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9-10-25宾昕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选修课教学对策教学问题

宾昕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程设置偏少、选修课程教学必修化、选修课程评价机械化等问题,提出提高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开设选修课程;转变教师角色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选修课程评价关注过程与实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 教学问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010-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5个系列20个选修模块涵盖了高中生要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选修课的特色凸显在“选”字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模块。那么,选什么模块?怎么组织教学?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才令师生满意呢?本文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修课程设置偏少

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课程功能上各有侧重。必修课重基础性、均衡性,选修课则侧重拓展性、差异性。可见,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受高考备考的限制,当前大多数学校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选择性必修即为所有学生都要修的选修课,内容与高考有关联;选修是学生自主选修,学校不再统一安排课时或任课教师授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修。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学阅读量少,独立阅读能力较低,因受高考其他必修学科的影响,学校几乎没有单独开设自主选修课程,而只是开设两三门“选择性必修”的选修课,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等。大多数学校没有向学生介绍或提供全部选修课程,而学生也不知道高中阶段有哪些选修课程,因此学生没有选课意识,也没有机会了解丰富精彩的选修课程,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的选择性与差异性无法“播种”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视野狭小,阅读兴趣未能充分激发。

此外,师生“选”课意识也淡薄,没有选课自主权。由于受统一高考内容的限制,不敢突破现有的教材,不敢尝试校本选修或自主选修。教学课时过于集中或严重不足,教师很难按课标要求开足开全选修课。

(二)课堂教学必修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选修课教学有别于必修课。选修课程的教学要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侧重于探究性学习,侧重于文本解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但是,许多教师不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仍然拿着教材教教材,或重必修轻选修。在第一轮选修教学中(2013—2014 年),很多语文教师是每篇必讲、每讲必详,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实词、虚词、句式等,教学仍停留在“共同基础”层面,如《论语》《孟子》等先秦散文教学,多数教师未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实意义,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望文欲睡”。在第二、第三轮选修教学中(2015—2017 年),部分语文教师避难就轻。如仅选《论语》《孟子》中的几篇文章讲授,舍弃《庄子》《韩非子》,教学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没有开展探究性学习,更没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

(三)课程评价机械化

一般而言,课程评价有定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两种,学分制评价则兼顾了定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只采用传统的定性评价方式,凭几次考试成绩给出 A、B、C、D 四个等级以及学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呢?目前,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单一的传统考试评价方式。从柳州市教科所发文的期末考试说明来看,柳州市市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范围为必修五、选修教材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从试题内容看,与高考试题样式无差别。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量与阅读笔记,以及研究性学习等都没有进行评价范畴。一张考卷定等级或许背离了开设选修课程的初衷。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读书功利性较强,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审美情操的浸润。

二、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选修课程开设应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于课程的丰富性与开放性。5 个系列 20 个模块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与发展方向。教育是育人,而不是培养考试高手。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比其他学科更为凸显。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乃至人生价值观都可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培养与提高。如上海建平中学实施走班式自由选课教学方案,开足开全选修课程,学生具有选课的主体意识,课程丰富,彰显该学校“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的课堂理念。多年来,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一线教师积極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开设学校校本课程。笔者在 2017 年春学期为学生开设“悦读经典 涵养品性—— 中国家书家训”与“探究《史记》英雄人物”两门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共有 52 位学生选修,开 16 个课时,每周 1 个课时。学生拓展了阅读视野,了解与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从改变教师开始,创新课堂教学

1.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教学角色转变是创新选修课教学的关键所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的功能不单是知识传播者,也应是学习的计划者、组织者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中心,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协调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可见,教学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引导学生怎么“学”。应卸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课程的基本格局,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提高选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能力。面对语文学科的18个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改变了学习方式;整本书阅读重回语文课堂;文本的深度解读与跨文化阅读将成为一种时尚,等等。因此,教师要经常参加培训学习,多听专家讲座,观摩优质课堂,提升专业知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敢于思考与质疑,并能将问题课题化,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创新课堂。如柳州市教科所牵头开展的“十二五”重点课题《“168”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以课题为引领,开展多场公开课观摩活动,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推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3.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习既要体现语言的积累与建构、思维的训练与发展,也要体现审美鉴赏与表达、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如北京苹果园中学语文组陈劲松老师于 2010 年推出“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研修、小组交流、网络研修、作业展示与评价等组织形式,引领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探究能力。又如山东武城县洪合民老师运用探究深入阅读、拓展比较体验及实践应用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专家的好评。再如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选修课教学注重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园文化节、课本剧大赛、演讲比赛等都是语文学习活动。

(三)课程评价关注过程与实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教学评价有国家评价与校本评价,分过程性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方式。过程性评价即平时作业与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以及高考,定性评价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给出的评语与等级,开展语文活动如演讲、朗诵会、辩论会等给出的奖项等级。选修课评价应在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中进行评价,凸显语文选修课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功能。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激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学。

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之花绽放在路上。新媒体时代,语文选修课教学呈现信息化、多元化,翻转课堂与微课堂悄然走进中学校园,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已落在21世纪的新青年学生肩上。语文选修课堂应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余昆侖.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原则及前瞻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7(15)

[4]陈劲松.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教学探索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2015C041)

【作者简介】宾 昕,文学硕士,柳州市鹿寨县鹿寨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选修课教学对策教学问题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