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英语“悦读”的文化意识养成策略

2019-10-21赵宏遐路思遥

关键词:悦读文化意识高中英语

赵宏遐 路思遥

摘   要:在传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效率较低,学生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的转化率低,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应试成绩,更阻碍了教师帮助学生把外在的阅读行为内化为“悦读”心理。基于这一情况,通过提出“整合文化内涵,提高传播效率”“推动比率转换,培养文化意识”两条改进策略以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悦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6-0026-04

“悦读”即悦纳书本、享受读书,传统阅读和“悦读”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仅强调信息获取的客观过程,而后者更加注重阅读时愉快的主观体验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认同能力。然而,在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不能有效传播文化知识,学生难以将现有文化知识转变为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也难以把外在的阅读行为内化成愉快的“悦读”心理,这不仅影响了应试成绩的提高,更阻碍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分析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片面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对文化知识、主题语境、学习策略等课程内容要素关注不够。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文化知识包含中外文化知识,是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掌握充分的中外多元文化知识,认同优秀文化,有助于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在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讲解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上,这种过度重视阅读材料语言形式、忽略其思想内容的授课方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高一、高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模式固化,阅读课常分为“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讲解练习”三个步骤。其中,学生完成的读后练习往往是与具体内容相关的事实细节题,很少涉及材料背后的文化知识。例如,根据笔者对Z市某外国语高中一节高一组内研讨课的观察,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Cultural Relics”一课时让学生完成的练习都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事实细节题,如“琥珀屋”何时建造、何时赠给俄皇。教师并没有讲解普鲁士、俄国的历史地理(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普鲁士在哪里),也没有设置相关的题目。此外,在高三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几乎全都围绕语言点(尤其是单词和语法),很少对材料中的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读单词、读语法的层面,难以认识到阅读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不足

(一)文化知识的传播效率低

培养学生良好文化意识的前提是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文化知识。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播效率还有待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对文化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1.文化知识的传播量少。一些高中英语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在阅读教学中过度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把文化知识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从而导致阅读课上文化知识的传播量过少。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Anne's Best Friend”一课中,有些教师习惯把阅读课上成词汇课,即一边翻译课文,一边让学生划重点单词短语,而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如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原因及过程)只字不提。有些教师虽能向学生介绍犹太人遭受纳粹迫害这一背景知识,但由于自身文化基础弱,没有把我国的抗日战争同课文的背景联系起来(例如,相比《安妮日记》从个人视角揭露法西斯政权,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从宏观视角进一步揭露法西斯政权的残酷),没有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安妮的同情、对和平的珍惜以及对法西斯的憎恶。

2.文化知识传播的系统性差。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文化知识的整合意识弱,没有把课文中零散分布的文化知识像语言知识一样归纳整理,导致文化知识在阅读课上的传播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感。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单元“Travel Journal”阅读课时,教师往往按照课文中湄公河流经国家的出现順序挨个给学生介绍,没有从“湄公河文化圈”这个整体概念入手,利用学生在历史、地理课的所学通过动态地图展示各国的风土人情,从而加深学生对湄公河国家的认识。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传播文化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这也造成了文化知识传播的低效率。高中英语教师传播文化知识最常见的方式是语言直观,即依靠语言对文化现象、文化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往往乏味枯燥,缺少代入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3.对文化知识的鉴别能力弱。由于一些教师自身文化基础薄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误解,因此他们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不能对某些文化现象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产生了一定误导。有些教师由于对本国文化理解不到位,往往将身边的文化糟粕当作正确的文化知识给学生灌输,并将其成因归纳总结为文化差异。例如,在2018年南京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一位参赛教师以“Punctuality”(守时)为话题,把一些国人不守时的行为归结为中西文化差异,这显然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二)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的转化率低

“文化意识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認同”,学生从吸收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意识除了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两者间较高的转化率。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导致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低转化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混淆文化现象、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一些教师对文化现象、文化知识、文化意识三者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文化现象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和表层,文化知识是对文化现象的普遍概括,而文化意识则是在了解文化现象、吸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文化的理解能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文化现象感到困惑时,教师往往不能利用学生的困惑通过文化现象挖掘背后的文化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例如,有些学生在阅读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一单元“Art”课文时(该篇课文简要介绍了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风格)会产生疑问“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很多都是宗教画,但为什么课文里说它们的画风不同?这种画风不同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遗憾的是,面对学生的这一困惑,很多教师没能从宗教画作这一文化现象入手向学生介绍影响西方社会几百年的人文主义思想。

