今河北临漳),鹿尾已被认为是配以酌酒的最佳美味。可知那时的人们不仅习于“麈谈”,也晓得鹿尾是珍馐了。据此,鹿尾是贵馔应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于鹿尾“然自唐已贵之”,应该解释为那时鹿尾已成贡品,如《新唐书·地理志一》所记:“会州会宁郡土贡有鹿舌、鹿尾。”即是说,是因为鹿尾被贡为御膳就显得贵重了。

到了清初的京师宴会上,鹿尾为何比猩唇、驼峰还要贵重?这是因为珍食鹿尾的传统习俗经过长期积淀,其滋补功能越发为人们所看重。鹿尾可壮肾督之阳,配合血肉之品,能补元气、暖腰膝、益肾精,也是治疗阳痿遗精、头昏、耳鸣、倦怠乏力的良药。食用不可过量,常用效果显著。满洲这个被称为“以鹿为粮”的民族,自定都北京后,食鹿之俗更重京师。尤其鹿尾,满人有他们的见解:鹿卧时习于扭颈以嘴紧抵肛门,元气乃归于腹,尾通其气,故尤有滋养。且不说这种见解是否在理,但总是与关内食鹿尾的风俗有了趋同,且在满洲食俗的影响下,致使鹿尾在京师满汉官场的宴会中独占鳌头。

王士祯只说了“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没有说明鹿尾是怎么做成菜肴的。时后一些,汪启淑《水曹清暇录》里有了记载:“近时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独重鹿尾,一头全鹿不过数金,而一尾等之。蒸熟片食,盘甚微,形似猪脂,唯味稍带甜尔。”这说得很是切实,鹿尾经脱毛,蒸时又会缩水,还要剔除尾骨,成菜时再切成小片,可不就得“盘甚微”了。至于“唯味稍带甜尔”,是客气地挑剔,蠡测是厨师为除去鹿尾之膻味,蒸时加了糖,因为糖有去腥膻而提味的功能,但糖加多了,膻味解了,甜味却增重。

那时候,一盘鹿尾价等全鹿,也与鹿尾成为清帝的御膳有关。据《盛京典制备考》卷四“礼部应办事宜”记:盛京将军每年向清宫进献的食贡主要是鹿贡,并以鹿尾为重。按例要七次进毕,于入冬后始,至立春止。且不说要进献巨额的鲜鹿舌、鲜鹿筋条、鲜鹿肠、鲜鹿肚、汤鹿肉、晾鹿肉等,单说七次进献的鲜鹿尾为“二百七十盘”,取自东北盛产的马鹿之尾,因是自冬至春间猎获,故称“冬尾”,质量上乘。这种情势也带动了京师民间食鹿尾风俗的浓重。当时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关东货始到京城,各处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足见当时的京师餐饮市场上,用鹿尾烹制菜肴的酒楼饭庄一定是很普遍了。这也是那时期京宴重鹿尾的一种历史背景。

那么,鹿尾的详细制法是怎样呢?清人李化楠《醒园录》卷上“食鹿尾法”,说得很到位:“此物当乘新鲜,不可久放。致油干肉硬,則味不全矣。法先用凉水洗净,新布裹密,用绳扎紧,下滚汤煮一袋烟时,取起,退(煺)毛令净,放瓷盘内,和酱及清酱(酱油)、醋、酒、姜、蒜,蒸至熟烂,切片吃之。又云:先用豆腐皮或盐酸菜包裹,外用小绳子或钱串(穿铜钱的细绳)扎得极紧,下水煮一二滚,取起,去毛净,安放瓷盘内,蒸熟片吃。”这里没有写用糖调味,却写了放醋。《醒园录》成书于乾隆中叶,介绍鲜鹿尾的制法已很成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可是,鲜鹿尾不易保存,那时的冷藏条件有限,鲜者难以久贮。到了清末,风干鹿尾遂成时髦。这时的蒸鹿尾,便习用风干的了,而且制法也有改进。关于加工:先将风干鹿尾用温水泡软(视其大小、干制程度而掌握浸泡时间),再冷水下锅,水沸后改小火煮至能煺毛时捞出,煺净毛;用清水漂洗干净,置蒸具中,加鸡汤、绍酒、葱段、姜片、花椒、盐,调好口味,蒸至半熟,取出;原汤不要,再换新鸡汤(调法如前),继续蒸至鹿尾软烂入味,复取出,从底部剔出骨头,冷却后切成薄片,摆入盘内即可食用。

再后的制法更为先进,习为“各吃”。即取紫砂带盖小罐若干(按食者人数而定),每罐里先码好熟火腿片、冬菇片、冬笋片各二三(需先用沸水焯透),再浇入调过味的上汤,然后摆入如前述制法的鹿尾薄片(一般为四片),盖上盖,蒸约15分钟即可。成菜的汤汁清澈鲜美,鹿尾柔软入味,主副料搭配适宜。

另外,鹿尾亦可做粥食。清人曹庭栋《养生随笔》中记:“鹿尾,关东风干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为食物珍品。切碎煮粥,清而不腻,香有别韵,大补虚损。盖阳气聚于角,阴气聚于尾。”具体制法应该是:先用清鸡汤煮米,并调入绍酒、盐、葱、姜汁;俟米煮至八分熟,再将蒸熟入味的鹿尾(切粒)放入,量要适当,至米烂即成。其滋补作用远胜燕窝粥,这是题外话了。

猜你喜欢

京师风干制法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杭大运河何以成为经济大动脉
被风干的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识梳理
浅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额敏风干肉
鸡蛋的药用
把喜欢当成一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