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2016-10-13屠晶晶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

屠晶晶

摘 要: 本文结合高中英语人教版不同板块的编写目的和要求,从文化意识的角度进行评价,探讨文化意识在教材中的体现与渗透,以便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处理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成为具有世界意识的年轻人。

关键词: 教材评价 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语言的学习变得十分重要。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英语语言的学习不仅在于语言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在于异国文化的学习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NSEFC”)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在2006年首版的英语教科书,在全国各省市的高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可说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教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到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四个级别(六至九级),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本文针对课标对教材中文化意识的要求,对NSEFC必修一至五展开相应的研究评价。虽然NSEFC共有11本教材,但只有英语1-5是必修教材,英语6-11是选修教材。由于各个学校对于选修教材的使用情况各异,有些学校甚至弃而不用,因此本文以必修一至五为研究对象。

二、理论基础

教材评价是对教材的价值做出判定,是评价主体依据自己的需要对教材的价值关系的预见和推断(胡晶君,2003)。

国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英语教材评价的标准。Van Elsetal把教材评价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依据课堂教学大纲或评价一览表逐项调查某一教材;(2)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使用该教材的师生的意见;(3)对于多种教材的特点做比较;(4)如有可能对教材的使用效果做实验研究。N.Grant认为一套好的语言教材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即“大纲(课标)、学习者和教师的需要”。McDonough和Shaw则认为应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评价教材。

国内的学者蔡慧萍在文章中指出,评价一套英语教材应该从大纲的覆盖面、语言材料量、课文内容设计和练习的面与量等方面来加以衡量。程晓堂在《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同样提出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外语教材进行评价。内部评价是评价教材本身或内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包括评价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材的组成部分、教材的设计、教材语言的真实性和地道性等;外部评价就是考查教材是否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总而言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评价教材的第一要义。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之一是文化意识,主要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对于高中学生必须实现的七级目标有一段描述为: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2004)。

三、调查研究

NSEFC必修一至五每个单元的设计都是由前面的六大部分(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和Using Language)及后面的Workbook组成。其中带有较长阅读文本的版块主要是Reading部分、Using Language中的泛读Reading,以及Workbook中的Reading Task。这些Reading部分都是围绕每个单元主题展开的文本,往往承载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如M4U1的话题是Women of Achievement,选取的文章分别关于三位国内外的伟大女性:Jane Goodall, 林巧稚和Elizabeth Fry,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按层次分重点安排学生展开阅读。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能够了解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西文化对女性的态度和一些伟大的女性所取得的成就。表1统计了NSEFC必修一至五(每册15篇)共75篇文本的标题,并按照本族文化、异域文化(目的语文化和其他文化)及世界性文化进行分类。

表1

根据表1的信息,经过整理统计,可以得出更为直观的表2。

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NSEFC必修一至五中的异域文化超过了一半比重,其中目的语文化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异域文化,尤其是目的语文化的涉略,希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这些文化,以便将来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另外,教材对本族文化和世界性文化都有所涉猎,轻重分明,比重合理。

然而,关于文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解释。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般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可分为“上层文化”(high culture),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教育、科学、戏剧、音乐等;“普通文化”(popular culture),指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娱乐形式。广义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因此,在表2的基础上,表3又将必修一至五中的目的语文化按照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表3

Chastain提到狭义文化“虽然对很多教师和学生有很大吸引力,但对学习者的语言及社会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不大”。对于广义文化,Chastain认为“这一从人们生活方式角度来界定的文化被认为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学选择文化教学内容最惯常和最值得推荐的基本内容。这类文化内容涵盖了第二语言学习者最感兴趣和最重要的文化信息”。 由此可知,广义文化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3中得出,目的语文化在NSEFC必修一至五各册书中虽然占了较大比重,但它所涉及的绝大部分是狭义文化内容。换句话说,NSEFC虽然重视异域文化的传播,但对于真正能影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广义文化内容,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对于教材文化意识的体现,Rani Rubdy曾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笔者经过整理后形成以下问卷:

表4

笔者将此表分发于本校高三的两个实验班(共90人)作为问卷调查,得出结果如下:

由表4可见,大部分学生表示清楚了解教材中文化的焦点所在,认为教材意识到了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这个结果可说是显而易先的,因为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以外来文化为主,在这个基础上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一些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在关于学习者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关系上,还是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教材对此有所体现,剩下的则表示否定或说不清。

但是,在教材对学习者的文化环境的相关性与合适性这一点上,持否定意见的学生数多于肯定意见(45.6% V.S.42.2%),有一小部分人则表示说不清(12.2%)。另外,43.3%的学生认为教材没有感知学习者的信仰与价值观,这个数据是让人十分遗憾的,在那么多学生的心目中,教材对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是放任不管的,那么在平时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会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爱国精神,也未信奉一成不变的、傲慢无礼的形象。但是,一些令人不舒服的社会现实,例如失业、贫困、家庭破裂和种族歧视等,教材鲜有涉猎。

四、建议和总结

毋庸置疑,文化意识在NSEFC必修一至五的编写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体会到了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对世界性的文化也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目的语文化过多重视狭义文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起主导作用的广义文化内容却相对忽视。另外,对于本族文化的选材,信息相对落后,文字趣味性低,无法展现英语语言的魅力。如M1U4的reading passage是40多年以前的唐山大地震,M4U1的using language选择了林巧稚,她的故事对90年代后期出生的高中生而言显得相对遥远,无法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更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就难以展开。

最后,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做到适当取舍,合理利用教材。同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适合学生的阅读文本,不仅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了解更多的英美国家的及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风俗习惯等,培养世界意识,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astain, K.Developing Second-language Skills: Theory to Practice.Bost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1976.

[2]Grant.N.1987.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Longman:London.

[3]McDonough,J.& C.Shaw.Material in ELT[M].Cambridge and Mass: Blackwell,1993:63-80.

[4]Sheldon, L.E.1987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Problems in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ELT Documents 126.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The British Council.

[5]Tomlinson, B.(ed.) 1998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6]Van Elsetal.1984.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M].London: Edward Arnold.

[7]陈琳,王蔷,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蔡慧萍.英语教材的评价与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9(3).

[9]陈正霞.对人教社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评价[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程晓堂,龚亚夫.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中国外语,2005(1).

[12]胡晶君.关于教材评价的一些思考.广东教育,2003(06).

[1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4]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15]胡壮麟.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2).

[16]胡壮麟,封宗信,罗郁.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7]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8]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刘道义.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2).

[21]刘道义.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学生双语报(教师版),2004.

[2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7]束定芳,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外语界,2004(2).

[2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 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9]吴显友.文化渗入:新教材的鲜明特点.中小学外语教学,1998(5).

[30]肖龙福.浅析我国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信息.国外外语教学,2004(1).

[31]徐方.英语教学法的发展与展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4).

[32]张占一,胡文仲主编.试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3]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外语界,2006(6).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高中英语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高效之路的探索
注重培养文化意识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武术入奥”视阈下中国竞技武术发展思考
基于读写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