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重对话促生成

2019-11-20叶远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对话高效课堂

叶远明

[摘   要]文章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教学为例,指出高效的课堂必须注重对话,教师不仅要与文本、学情、自己、学生、课外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生成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对话;文本阅读;高效课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29-02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散文是苏轼于宋元丰二年写作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同时有着苏轼散文的鲜明烙印——信笔挥洒、姿态横生。这篇文章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这使得大多学生在理解本文时很困难,预习两遍之后仍摸不着头脑。如何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苏轼的行文风格,关键在于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触摸文字,把握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在备课时,笔者反复思索,寻找突破口,借助六重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对话。

一、与文本对话

课前,围绕单元教学目标,结合选修课文的特点,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对话,不放过每一个字词,不放过每一个标点和注释,力求掌握文本中所有的知识点,然后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文中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讨论本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把握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的道理。

(2)感受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建立在与文本深刻对话的基础上的。教师不能随意设定教学目标,这是六重对话的基础。

二、与学情对话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适应、能参与、能活动的课堂。通过与学情对话,笔者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他们已经学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对“记”这种文体有一些了解,也学过苏轼的散文和诗歌。因此,笔者在导入时融入了温故而知新的理念,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读苏轼之诗,我们体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趣;读苏轼之词,我们感受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情怀。那苏轼的散文,又会让我们体会到怎样的情怀呢?”

这样的激情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了解学情,与学情对话,是生成高效课堂的一大基石。

三、与自己对话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的个性禀赋、习惯爱好不同,所擅长的上课方式也不同。经过与自己对话,笔者明白了自己的教学弱点,即不擅长理性分析,比较适合教学抒情类的文章,而本文既有理性的思路分析,也有苏轼与文与可之间亦兄亦师亦友的情感,更有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悲痛,于是笔者决定淡化对理性分析部分的处理,把课堂的重点放在情感的体会上。

四、与学生对话

好的课堂要淡化教师的表演,突出学生的思考与活动。在检测预习环节,笔者展示了文本中两个较难的语句,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把握情况。这两个难句为:1.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2.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通过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文言掌握情况,便可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

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作者记了哪些内容?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解答这三个问题的环节中,笔者积极与学生对话,对于他们表达流畅、感知正确的部分,进行肯定与表扬,对于思维存在误区的部分,进行点拨与追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

五、生与生对话

生与生的对话主要发生在课文的研读环节,重在体会情感,感受人物形象。为了能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笔者设计了几组问题,现以其中两组为例:

1.下面的句子可否加上或去掉语气助词?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2.比较阅读,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又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这是生与生对话的环节,是课堂的精彩所在。学生思考几分钟时间之后,踊跃发言,并产生了不同答案。针对答案的差异,他们展开了讨论辨析,由于所加的语气词不同,如“也”“哉”“矣”“乎”等,句子所传递的情感便截然不同。以声传情,在语言的细节上下功夫,细品味,产生火花,这便是生与生对话的妙处所在。

最精彩之处在于对“失”字的解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争议,而且无法说服对方,他们一方认为“废卷而哭失声”是苏轼睹物思人,长久以来压抑的悲痛与对文与可的思念都在看到这一画卷时爆发了,以至放声痛哭,无法控制感情。而另一方认为,苏轼是一个成年男子,情感一直内敛,“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的“哭”,不一定非得是放声痛哭,无声的发不出声音的痛哭才是深情的体现。一个失去控制发出声音,一个痛苦到极点,发不出声音,面对教学中学生的争议,笔者既欣喜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感动于他们思维的深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本来就是感性的,在阅读中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个性化的理解,正是教师所喜闻乐见的。

六、与课外对话

在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笔者设计了比较赏析的活动,将学生在课外改写的《祭表兄文公文》与本文对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庄谐并用,信笔挥洒。

笔者再以描绘一棵竹子的方式将之前在整体感知环节所感知到的信息串起来,以情感为竹竿,画论、趣事、诗文、戏言、引用等为竹叶,信笔勾勒,将课前的预设挥洒于黑板之上。这样“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就不是强塞给学生的知识,而是学生通过与课外训练对话得出的结论。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收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能向多层次、多方面纵深发展,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更丰富,也能提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新颖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灵活而具创造性,开阔而具深刻性,他们的语文素養就会得到全面提升,而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终极教学目标。

以六重对话为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更深处。教师用灵魂备课,用生命教学,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学生用思想对话,用情感阅读,在课堂上激流勇进,主动主击——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就这样生成了。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对话高效课堂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