2.缺少有效的外部刺激。在高中阶段,英语教师很少给学生布置文化知识作业,也很少检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缺少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学习文化知识的欲望较弱,影响了自身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的转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多是读课文、查单词、分析长难句,很少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同时,由于英语高考阅读理解题型对学生文化知识的考察不像写作、单选一样直接,许多教师为了能使课上练习接近高考题型便随意删改课本练习部分中考察学生文化知识的主观题,仅让学生做一些关于课文的客观选择题。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整合文化内涵 提高传播效率

要提高文化知识在课上的传播效率,教师就要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并加以整合,从而增强阅读课上文化知识的传播数量和传播系统性。

整合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教师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两者间的关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一栏中加入文化知识目标。为了能让文化知识在教学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可以尝试把阅读课拆分为多节小课,每节小课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阅读部分,教师可以用三节小课引导学生完成课文阅读:第一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常见的阅读技巧;第二节课学生再读课文,归纳主要的语言知识;第三节课学生三读课文进行跨文化比较,如要求学生用时间表形式归纳英语发展史并让学生结合实际对比英汉语言的主要特点。

整合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注意补充辅助阅读材料,把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同材料背景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差异。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单元“Great People”阅读课中,教师除了让学生阅读关于曼德拉的课文,还可以把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作为补充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作为民主斗士在争取民主自由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教师还可以把曼德拉自传《与自己对话》中关于个人生活的部分(如曼德拉一生中的几段婚姻、曼德拉在狱中思念妻子)节选出来让学生阅读,这些补充阅读材料能够从侧面反映曼德拉为南非民主化进程所做出的巨大个人牺牲,帮助学生形成对“Great People”的全面认识。

整合阅读材料的文化内涵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在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内容,把多学科间的重叠知识整理出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文化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旧知”去理解“新知”,学生在其他学科所学可以为教师整合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提供便利。例如,“Great People”一课中,“Warming-up”部分提到了因翻译《圣经》而遭天主教廷迫害的改革家威廉·廷代尔,此时学生已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教师可以借此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英两国的宗教文化,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hy was the Church able to sentence William Tyndale to death? Was it the most powerful at that time? Who was the most powerful in China during the same time? ”

(二)推动比率转换 培养文化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善文化知识的传播方式,把主要依靠语言直观的单一传播方式转变为包含听、说、看、写在内的综合传播方式从而加快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的转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文化教学场景。例如,为了准备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阅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将黑板的四角贴上古希腊奥运会冠军花环并在课间播放热门电影《诸神之战》的片段。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情境教学中。例如,在“The Olympic Games”阅读课中,当学生读到有关奥运花环的文字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橄榄枝花环的来历并发放简易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

其次,提高文化知识向文化意识的转化率要求教师合理设置阅读任务(如读前预习和读后练习)以此增强外部刺激。在设置阅读任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对比类任务,因为良好的文化意识离不开较强的跨文化比较能力。任务的形式既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选择、填空、简答,也可以采用开放模式,以论文、作文、戏剧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文化鉴赏力。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一单元课文介绍了中外主要节日,教师可以用填空题来考察学生对课文细节的掌握程度,如考查学生是否识记中西方主流节日的时间、地点及庆祝方式,而用作文考察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深入理解,如要求学生写一篇比较西方圣诞节与中国春节的小论文。再比如,由于西方复活节和我国清明节都属于课本中提到的“Festivals of the Dead”,教师可以布置读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服装秀”等形式把两种节日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情色彩表现出来。

最后,高中英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常见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偏见。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文化辨识力弱,容易受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形成文化偏见,教师要注意在阅读课上发现学生的文化偏见并及时加以纠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八第一单元课文“California”时,学生受某些好莱坞电影(如《夺宝奇兵》)的误导,可能对印第安人存在偏见,认识不到美国早期领土扩张的残酷。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感恩节的由来并把旧版教材中的课文“The Trail of Tears”(课文讲述了美国西进运动时期印第安人所遭受的迫害)作为补充材料给学生阅读,通过“印第安人给白人移民提供食物,而白人移民却强占印第安人家园”这个事实启发学生批判性地看待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宣传。

猜你喜欢

悦读文化意识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微课,为“悦读”插上“隐形的翅膀”
从阅读到“悦读”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