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 集团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2019-10-30李治璞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融资方式集团企业

李治璞

摘 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始终与大批量的资金打交道,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企业进行融资的目的就是弥补资金缺口,这也是企业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主体对各方面的资金进行筹集,确保其融会贯通,平衡企业供求之间的关系,以免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现有的融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筹集和投放。如果出现资金缺口,企业会想办法将资本筹集的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筹集到最合适的资金。而资金投放则是应用于企业出现剩余资金时,此时企业会利用最为保险的方法投放资金并获得利益,提高资金利用率,扩大经营空间。融资的出现,使得企业资金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协调,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集团企业;融资方式

金融危机的出现,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在各国共同努力的情况下,金融危机的状态有所缓和,此后进入的较为平稳的时期就是指后金融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可说明世界经济已经止住了进一步衰退的局面,渐趋平和。但是伴随而来的通货膨胀还是会给各个国家的发展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新兴企业国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響而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消除,所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是面临极为复杂的影响。因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世界经济极有可能再次陷入全面衰退的局面。全新的发展背景下,集团企业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大力开展融资、投资工作,这也是集团企业维护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下,集团企业必须对固有的融资方式进行创新,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危机给集团企业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出现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于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部分集团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致使其陷入破产和倒闭的僵局,其余的集团企业同样面临极为不利的发展因素[1]。集团企业的破产和倒闭,很大一部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忽略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可以说集团企业的发展难题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所周知,自身管理、内部控制、投资行为及投资策略等均是集团企业日常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而这些内容均与集团企业的发展之间密切相关。投资决策不合理或投资行为不规范都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加之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很多集团企业遭受了破坏性的打击。集团企业必须意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客观的看待金融危机的风险。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企业融资及发展带来的影响,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与融资方式,以最好的状态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二、企业融资的概念与类型

实际开展融资行为前,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发展状态与市场大环境,确保所选融资方式可为集团企业带来利益,尽最大可能规避金融投资带来的风险。此外,集团企业应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存在于融资行为中的风险,将因金融风险而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经分析可得,融资规模的大小、对企业的控制权的影响及融资时机等,都是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直接因素,加之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及企业目标资本结构的共同作用,企业的融资行为面临极大的挑战。当前,企业主要以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形式开展融资行为,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一)内源融资

集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会出现资金缺口,也会出现资产闲置的状况,而闲置的资产就是支持内源融资的直接动力。影响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因素较为复杂,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的利润及收益,要想提升自身的内源融资能力,必须采取恰当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着力提高集团企业的利润与收益。内源融资就是企业基于自身存留及收益而进行的投资,利用有效的措施将闲置资产作为动力,扩大企业的经营空间。融资过程中,企业不会因内源融资的影响而发生现金流缩减问题,且不需要面对股息及利息的支付压力。因为内源融资所使用的资金来自于企业内部,因此企业不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选择内源融资的形式开展融资活动。此外,内源融资在开展投资活动时,不需要考虑到其他因素,只需要考虑自身的获利情况及净资产规模等因素即可。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不同,不再以企业内部的闲置资金原基础,而是通过与其他主体的资金力量结合的方式开展投资活动。因此外源融资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需要扩大考虑范围,但是筹资形式也更为丰富。现有的外源融资分为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直接筹资就是我们所说的股票和债券,这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筹资的方式之一,而间接投资则需要在银行的协助下才可顺利完成。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集团企业对融资方式的创新

(一)私募股权和银行贷款

私募股权多数利用于利润较高的项目当中,此种投资建设项目具有风险较低的优势,可吸引更多的投资商。集团企业要想获得更为充足的资金,可适当利用私募股权的方式开展融资活动。实际实施股权融资前,应率先排除自有资金,以免投资项目受到影响,利用剩余资金施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可以增资扩股的形式进行,也可以股权出让的形式进行。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大多数集团企业都会利用银行贷款的方式来缓解资金问题,确保资金链顺利运转。值得注意的是,此种融资方式只可用于解决除原有资金外的投资建设项目,可在最短时间内缓解资金紧缺的问题[2]。但是银行贷款给集团企业的信用等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满足银行提出的标准,且投资项目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果集团企业的信用等级不满足要求,也可按照抵押固定资产的方式开展融资活动,但是同样要以集团企业的实际资信情况为基础,基于担保和抵押贷款开展新型的融资活动。无论是私募股权还是银行贷款,都是集团企业对融资方式进行的创新。

(二)综合融资及投资基金融资

顾名思义,综合融资方式就是将不同的融资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融资方式以新股权及银行贷款为主,是二者深度融合的结果。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会以私募股权和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基金,弥补资金缺口,分别利用二者的优势获得最佳的融资效果。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私募股权会比银行投资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融资效果并不固定。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形势十分激烈,集团企业单纯的采取私募股权的方式进行融资一定会受到影响。而银行贷款则具备效率较高,时效性较强的特征,只要满足银行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可获得贷款,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资金。集团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实际要求为前提,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作为融资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基金也可以体现出集团企业对传统融资方式进行的创新。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而言,投资基金的大众化特征更为鲜明。无论是发起人还是管理公司,完成零散资金的筹集后,都需要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监管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法。而在这一过程中,众多金融机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信托角色。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证券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生存空间。此种背景下,企业可给予投资基金融资更多的考虑,利用专业化的运营及合理的操作分散投资风险,扩大利润空间。

(三)租赁融资

不难发现,大多数集团企业都存在机械设备落后的问题,要想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完成硬件及软件设备的更新与升级。而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集团企业很难完成机械设备及系统设备的升级,此时可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完成资金的筹备,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尽快完成机械设备及软硬件系统的升级。融资租赁是指出租者向所有者购买机械设备,然后将其出租给企业使用,企业只需支付出租者一定的费用[3]。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租赁融资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资金融通当中,进一步证明了传统的融资形式被打破。此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集团企业的资金压力,还可利用新型的融資方式弥补资金缺口,构建全新的发展框架,保留企业的举债能力。

以上,均是集团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对融资方式进行的创新,当然还有诸多融资方式。总之,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融资方式,并做好融资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使得集团企业长久发展的目标成为可能。

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融资具备极为强大的作用,不仅可使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得到有效地拓展,还可对其经营进行大力度的优化与改革,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管理层及领导者必须意识到融资行为的重要性,明确其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基于融资行为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如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低的成本筹集到合适的资金,即可快速解决企业出现的资金缺口问题;缺乏筹集资金的能力,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致使企业陷入难以发展的局面。因此,企业必须提高对融资工作的重视,利用合理的融资方式扩大经营空间。实际融资的过程中,还要分析不同因素给融资结果造成的影响,权衡利弊,选择与企业状态最为契合的融资方式,争取早日实现融资及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子欣,谢惠芳.后金融危机环境下科技金融前路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92-95.

[2]李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2,21(1):86-88.

[3]曹汇.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今日财富,2018(1):67-68.

猜你喜欢

融资方式集团企业
债贷组合模式介绍及融资实务解析
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互联网金融下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新时期集团型企业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初探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探究
当前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中问题与对策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